普立茲獎是美國新聞界最高的榮譽。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立茲獎被視為全球性的一 個獎項。獎項可分為新聞界獎與創作界獎兩大範疇。新聞獎項類又細分為國內報導、國際報導、調查性報導等。此篇由《紐時時報》記者撰寫的文章,詳實揭露了中國高層領導人溫家寶的財富,榮獲 2013 普立茲國際報導獎榮譽。該文章發出後,《紐時時報》的中文和英文版的網站在中國大陸全部被封鎖。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視頻道在北京的信號突然中斷,節目遭到屏蔽而溫家寶至今沒有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

本篇為 BO 推出普立茲系列報導文章,第一篇為【2014 普立茲國際報導獎】亞洲人口販賣網絡:緬甸、泰國、印度、馬來西亞都是共犯,本文為第二篇文章。

中國前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母親原本是一位在中國北方學校教書的老師。而他的父親在毛澤東的政權下被指派為從事養豬的工作。在溫家寶的孩提時代,「我的家庭是極度貧窮的,」溫家寶在過去的一場演講中這樣描述。

  • 一位女士如何累積到那麼龐大的財富 ?

現在,溫家寶的母親楊秀蘭已經 90 多歲了。根據企業與政府文件的記錄,她不只是脫離了貧窮,更是極端的富有。光是在她名下的一項對中國金融服務公司的投資,在 7 年前就價值超過 $1.2 億美元。

沒有任何資料能告訴我們,身為一名寡婦的楊秀蘭女士是如何累積到這麼龐大的財富,或者她自己根本知不知道她的名下有這麼大量的財富。但可以知道的是,這一切都是在他的兒子──溫家寶晉升至中國的高階領導之後開始的,也就是從溫家寶 1998 年成為國務院副總理,並且在五年後成為國務院總理。

  • 溫家寶的財富網絡牽涉層層夥伴

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在溫家寶的任職期間,他的許多親戚──包括他的兒子、女兒、弟弟、妹婿,都變得極端富有。透過檢視一系列的企業與監管記錄顯示,溫家寶的親屬間,共掌控了超過 $27 億美元的資產。

這些親屬的名字都被隱藏在層層的夥伴關係、投資工具之中,而且當中摻雜了許多朋友、同事、事業夥伴的名字。藉由解開他們的財務關係,我們能夠清楚的看見在中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中,與政治相關的人士如何利用國家政府的影響力在企業與政府之間獲利。

不同於中國新一代的企業,資料顯示,溫家寶一族所掌控的企業常常會受到國有企業的金融輔助,包括全中國最大的電信商中國移動。在另外一些狀況下,他們的企業會受到全亞洲最富有的商人的支持。《紐時》發現溫家寶的親屬掌控的企業範圍包括銀行、珠寶、飯店、電信業、以及基礎建設案,有些時候甚至是用境外公司的方式持有。

  • 溫家寶利用職位獲得利益

在中國這樣由政治驅動經濟的國家裡,作為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對於各個主要產業都握有重大的影響力,而這也是他的親屬們發財的地方。舉例來書,中國的企業要讓股票上市都得要經過溫家寶的管轄機構通過才可以。他也能夠影響能源、通訊等策略產業的投資。

因為中國政府的政策審議過程是不公開的,因此我們無法確定年已 70 的溫家寶在政治與監管決策上佔有什麼樣的地位。但在一些案例中,他的親屬確實是有因著這些決策所帶來的機會而獲得利益。

舉例來說,溫家寶的弟弟擁有一間公司,並且透過政府合約與補助獲得了 $3,000 萬美元去處理中國幾個大城市中的廢水與醫療廢棄物。而這項合約是在 2003 年 SARS 疫情爆發、溫家寶宣布提高廢水與醫療廢棄物處理標準之後所簽訂的。

  • 投資了平安保險,又利用職務之便讓它上市

在 2004 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就是溫家寶所總理的政府部門)會議後,決議讓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全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之一)以及其他數間公司豁免於部分限制他們發展規模的法令。因此平安保險公司接著公開上市,募集了 $18 億美元的資金。而由溫家寶的關係人(包括親屬、朋友與同事)所構成的合夥關係在這個公開上市以前投資了平安保險公司,並接著透過公開上市而發了大財。

