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造成臺灣最嚴重農業災損的異常氣象(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氣候變遷是生存議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大幅調整原本的規範,希望加速達成 2030 減碳 、2050 淨零碳排兩大目標。

台灣處於高脆弱地區的亞熱帶,氣候變遷將嚴重影響台灣糧食生產,一起來看氣溫升高,將如何影響台灣的漁業、農業的收穫,如何透過科技超前部署台灣的糧食安全與平衡?(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盧虎生

位處於北回歸線,臺灣氣候面臨極高的風險

氣候變遷下,亞熱帶的台灣處於高脆弱度地區,勢必對我們的糧農生產帶來衝擊。盧虎生不僅介紹台灣的氣候變遷趨勢,也指出其中的挑戰與機會,鼓勵學子投入生物與農業領域,幫助我們面對重要的糧食安全問題。

過去一百年間,全球氣候變遷趨勢明顯,無論溫度、二氧化碳、海平面、海洋酸度、冰層融化等各種指標都在上升,造成寒、熱、旱、澇之間的變異擴大,複合式異常氣象也會變得更頻繁。

全球赤道附近的南北回歸線之間,是風險最高的地區,不管從海洋漁獲、生態或生物多樣性的全球預測趨勢來看,台灣都處於高脆弱度區。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地理位置,目前台灣農業年產值為 5 千多億,有颱風及變異氣象威脅、複雜生態區等特殊條件,在種種環境限制中還要有如此多的農業生產,勢必更要有效創造農業產值及附加價值。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機會。

溫度變化影響農產質量

台灣的暖化趨勢明顯,每日平均溫度在過去百年都是增加的,但是增溫的主要來源是夜溫提高。植物在白天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晚上行呼吸作用,消耗能量。夜溫提高表示光合作用沒增加但夜間消耗增加,會影響作物產量、改變品質,也會改變昆蟲、微生物、及土壤生態。

如果無法利用科技,精準判斷這些改變,將會導致更多農藥的使用,連帶增加食安風險。溫度提高也會增加動物的熱脅迫,導致蛋肉奶產量下降,禽畜疫病也會增加。

低溫日數減少也是重要問題。每年低於 10 度的低溫次數統計正在明顯下降,這會使需要過冬與春化的作物無法充分過冬春化、嚴重影響花期與花量,昆蟲和菌相也會改變。

另一方面,未來受熱浪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在西部,正是水稻和蔬果的主要生產區。溫度每增加1度,稻米生產量可能降低 10%,我國糧食生產的挑戰勢必提高。

長期以來,氣象變異會對台灣造成哪些影響?

目前台灣每年因異常氣象導致的農業災損,以颱風居冠,其次為水災及異常溫度。災損多時物價浮動,也威脅國內社會民生與政經的穩定,影響之鉅可能更甚於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衝擊。

「颱風」是造成臺灣最嚴重農業災損的異常氣象(圖片來源:Pixabay)

長期而言,台灣周圍海洋溫度迅速增高,改變漁獲種類與數量;如過去可捕捉到含較多 omega 脂肪酸的溫帶大型魚種,2010 年後來自熱帶的小型魚增加,也暗示可能對國人營養型態的衝擊。又以不同暖化情境來評估台灣稻米和玉米產量的長期衝擊,增溫愈多,產量減少也愈嚴重。

然而每種災害與問題需要不同的調適方式,要應付這些問題,急需要導入新的創新與跨領域科技,而這些科技也具有全球應用的價值,因此風險也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產業發展機會。

如何保障台灣的糧食安全與平衡?

台灣已著手進行許多糧食安全之農業創新研究,例如透過加速分子育種,對抗溫度改變;推展智慧農業,使設施運作更精準有效;在畜產和漁業上,調整養殖到捕獲方式,並使資源循環再利用;透過森林保育、食農教育、生態教育,增進一般民眾的知識和支持。為了因應氣候變遷,也產生新興科技的機會,如農業4.0、食安、區塊鏈、生態服務等都相關相連、形成跨域科技及產業網絡。

據聯合國估計,全球糧食浪費達三分之一的總生產量,相當於世界第三高的碳排放來源。這非常值得重視,需要積極提升社區公民意識,支持減少浪費因應措施與循環科技。目前已有很多社會團體開始做相關努力,人人都可以從生活中響應。

氣候變遷沒有局外人。科技發展與公民意識的支持將讓我們更能因應氣候變遷,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推薦閱讀

國家氣候變遷政策不給力怎麼辦?荷蘭、比利時、英國公民把「績效差」的政府告上法院

下半年供水得靠颱風給雨,來看自來水公司最新「節流」法

【離岸風電政策「打帶跑」,能敲出全壘打?】颱風地震都很多的台灣,可以許個零碳家園的願望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科技大觀園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放任氣候變遷不管,未來有可能會餓肚子?〉。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