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今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南方大城馬爾默(Malmö)舉辦,打出「為人人可享有的繁榮打造一個健康的星球——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機會」會議主軸。一起來看,這座在 2021 年被票選為瑞典最佳環境的城市如何邀請市民們一起邁向永續生活。(責任編輯:游絨絨)
文 / 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2022 年初夏的瑞典很熱鬧。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全球關注永續發展的環境行動。今年 50 週年,聯合國環境會議重回瑞典,標誌著 Stockholm+50,打出「為人人可享有的繁榮打造一個健康的星球——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機會」會議主軸。
由全球 2500 多個城市和地區會員所組成的聯盟「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三年一度的世界大會也選在瑞典南方大城馬爾默(Malmö)舉行,會議討論內容呼應著斯德哥爾摩 +50 關注的氣候、淨零轉型和生物多樣性議題。從城市的角度,探討全球永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可能解方。

瑞典馬爾默市是歷史悠久的工業古城。圖片來源:Christian Beiwinkel(CC BY-SA 4.0)
與台灣城市代表共同出席大會的ICLEI生態物流社群台灣聯絡人廖卿惠指出,本次大會通過了「馬爾默宣言」(Malmö Commitment),特別強調「人是成就公平、永續城市的核心」。宣言指出,如今城市面臨著多重、互相牽連的挑戰,包括氣候、自然危機,以及社會公平等,透過鼓勵永續作法、創新、調適、參與和包容,城市和地區可以成為這些挑戰的解方。
藉由主辦本屆 ICLEI 世界大會,馬爾默也讓與會代表和世人看見,這個瑞典南方的後工業城市如何推動城市轉型,並且凸顯出人本在永續上的意涵。
老工業城的轉型,面對多重挑戰激發創新
馬爾默是瑞典南部歷史悠久的工業城,過去以造船和建築產業為主,隨著 1980 年代傳統產業的沒落和經濟衰退,人口開始外移,而城市裡的中產階級遷移至郊區;到了 1990 年代,馬爾默因鄰近歐洲交通便利,成為吸引大量移民的城市。這座城市面臨著後工業化的轉型挑戰,面對著社會融合、環境和經濟成長等課題。
然而 30 年後的今天,馬爾默不僅在 2021 年被票選為瑞典最佳環境城市,媒體認證是個實踐永續的城市。同時,馬爾默也提出要在 2030 年達到碳中和的決心。
馬爾默市政府環境局經理尼爾森(Arne Nilsson)表示,「馬爾默並非完美的城市,多年來我們面臨與其他後工業城市相同的問題和挑戰,但一直以來馬爾默在應對可能的困境時,都願意做新的嘗試。」

海爾利智慧氣候城。圖片來源:News Øresund-Johan Wessman(CC BY 3.0)
透過 LFM30 的路徑圖,未來馬爾默市的建築將擁抱智慧能源和環境友善建材,透過設計和材料的選擇,優先選購具功能性、循環且低碳足跡的材料。
LFM30 路徑圖裡有一套氣候計算工具,讓建築業者計算興建工程如何降低環境影響,也讓他們認知到這對於建築業有長遠的利益。當再生和循環建材能優先被所有建設工程選購,循環再生、資源效率高、氣候中和的材料需求就會大增。此外,建築廢棄物減量也是 LFM30 路徑圖的關鍵。
馬爾默市政府認為,當城市發展目標朝向淨零碳排、設計與更新時,可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獨特性,同時結合永續交通、社會公平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等,便可打造成為韌性城市。低碳排建築部門的路徑圖,也能促進商業發展。馬爾默的城市倡議,將可望帶動更多瑞典城市和商業部門發展相似的路徑圖,達成瑞典的氣候目標,2045 年淨零排放。
公園設計民眾一起來,兼具韌性與生物多樣性
在馬爾默市西南方的波羅的海港邊,一座全新的智慧氣候城——希爾利(Hyllie)新市鎮,預計將於 2040 年完工,屆時將有 2.5 萬名馬爾默市民入住,並可創造 1.6 萬個工作機會。
希爾利城區內規劃了許多公園綠地,其中 6.5 公頃的希爾利文公園(Hyllievångsparken)是最大的。這座公園是馬爾默韌性城市計畫的一環,具有滯洪、提供生態系服務和社會永續的功能。而最初公園的規劃,是市府邀請市民團體共同參與討論而成。
為了落實民眾在永續發展各階段的參與,2017 年市府邀集希爾利周邊的市民和學生,跟建設公司一起討論,勾勒他們對公園未來的想像。當規劃構想誕生後,市府才對外發包。現在,公園建設正逐步完成。
馬爾默市府指出,這樣的程序有別以往,事實上,在規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市民參與,不只是建設過程,市民也擔負部分管理工作,未來公園裡的植物和果樹收成時,民眾可一起採收水果和花卉等。
初期規劃時,市民提議要有一座溫室咖啡廳,後來也由民眾參與協助搭建而成,現在公園裡有了安全溫馨的聚會場所。馬爾默市府表示,「透過這種民眾參與的方式,希爾利文公園成為一個兼具包容又充滿趣味的公園。」

