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珊珊競選團隊
台北 2050 淨零碳排路徑規劃 & 共融交通治理政策
淨零碳排路徑規劃
台北市政府已於去年 4 月 22 日地球日宣示,達成淨零排放是城市轉型的關鍵,減碳課題已從環保面向擴及產業與能源轉型。台北市善盡地球公民義務,勇於承擔國際減碳責任,追求 2050 淨零排放願景,與全球共同確保氣候安全。
同時台北市也呼應聯合國 COP 26 氣候峰會,率先提出淨零路徑。包括從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有目標、有策略的提出減碳的政策方針。同時市府各局處研擬淨零路徑的行動計畫,台北市議會亦於今年 6 月 22 日通過「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並已函報行政院核定。
從目前成效來看,台北市政府連續三年發表自願檢視報告。2019 年優先檢視 7 項重點 SDGs,發布首部台北市自願檢視報告;2020 年檢視 11 項重點 SDGs,提出 COVID-19 防疫成果與落實永續發展關聯;2021 年以 SDG 13 為核心,盤點各 SDG 項下氣候行動,檢視淨零排放相關氣候行動。
溫室氣體淨零碳排是確保人類氣候安全及永續發展的終極解方,更是台北市轉型升級的最佳良機,讓產業結構從「褐色經濟」,加速轉型成為「綠色經濟」。未來 8 年是台北市在淨零碳排接力賽上的第一棒,下一棒的新市府團隊對淨零碳排的態度與執行力,攸關台北市能否如期達成目標。
市府團隊於今年 3 月再提出「2050 淨零行動白皮書」,更進一步提出的政策規劃以加速期程目標,2030 年前減碳 40% 的目標能提早達標,甚至能更進一步逼近減碳 50%。未來我們將以堅強的企圖心及豐富的市政執行經驗,繼續推進台北市完成淨零轉型,讓台北市成為更加宜居的永續城市。
依照「2050 淨零行動白皮書」規劃,主要從四大部門分別加速規劃減碳政策,包括:1.住商部門:耗能設備汰換為主軸;2.運輸部門:建構完整綠運輸交通網絡,加強運具電動化;3.廢棄物部門:源頭減量、資源再利用、焚化廠綠能循環園區;4.農林部門:綠資源提升與管理。
另外,在推動城市淨零轉型的過程當中,也必須兼顧公平正義。對於弱勢勞工及規模較小、難以在短時間大幅減碳的中小企業,必須給予適當輔導及補助轉型;因此未來台北市政府預計籌措 10 億元經費設置《氣候轉型基金》,專款專用於因受到變革當中,影響較為鉅大的民眾、企業及勞工,透過獎勵及補助等措施,讓企業可減輕相關成本,甚至透過扶植零碳創新產業,可創造再就業機會,使落實環境正義的目標時,也能確保公正轉型。
共融交通治理
「共享、綠能、安全、e 化」,是現階段台北市政府的交通政策目標。下一階段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提出「共融交通治理」的概念,以作為達成台北永續經營願景的重要政策。
共融交通治理,是以推動綠運輸來實現淨零碳排的「環境共融」為核心,再延伸至以道路使用規劃為主的「空間共融」,以及兼顧不同用路族群與關心弱勢「行」的基本權利的「族群共融」,最後則是關注跨縣市交通需求的「城際共融」。而城市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場域,營造安全環境邁向零死亡願景,實現高效能智慧交通與 TOD 大眾運輸導向之城市發展,是我們交通政策的願景目標,市政規劃應當承先啟後、一棒接一棒的推動下去。
在以推動綠運輸為重點的環境共融部分,台北市大眾運輸服務網已為全國之最,目前完工通車的捷運路線已達 152.3 公里,配合現已核定興建中之信義線東延段、萬大-中和-樹林線及環狀線北環段及南環段,加上規劃中的東環段,目標在 2030 年完成首都捷運環狀線,藉由大台北捷運路網的建設,可有效提高雙北民眾綠運輸使用率。
此外,持續完善公車專用道,如延伸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檢討敦化北路及其它主要幹道等,並搭配票價調整推出公車常客優惠,填補 1280 定期票、捷運常客回饋最後一塊大眾運輸票證拼圖。
市政府未來也將提供更多元的綠色運具,讓市民有更佳的選擇,以提高綠色運輸比例,包括建構電動車及自行車的友善環境,積極推廣共享汽、機車,以及推動停車位共享服務等,透過公私協力方式引領台北市朝向綠色共享交通持續發展。