根據《紐約時報》的計算並經過外部稽核機構的認證,2007 年,這些持有股份最後一次被記錄在公開文件中時,這些合夥關係握有價值近 $22 億美元的平安保險股份。而平安在 2012 年的市場價值已經將近 $600 億美元。

平安保險在一次聲明中表示,他們「並不知道股東法人的背景」。並且「平安保險公司沒有辦法知道股東在買賣我們股票時的意圖為何。」

  • 讓共產黨領導人獲利,他們才會支持市場改革

儘管共產黨要求高層官員揭露自己與直系親屬的財富狀況,但卻沒有任何的法律或規範禁止這些高官的親屬成為促成交易的人或主要投資者──這個漏洞讓他們可以用家庭成員的名字進行交易。一些中國人認為,允許共產黨領導人的家庭成員在國家的經濟成長中獲利是很重要的,才能夠確保這些菁英會支持市場導向的改革。

就算如此,從中國監管資料的紀錄中可以看出,溫家寶親屬隱藏他們交易的方式有些時候可以看出他們似乎很急於避免公開的審查。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他們的持股常常都透過複雜的交叉持股網路層層的掩蓋起來,掩蓋的層數到甚至五層之多。

在溫家寶母親的案例中,《紐約時報》透過檢視公開記錄以及政府發行的身分證,並且追蹤三家中國投資公司的所有權變動,計算了她在平安保險公司的持股價值──在 2007 年高達 $1.2 億美元。在溫家寶母親的持股上所登記的名字是泰鴻,一間登記在天津(溫家寶故鄉)的投資公司。

  • 媒體揭露官員腐敗,要小心被高層盯上

這些明顯試圖隱藏財富的舉動,反映出中國執政菁英的一個現況──許多人都擁有極為龐大的財富但不願意讓人注意到。當 Bloomberg News 在 2012 年 6 月報導,習近平(當時即將接任中國最高領導人)聚斂了千萬美金的財產,中國政府隨即截斷了一切國內連到 Bloomberg 網站的通路。

「在領導高層,沒有一個家庭會沒有這些問題的,」一個曾與溫家寶共事、認識他超過 20 年的同事匿名表示。「這只是他的對手為了抹黑他所以故意洩露的消息。」

替溫家寶的母親與其他親屬操作平安保險持股的投資公司──泰鴻集團,負責人段偉紅本身是一個來自溫家寶故鄉的富裕女企業家,與溫家寶的妻子是關係緊密的朋友。她表示,這些投資其實都是她自己的,她只是用溫家寶親屬的名字來掩蓋她自己的龐大持股。

  • 選擇溫家寶的親戚作為人頭是個意外?

「在我投資平安保險公司的時候,我並不想要它被寫出來,」段偉紅表示,「所以我請我的親戚去找一些人來替我掛名持股。」

但她說,她的公司會選擇溫家寶的親戚作為人頭是個「意外」──一個需要獲得這些人的身分證號以及簽名才有辦法形成的意外。她說一直到《紐約時報》把這些名字呈現給她之前,她完全不知道她選的人是溫家寶的親屬。

在《紐約時報》調查的 1992-2012 年間的企業與監管資料中,無法找到任何登記於溫家寶名下的持股。但從資料上無法判定究竟是他是否迴避那些會影響其親屬的投資獲利的決策,或者她的親屬確實在投資上獲得了特別的待遇。

在溫家寶就任的期間,一直有關於他的親屬利用他的權位得利的流言。但在這篇《紐約時報》的報導以前,並沒有任何人針對溫家寶家族的財富進行詳細的計算。

溫家寶的妻子張培莉是中國珠寶產業的領導人與權威之一,並且自己本身是一位成功的女生意人。透過經營原國有鑽石公司並稍後私有化,《紐約時報》發現,他幫助他的親屬將原本的少數持股變成價值數十義美元的保險、科技、與房地產投資組合。