海爾利新市鎮規劃大型公園作為承洪韌性。圖片來源:Maria Eklind(CC BY-SA 2.0)
這座公園不只作為市民的聚會所,也是希爾利綠色智慧氣候城在因應氣候變遷承洪韌性的表徵。當大雨來時,不僅能保護周邊建築和居民身家安全,雨水滲入公園土壤保存並淨化成為水資源,公園同時為昆蟲、鳥類和其他小動物提供棲息地,為城市帶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鼓勵城市農園,提供對氣候影響最小的食物
規劃大型公園之外,馬爾默市政府也鼓勵市民參與城市農園和花園的推動。城市農園可幫助社會互動、改善市民健康,以及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減少氣候足跡,公民團體只要跟市府簽訂認養契約,就可免費在公園或廣場內的區域進行耕作或種植。

海爾利的城市農園。圖片來源:Hyllie Centrum(CC BY-NC-SA 2.0)
馬爾默目前有不同形態的城市農園,團體認養後,可利用這個空間帶動社會交流和互動。有些認養團體利用農園進行學童教學課程,也有單純作為社區聚會場地,還有團體用此空間推廣樸門[1]永續生活實踐。
除了公家的推廣,也有私人經營的城市農園開放民眾付費使用。在市府的推動下,馬爾默已誕生十座城市農園,還有不少單位持續申請。城市農民越來越多,他們可為餐廳和家庭提供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新鮮食物。
市府指出,市民農園不但可以活化公共空間,為城市增加綠色景觀,也能讓民眾更加了解城市綠化和園藝的重要性,幫助提升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證實,綠化空間與市民的健康有緊密的關聯,而且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民眾更樂於享受農耕和園藝的樂趣,這些綠地空間對城市居民來說顯得更加重要。
聯合國報告指出,未來將有 2/3 的全球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城市在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作為已是不可忽視的課題。ICLEI 馬爾默大會強調,轉型永續城市的行動,必須回到人的身上。馬爾默從其城市轉型的過程中納入公民參與、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等,為 2030 年成為氣候中和城市走出人本永續的道路。
註釋:
[1] 樸門(Permaculture):1974 年,由澳洲生態學家 Bill Mollison 提出,樸門一字結合了永續農業(permanent agriculture)以及永續文化(permanent culture)。不過,樸門並不特定用於農業或是特定文化,而是指一個跨多領域的設計系統,包括:農業、水文、能源、建築、經濟和社區發展等。其精神在於仿效自然生態系統中,無浪費、循環利用的運作方式,並將此模式用於設計公園、庭院、生活,以達成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共融。
推薦閱讀
【年輕人在這方面比年長者強】65歲以上的人請加油,30歲年輕人減碳第一名
電動飛機趨勢在國際爆發,減碳排更多的「飛機綠化」產業鏈正起飛!
【減碳新創,是個好商機!】以色列新創用基因編輯研發「無牛牛奶」,種子資金籌募破億元投資
(本文經合作夥伴 環境資訊中心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城市公園由市民一起規劃 瑞典馬爾默邁向氣候中和韌性城市〉 。首圖來源:malmolocals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