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海洋垃圾是目前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每年全球有 480 萬~1270 萬噸漂浮垃圾流入大海,其中有 50% 可能被風浪打上岸,其他則繼續漂浮。荷蘭企業開發河流垃圾清除系統,一起來看看它是如何在水上運作!(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
為了防止塑膠垃圾污染海洋,水上塑膠垃圾清除設備正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例如荷蘭企業開發的河流垃圾清除系統「大氣泡屏障」(Great Bubble Barrier),用一堵垂直於河水流向的氣泡牆,將塑膠垃圾推往收集器,同時讓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安然無恙地通過。
從河流垃圾攔截起,防止傳播、污染海洋
「大氣泡屏障」的開發計畫由歐盟 Maelstrom(海洋垃圾永續清除和管理)計畫支持,目前已在阿姆斯特丹作業中,也正在葡萄牙波多的杜羅河試用。
計畫團隊正陸續開發一系列的技術,好在河川中攔截垃圾,避免流入海洋。
造成塑膠垃圾漂流入海的原因,包含海嘯等自然災害,但災害畢竟不會天天發生,河流才是以更加固定頻率造成塑膠流向海洋的原因。2017 年的研究發現,全球 90% 海洋塑膠垃圾來自 10 條河流系統,分別是來自非洲的尼羅河和尼日河,以及八條分布於亞洲的恒河、印度河、黃河、長江、海河、珠江、湄公河和黑龍江。
「有些社區沒有適當的垃圾收集服務,只能直接將垃圾倒在河中讓它漂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貝尼奧夫海洋計畫(Benioff Ocean Initiative)的科學家、該校全球乾淨洋流聯盟負責人莫爾斯(Molly Morse)說,「此外陸地上的塑膠垃圾,也有可能被雨水或風吹到河流中⋯⋯再進而流入海洋。」
據估計,每年有 80 萬~270 萬噸塑膠透過河流流入海洋,相當於 6.6萬~22.5 萬輛雙層巴士。垃圾進入大海後變得更難處理。塑膠通常會漂流到遠方,乘載入侵物種並形成更大的塑膠垃圾圈,如太平洋垃圾帶。
因此有科學家呼籲,應從源頭就阻止塑膠流入河流。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阻止塑膠流入大海,或者結合河流屏障和其他清理設備,才能顯著減少海洋中的塑膠。

印尼東爪哇省最長的河流布蘭塔斯河,河中布滿垃圾。(圖片來源:Fully Syafi Handoko/Flickr)
垃圾鯊等水上垃圾收集設備問世,環保人士:治標不治本
發明家開發了一系列河流屏障和收集設備,來捕撈以及清除河流塑膠垃圾——從簡單的網子和桿狀結構,到複雜的輸送帶和機器人都有。
像是 Mr Trash Wheel,其正式名稱為內港水輪,是一個由水流和太陽能驅動的輸送帶系統,2014 年在美國巴爾的摩市問世。帶有水下裙邊的長吊桿將廢垃圾集中後,自動鏟到輸送帶上,然後存放在接駁船上,一天可收集超過17噸。接駁船裝滿後會將垃圾帶到電廠焚燒,不過最終目標是希望將收集到的垃圾分類回收。
攔截器(Interceptor)是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開發的浮動太陽能設備,號稱世界第一個可擴充的海洋垃圾解決方案。它的設計與內港水輪類似但比較大,有個屏障將垃圾引導到輸送帶上,再分配到五個垃圾箱中。
另一種設計「Azure」屏障,由英國新創公司Ichthion開發,可在任何河流中使用,有耐用、可順應潮汐運作的吊桿,將塑膠垃圾引導到沿岸的收集點,每天可以清除多達 80 噸塑膠,之後將這些塑膠加工成薄片回收利用。
其他更高科技的發明包括垃圾鯊(WasteShark),這是一種電動「水上無人機」,一次可以捕食最多 350 公斤的塑膠。透過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的演算法,垃圾鯊可自主移動並返回其停靠站,停靠站則有多達五艘雙體船形狀的船隻可存放收集到的塑膠,並為垃圾鯊充電。該設計由荷蘭新創公司 RanMarine 開發,今年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 CES 2022 消費性電子展上展出。
許多環保主義者認為,這些創新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解決方案是減少塑膠生產。但根據塑膠工業協會估計,去年塑膠製造出貨量增長了 2.2%,短期內沒有減少的跡象。
「如果我們要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生產、消費和處置塑膠,我們的管理能力需要趕上,而且要快。」莫爾斯說。
推薦閱讀
【自己的電子垃圾其實是國家寶藏!】科學家研發回收「廢五金」新技術,用「蒸發術」留下貴金屬
【一眼從垃圾看透你的財力】清潔隊員也知道的致富心法,有錢人連丟寶特瓶都很「划算」!
(本文經合作夥伴 環境資訊中心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專吃垃圾 川廢清除機百家爭鳴 環境倡議者籲塑膠源頭減量〉。首圖來源:Mr Trash Wh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