溫家寶夫婦唯一的兒子曾將自己開創的一家科技公司以 $1,00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香港首富李嘉誠家族,並利用另一個投資平台成立了新天域資本公司。相關記錄與對銀行業人士的採訪顯示,在 2012 年,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之一, 其投資合夥人包括了新加坡政府。

記錄顯示,總理的弟弟溫家宏掌控著 $2 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污水處理廠與回收企業。

  • 溫家寶對親戚的作為很反感

作為總理,溫家寶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平民主義者和改革者。官方媒體將他愛稱為「人民的總理」和「溫爺爺」,基於他經常接觸普通百姓的作風,特別是在發生自然災害的危急時刻。

儘管還不清楚溫家寶對自己家族的財富知道多少,但在維基解密 2010 年公佈的美國國務院外交電文中,有一份文件顯示,溫家寶對其親屬的商業交易有所了解,且相當不滿。

根據這份 2007 年發出的電報,一名在中國出生並任職於上海一家美國公司的高管告訴美國外交官,「溫家寶對家人的活動很反感,但他如果不是無力就是不願意限制他們。」

  • 中國的「鑽石女王」靠丈夫一飛沖天

在中國的菁英圈中人人都知道,溫家寶的妻子張培莉非常的富有,並且他幫助控制整個國家的首飾與寶石交易。但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儘管她的鑽石事業本來就相當的成功,卻是到她的先生登上了國家最高領導階層後她的事業才真正一飛沖天。

張培莉在民間並不是太知名,她很少與他的先生一同參訪或與他一同出席,在官方照片中也很少拍到他們兩人一起。曾與她一共事的人們表示她對於玉石和鑽石有非常好的品味,並且她在穿著上並不會過度的奢華外露,她傾向於在幕後發揮影響力,正如同許多其他高層領導人的親屬一樣。

根據維基解密的一份國家單位文件表示,溫家寶曾經考慮過與張培莉離婚,因為她在她的鑽石交易事業中利用他們的關係獲利。台灣的電視媒體曾在 2007 年報導張培莉用 $275,000 美元的高價向台灣珠寶商購買了一對玉石耳環,這名珠寶商稍後證實了這一消息,但中國政府隨即阻擋了這個消息進入中國。

「她在商業活動上的活躍程度是所有領導人都知道的,」一位曾與溫家寶親屬合作的銀行人士表示。他說,各個企業人士接到張培莉辦公室打來的電話這種狀況並不罕見。「而如果是你接到這通電話,你怎麼能說不?」

張培莉最早在 1990 年代間透過在地質部任職管制員取得了她的影響力。在當時,中國的珠寶市場還在發展初期。

在她的先生溫家寶還在領導階層力爭上游的時候,張培莉就已應在忙著設立珠寶產業標準了。她協助在北京設立國家寶石測試中心,並在上海設立鑽石交易所,成為該產業中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機構。

在由政府主導市場的國家中,珠寶管制員常常能夠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可以設立鑽石加工工廠,連帶影響他們是否能夠進入珠寶零售市場。國家管制員甚至弄出一套規範,要求鑽石賣家在中國出售任何鑽石前必須要先從張培莉所主管的北京測試中心購買真偽認證書。

結果就是,當國際珠寶商 Cartier 或 De Beers 拜訪中國尋找能在當地販售鑽石或珠寶的機會時,他們常常都會去拜訪張培莉,中國的「鑽石女王」。

「她是那裡最重要的人,」瑞士世界珠寶聯盟的主席 Gaetano Cavalieri 這麼說,「她是中國和外國合夥人之間的橋樑。」

有些曾與張培莉共事過的人們表示,早在 1992 年,她就已經開始模糊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之間的區別。她為國有企業中國礦物及寶石公司的負責人,她開始用這家國有公司的錢投資新創企業。而當他的先生在 1998 年當上國務院副總理時,她正忙著和其他親友建立商業投資。

根據公開資料,這間她所負責經營的國有公司投資了一系列的鑽石相關產業公司。當中有許多都是由張培莉的親戚或曾在國家寶石測試中心與他共事過的同事所經營。

舉例來說,1993 年,張培莉所負責的國有公司幫忙成立了北京鑽石公司,一家龐大的珠寶零售商。一年以後,張培莉的弟弟張劍鳴和她的兩位同事用個人名義購買了該公司 80% 的股份。接著,北京鑽石投資了深圳鑽石,而深圳鑽石則是由張培莉的小叔,也就是溫家寶的弟弟──溫家宏所控制。