目前台北市有 YouBike、U-Motor、U-EV 及 U-Parking 等 4U 共享綠能交通,我們將持續提供協助鼓勵業者投入電動汽機車共享計畫,加強宣導減少使用私人運具。而對於市區停車問題,我們也會加強「共享車位媒合服務」,建立共享車位媒合服務業者車位清單,透過更簡便的申請程序,鼓勵有車位的民眾將車位共享,也讓網路媒合 APP 業者能更積極開發共享車位。
老舊燃油機車汰換電動機車,雖為中央及地方政府長期補助方案,台北市政府亦從 2021 年起將連續三年對台北市民恢復提供新購電動機車補助,其目的在於建立民眾對採購電動機車的信心。我們再提出「一次公布未來 8 年電動機車補助計畫」,讓民眾瞭解到「運具電動化」已經是全球的潮流與趨勢,台北市政府有決心全力推廣,民眾不必因為擔心有無補助金額而猶豫不決,持續鼓勵市民將老舊燃油機車汰換為電動機車。
為營造友善電動車環境,就需提高換電設施的普及化。未來我們將持續擴大設置路邊停車格充電設施,並搭配一定比例之快充設施,如社會住宅須設置 10% 充電車格、新建築預留電動車充電設備管線比例由 10% 逐年提升至 100% 等政策,透過普設公共電動車充、換電設施,並補助、輔導社區、大樓設置充電車位,便利電動車及時補充能源,來提升市民換購電動車意願。
除電動機車外,電動公車同樣具有高能源使用效率,及低噪音、低汙染等優點。因此,致力發展電動公車,持續推動高品質的公共運輸,也是一大重心。我們提出「2030 公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以實際政策作為帶動淨零減碳的具體行動。
而提升友善綠色運具的使用,台北市就可逐年擴大空氣品質維護區範圍,目標 2030 年全市境內為空氣品質維護區,管制未取得優質自主管理標章柴油車及未完成年度排氣檢驗之燃油機車進入。
同時,在達到 2030 全市公車電動化後,將台北市公車專用道優先劃設為低碳交通區,專供電動、氫能或新興能源公車通行,減少交通排碳,2040 年起擴大針對主要幹道劃設低碳交通區,2050 年將全市劃設為低碳交通區,以打造綠色運具使用環境。
在空間共融部分,柯市長上任後推行鄰里交通改善計畫,以標線型人行道劃設改善行人通行環境、紅黃標線調整減少違規停車、規劃汽機車格位、整頓巷弄交通停車秩序,提供市民交通有序,居住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環境,大幅降低交通意外造成市民的生命財產損失。2020 年再提出 2.0 精進計畫,導入交通寧靜區及通學巷等概念,而標線型人行道至今年 6 月底已完成 199 里規劃、159 里施作。
我們將繼續推動 3.0 計畫,將由點、線的概念擴展至面,由單一街廓擴大為區域改善,並納入公民參與道路設計及推動巷道停車管理。至於族群共融,未來則將持續落實「輪行台北」政策,改善無障礙空間並提供資訊服務,另續行視障好行搭公車、過馬路等精通資訊服務方案,並普設視障者導引行穿線。
實現台北下一階段的共融交通治理,未來我們在 2030 年前將全力達成下列政策目標:
- 完善捷運路網,包括信義線東延段、萬大線一、二期、環狀線南北環段。
- 電動車充電格位每年增設 100 格,補助 160 格;2030 年至少完成 2,000 格佈建。
- 電動公車每年增加約 400 輛;2030 年全面電動化。
- 公車全面安裝「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設備,監控行車環境,提醒駕駛危險路況,並採取減速或停止等糾正措施。
- 提供共享汽機車達 24,200 輛,含汽車 2,200 輛,機車 22,000 輛。
- 持續推廣 YouBike2.0;2030 年租借量達每年 3,300 萬次。
- 2030 年路邊停車收費非現金比例達 100%。
- 機車退出騎樓、人行道須達 65% 之比例;機車電動化比例達 30%。
- 通用計程車比例須達 3%。
- 2030 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 2019 減少 30%。
最後,一座永續城市需要全體市民參與和公私協力的共同努力,讓市民將節能減碳的精神融入生活日常中,用生活體驗節能理念,用教育內化減碳思想,所有人一同參與推廣未來永續的理念,才能朝目標邁進,將台北打造成綠能、節能的永續城市。
(首圖來源:黃珊珊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