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 / 白宜君

這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病毒株也一路變異,不容人類放輕戒心。在台灣,去年還因 Delta 病毒戒慎恐懼,到了今年年初,流行的病毒株已是 Omicron,進入秋季後緊接著又是 Omicron 亞型變異株 BA 系列。每天都有上萬台灣民眾染疫確診,與病毒共存不是口號,而是全球人類都必須有的應變思維。

但如果所有確診者,都有可能成為協助台灣未來應變病毒變異,或是下一次流行病的一份子,你願意加入這個行列嗎?

「台灣新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研究網及資料庫」是什麼?

截至今年 9 月 25 日,全台新冠肺炎(Covid-19)本土病例人數已突破 620 萬,相當於約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人曾確診。值得慶幸的是,高達 99% 以上的確診者為輕症與無症狀患者。而自今年四月中旬指揮中心放寬居隔限制後,大部分的輕症與無症狀者,只要通報與遵照醫囑、好好居家隔離,便不需收送至醫療院所,也有效紓緩醫護資源。

這椿全球公衛禍事什麼時候會真正緩解下來?即使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日前在記者會上稱「近在咫尺」,目前仍沒有定論。但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兩年來已默默建置的「台灣新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研究網及資料庫(Taiwan COVID-19 Biobank)」計畫,將有機會把造成全球公衛危機的 Covid-19,轉化為對台灣公衛政策與流行病指引有用的國家隊數據。

「台灣新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研究網及資料庫」計畫,是 2020 年以來,由衛福部指派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ational Biobank Consortium of Taiwan,NBCT)共同執行的計畫,計畫內容為抽取染疫又康復後的國人血液檢體一管(約 10-20 CC),這份台灣康復者共同撐起的血液資料庫的願景,是支持國內公衛與生醫的下一步研究。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中央辦公室執行長,同時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黃秀芬指出,「台灣新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研究網及資料庫」計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透過收集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液檢體,推進防疫的研究工作,「病毒變異越來越快,我們收集檢體的工作更要持續進行,檢體數量要夠大對分析才會更有效。

血液檢體交給國衛院,會有什麼貢獻?

黃秀芬說,國衛院是公設法人,本計劃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建立國人染疫後的相關資料。包括確診的時間點、不同疫苗、劑數的保護力、生成抗體的狀況等等。

她指出,台灣染疫者大多是輕症,若投入國衛院的計畫,不但能受到嚴格資料運用的保護,當全國不同性別、年齡的染疫者康復後的血液檢體集中在一起,是全台灣的公共財,可以刻畫出全球疫情下台灣的真實群像,學術與產業界也可透過申請去識別化處裡後的檢體,發展未來研究。

六月時,以連結全球台灣人才為願景的台灣未來基金會加入國衛院的計畫,協助國衛院啟動了一站式捐血資訊管道,命名為「疫後捐贈血液檢體行動計畫」(計畫代號:復原者聯盟),方便志願捐血者可更順暢透過填寫登記表單的方式,表達捐血意願,加入貢獻檢體的行動。

台灣未來基金會董事長陳浩維直言,疫情席捲全球兩年多,要打造台灣的復原力與韌性,不能只靠國際上的研究文獻與疫苗,「其實每個國家都在收集自己國人的數據,這也是一種國際競爭。未來基金會與國衛院合組復原者聯盟的最大動機,便是希望讓更多復原的國人可以知道並支持這個計畫,台灣學術界與產業界便能夠掌握境內疫情變異、加速研究腳步、增強未來防疫能力,人人都可以是防疫國家隊。」

黃秀芬補充,目前收到的血液檢體約 8 百多例,而透過此次收集國人血液檢體的機會,國衛院也希望建立起一套未來可以標準化的採血流程,以因應下一次的全球性的流行病。她坦言,捐獻血液檢體是國人善舉,國衛院取得檢體後,除了提供給合乎資格的申請者使用外,若與產業界有簽訂合約,收到的簽約金,也會以符合商業利益回饋金法規的方式公益回饋。

關於國衛院 X 台灣未來基金會所號召的「復原者聯盟」,歡迎⺠眾⾄復原者聯盟資訊平台了解更多內容,意願表單在此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