在她的所有事業中,最為成功的是中寶戴夢得公司,由她負責的國有企業──中國地礦寶石總公司出資。這家公司與另一間由她弟弟張劍鹍在浙江嘉興(張培莉的故鄉)所管理的國有企業有密切的業務往來。

1999 年的夏天,在確實掌握了從俄羅斯與南非進口鑽石的合約以後,中寶戴夢得上市,在上海股票交易所募集了 $5,000 萬美元的資金。真聚公司文件記錄,這筆上市交易讓張培莉家族淨賺了約 $800 萬美元。

而儘管張培莉本人從未登記為該公司的股東,其前任同事與企業夥伴指出,張培莉的早期鑽石企業合夥關係是她投資組合的核心,讓她稍後可以幫她的家人獲得這些企業的股份。

《紐約時報》無法找到任何證據顯示溫家寶有用他的政治影響力來幫助其親戚所投資的鑽石公司。但有曾與他們進行企業合作的夥伴表示,該家族在鑽石企業與其他地方的成功,常常是因為有一些想要討好國務院總理與其家人的富有企業家在背後提供金融支持。

「自從溫家寶成為國務院總理後,他的太太就把她的鑽石投資出售了一部分,轉移到新的投資項目上,」一位曾與該家族做生意的中國執行長說。由於害怕政府的報復, 所以這位主管要求不具名。公司資料顯示,從 1990 年代後期開始,有一系列的富有企業家輪流從溫家寶的親屬手中買下大把的鑽石公司股票,並且幫助他們進行其他賺錢的投資,例如房地產和金融業。

根據公司資料和訪談訊息顯示,這些企業家常常會提供會計師及辦公空間給這些由溫家寶親屬部分控制的投資合夥關係。

「當他們組成公司的時候,」一位曾與溫家親屬組成公司企業家表示,「張培莉總是留在幕後。這就是他們運作的模式。」

  • 溫家寶的寶貝獨子做事大膽、獲利豐厚

在中國,高層領人的孩子們被普遍歸為一類,叫做「太子黨」。他們通常擁有常春藤名校的學位,享受 V.I.P. 的待遇,並且常常在熱門股票上獲得優惠價格。

而在中國這個由政府控制的市場上,他們也被視為真正「能成事」的一群。但儘管是這樣,在最近幾年內,很少有太子黨的人像溫家寶的兒子──年約 40 的溫雲松那樣大膽。

根據《紐約時報》對溫雲松投資記錄的研究,以及與認識溫雲松多年的人們的訪談,顯示出溫雲松的交易規模非常大,並且獲利豐厚,甚至用太子黨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近幾年,溫雲松甚至在與好萊塢的工作室談金融合作的交易。

由於考慮到中國並沒有任何給中國學生的菁英住宿學校,溫雲松聘用了美國名校的校長,要在北京郊區設立一間建價 $1.5 億美元的私立學校。

溫雲松與其妻子甚至在科技產業和電子公司也有持股,並且在聯動優勢──中國政府支持的線上支付平台──擁有間接持股。而這些全都是在他們住在溫家寶位於北京市中心的住處時發生的。

他並不羞於運用他的影響力來讓事情完成,」一位時常與溫雲松會面的創投家說。

溫雲松拒絕回應。但在一次的電話訪談中,他的太太楊小萌表示,他的丈夫所從事的商業交易被過度的苛責了。

「這裡寫的關於他的每件事情都錯了,」她說,「他真的已經沒有在做那麼多的事業了。」

溫雲松在北京拿到了工程學位後,就前往加拿大和美國繼續修得了工程材料學位以及 M.B.A 學位。當他在 2000 年回到中國時,他在五年內協助成立了 3 家成功的科技公司,根據知情人士指出。其中兩家賣給了香港的企業家,另一家賣給了李嘉誠──全亞洲最富有的人。

