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戰爭
陸軍步兵 206 旅新制教召 8 日實施行軍訓練。圖片來源: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軍聞社記者周力行攝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烏俄戰爭開打約 2 週,許多國際分析指出習近平一直在觀測這場戰爭的變化,作為未來的台海戰爭的參考。習近平可能看到什麼?國際專家指出 3 個中國從烏俄戰爭學到的教訓。(責任編輯:連柏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遭遇頑強抵抗,美國的兩岸事務專家葛來儀與白明認為,這對不排除對台動武的北京是記當頭棒喝,強大的軍隊並非攻無不克,但遭侵略的國家須事先做好準備。

中國從俄烏戰爭學到的 3 教訓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與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投書華爾街日報表示,俄烏戰爭邁入第 3 週,圖謀征服台灣的北京應從中學到教訓。

1. 不能低估他國人民捍衛國土意志

首先且最重要的教訓是,入侵的軍隊永遠不能低估他國人民捍衛國土的意志。美國在越戰和伊拉克戰爭中學到這個慘痛教訓,俄軍也漸漸在烏克蘭的巷戰中深刻體會。

文章寫道,俄軍表面上占盡上風,入侵後卻遭遇烏克蘭正規軍和反抗軍頑強抵抗,大量老百姓為捍衛國土,拿起 AK-47 自動步槍和自製汽油彈對抗俄軍,令人印象深刻。台灣會有多少人民拿起武器對抗中共解放軍入侵,目前不得而知,但烏克蘭街頭每天呈現的英勇事蹟足以使北京引以為戒。

2. 自問共軍為實戰做多少準備

其次,北京應自問共軍為實際戰鬥做了多少準備。

葛來儀與白明說,就算共軍掌握攻台裝備與能力,俄軍在烏克蘭意外陷入泥淖仍凸顯作戰計畫用途有限。部分俄國士兵見到烏克蘭平民用肉身阻擋坦克前進,意識到自己不被視為「解放者」,深感震驚,不戰就放下武器,共軍部隊也可能這麼做。

此外,俄軍雖在車臣、敘利亞、喬治亞等地有作戰經驗,仍在烏克蘭深受後勤與部隊協調問題困擾,傷亡慘重。共軍 1979 年後就沒有打仗,欠缺實戰經驗,而且共軍部隊必須跨海才能登陸台灣,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對烏克蘭發動陸路戰爭相比複雜許多。

3. 開打後國際外交結果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與亞洲多國政府願犧牲自身經濟對俄羅斯祭出史無前例的制裁、企業紛紛撤資或暫停在俄羅斯營運。文章寫道,就算經濟孤立中國困難許多,俄羅斯的遭遇仍值得北京警惕。

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而在聯合國大會遭 141 個會員國譴責,葛來儀與白明認為,支持共軍犯台的國家將寥寥可數。中國為避險,未在俄烏戰爭中軍事援助俄羅斯;莫斯科可能因此不在物質上支持共軍侵台,這將讓北京陷入朋友所剩無幾的局面。

文章提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也應留意俄烏開戰後瑞典、芬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相關討論迅速增加的態勢。北京如對台動武,中國部分鄰國可能與美國走得更近;即使共軍沒攻下台灣,印度與菲律賓、越南等南海主權聲索國仍可能形成更堅定的反中聯盟。

不過,葛來儀與白明提醒,俄烏戰爭也值得台灣借鑑,「如果要找時間重新評估防禦策略、找出要取得的適當非對稱能力與武器、讓它們與可信的作戰準則搭配,現在正是時候」。

台灣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但我們希望它更好!

快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為你的城市生活打分!

推薦閱讀

【烏俄給台灣的啟示】經濟學人:台灣出現檢討兵制的聲音,會有效加強日後捍衛力嗎?

【俄軍為何使用俄文中沒有的Z符號?】反戰俄人拿來作迷因,軍事專家為你解讀神秘字母意義

【俄烏戰看這篇就懂了】為什麼台灣人要關心東歐?全球共榮靠的是信任,不是強人信仰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葛來儀:俄軍攻烏克蘭陷泥淖 北京應引以為戒〉。首圖來源: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軍聞社記者周力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