溫雲松的早期投資──Unihub Global,一家網路數據服務供應商,在 2000 年以 $200 萬美元的登記資本額成立,根據香港與北京的企業資料。其財力來自於一群關係緊密的親朋好友──他母親在政府部門與鑽石貿易的同事,以及來自香港第二富有家族的鄭裕彤。該企業初期的客戶就是國有的經紀公司以及由溫家掌控了大把股份的平安保險公司。

他在 2005 年採取了更大膽的動作,他與一群在美國西北大學的中國同學一同組成新天域資本公司,推進到私募基金領域。這家公司很快就從投資人那裏募到了 $1 億美元的資金,投資人中包括日本集團 SoftBank 的一個分支 SBI Holdings、以及新加坡的政府投資基金 Temasek。

在溫雲松的管理下,新天域資本公司成了頂尖私募基金,投資範圍包括生技、太陽能、風力發電、以及建築設備製造商。根據 SBI Holdings,從該公司開始營運後,已經為投資人賺得了 4 倍的利潤,共約 $4.3 億美元。

「第一筆基金的獲利簡直像爆炸一樣,而這也讓他們接著募到了更多的資金,」香港私募基金刊物的一位編輯說。

2012 年,新天域資本公司所管理的資金已經達到 $25 億美元

在 2010 年,新天域資本公司在四環醫藥即將上市的兩個月前購買了 9% 的股份。儘管香港股票交易所表示在這個時期的投資案違反了規定,並要求新天域將股份返還,新天域資本公司還是在該次交易當中獲得了 $4,650 萬美元的利潤。

在那之後不久,新天域就宣布溫雲松將把日常營運責任交棒,並出任國營事業──中國衛星通訊的董事長。

  • 與溫家寶家族關係密切的段偉紅,如何富有?

在 1990 年代晚期,段偉紅透過他的物業公司泰鴻在天津──也就是溫家寶的故鄉──管理一棟辦公大樓以及幾項其他房地產。她當時約莫 20 多歲,曾就讀於南京理工大學。

在 2002 年左右,段偉紅與幾位溫家寶的親戚開始了商業關係,將她的物業公司轉換為一個同名的投資工具。該公司後來讓段偉紅變得非常富有。

我們無法得知現年 45 歲的段偉紅是否與溫家寶本人有關係。在一系列的訪談中。她一開始表示她不認識溫家寶家族裡的任何成員,但後來又說自己是該家族的好友,與溫家寶的太太張培莉關係特別親近。而和許多其他中國企業家一樣,段偉紅的財富在她與溫家親屬及同事合作了一後便一飛沖天,儘管她聲稱他們在平安保險公司的投資關係僅限於紙上作業,並沒有實質的財務關係。

根據曾與各方進行交易的投資銀行表示,段偉紅與其他幾位富有的企業家──當中有六位是中國的億萬富翁──是幫助溫家賺得數百萬美元的重要幫手,在關鍵時刻他們會幫助溫家人建立投資工具好用來獲利。

這家建立於天津的泰鴻公司擁有驚人的報酬率。在 2002 年,該公司在平安保險公司上市前用 $6,500 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該公司 2% 的股份。五年後,這些股票價值 $37 億美元。

接著,同樣由段偉紅經營的該公司上海分部與北京政府共同組成了一個合資公司,並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旁購得了一大塊土地。今日,這塊土地上坐落著不斷成長中的貨運物流中心。2011 年,泰鴻將該項目中的 53% 股份以近 $4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新加坡公司。

根據《紐約時報》對公司記錄的調查,這項交易與其他好幾項投資案,包括豪華飯店、北京別墅開發案、以及在香港上市的全中國最大建材公司 BBMG,都幫助段偉紅累積了他的財富。

該調查也顯示出,在過去幾十年內泰鴻有將近 3 打的個別投資人,其中有許多不是溫家寶的親戚就是他太太的同事。

其他曾與溫家親屬合作的富裕企業家拒絕針對本報導發表意見。段偉紅強烈否認與溫家寶或其親屬有任何財務連結,並且他表示他只是透過將平安股份掛在不同人名之下來避免公眾關注。

「我投資在平安保險公司的錢完全是我自己的,」身為平安保險公司監事會一員的段偉紅說,「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合法的。」

另一個曾與溫家有合夥關係的富有商人──鄭裕彤,控制香港集團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富豪之一,身價約 $150 億美元,根據《富比士》雜誌。

鄭裕彤及其相關機構投資於由溫家親屬支持的鑽石企業當中,並且與他們共同投資了一系列的企業,包括生命人壽、國民信託、以及平安保險。根據企業報表顯示,鄭裕彤的這些投資項目價值至少有 $50 億美元。新世界集團旗下的珠寶連鎖周大福也欣欣向榮。到 2012 年,在該連鎖事業的總營收 $42 億元中,中國的營業額佔 60%。

  • 此事件爆發後對溫家寶的影響

2007 年的冬天,在溫家寶開始連任國務院總理時,溫家寶呼籲要採取新標準來對抗貪腐,特別是在那些高層官員之中。

「各級的政府領導人應該帶頭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在北京舉行的一次高層會議上,溫家寶說,「他們應該嚴格確保他們的親屬、朋友、以及緊密的關係人不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謀取不正當利益。」

上述演講與溫家寶早期推動嚴格化公務人員財產申報規定,並要求高層官員揭露家庭資產的行動是一致的。

然而因為共產黨並不公布此類訊息,因此溫家寶是否有公開其家庭的財產仍不清楚。就算有,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許多該家庭所持有的資產因為不是由溫家寶或他妻子、兒女的名義所直接持有,因此是不需要被公開的。

經過《紐約時報》的調查發現,並經過外部稽核員確認的這 $27 億美元資產中,有 80% 是由溫家寶的母親、弟弟、妻子的兄弟姊妹、媳婦以及媳婦的父母所持有的,這些人都不在共產黨的揭露規範之中。溫家親屬在平安保險公司的持股是由《紐約時報》計算並經過外部審計人員確認的。這些股票包括了在 2004-2006 年間出售的份額,以及 2007 年該公司股票最後一次公開披露時的剩餘持股。

法律專家表示,要確認中國持股的真確價值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可能存在一些並不對外披露、指定真正受益者的附加協議。

曾經研究中國公司架構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 Curtis J. Milhaupt 表示:「複雜的企業架構並不見得就是陰謀詭計。但在企業所有權和政治權力緊密交織的中國體制之下,空殼公司就會放大資產所有人不明、資金來源不明的問題。」

針對溫家寶家族所控制的企業進行投資的人中,有許多長期的商業夥伴、前同事、以及大學同學。其中包括溫雲松在西北大學的同學於劍鳴,以及溫家寶的弟弟溫家宏長期以來的同事張玉宏。這些人都沒有回復針對本報導置評的請求。

披露溫家寶家族持有的財富,可能會給溫家寶帶來政治上的打擊。

溫家寶去年 3 月卸任國務院總理一職。政治分析人士表示,即使在離任之後,作為黨內老領導,就算是他離開了現任職位,他還是會在幕後保有強大的政治力量。但這些揭露其親屬曾在他任期內聚歛巨額財富的資料,可能會削弱他在黨內的地位。

「這將影響他手中剩餘的政治力量,」 研究中國領導層的專家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的政府學教授 Minxin Pei 表示。

溫家寶的支持者認為,他本人並沒有從家族的商業往來中獲利,甚至可能不太清楚這些商業交易的規模。

2012 年 3 月,溫家寶暗示,他至少知道自己的親屬引發了不少傳言。 在北京舉行的一場向全國電視直播的記者會上,溫家寶堅稱,自己擔任公職期間「沒有謀過私利」。

「我敢於面對人民、面對歷史。」溫家寶在一場演講中充滿情緒的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 延伸閱讀:

【2014 普立茲國際報導獎】亞洲人口販賣網絡:緬甸、泰國、印度、馬來西亞都是共犯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CC Licensed)

科技不能解決的事,就交給《BuzzOrange》吧!
政治、社會、經濟、商業、生活,《BO》給你跟別人不一樣的視野與觀點,加入我們的粉絲團,一起 BUZZ!
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uzz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