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Z 世代,出生於 1990 年代中期到 2010 年間,被認為是截至目前為止「地球上最多元化的一代」。就由史丹佛與牛津學者帶你深入瞭解,長輩有所誤解的Z世代!(責任編輯:陳怡君)

25 歲以下的 Z 世代一出生就有網路,透過強大數位工具獨立學習和互相合作,擁有更多元價值觀和獨特身份認同,卻常被批為懶惰或嬌弱,英美學者研究認為「這是長輩有誤解」。

Z 世代英文又叫 Gen Z、iGen 或後千禧世代,出生於 1990 年代中期到 2010 年間,被認為是截至目前為止「地球上最多元化的一代」。

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先進研究中心(CASBS)資深研究學者卡茲(Roberta Katz)以其研究表示,Z 世代是高度合作的群體、非常關心別人,而且對於如何解決氣候變遷等議題抱持非常務實的態度。

自從 2017 年起,卡茲即與多位曾服務史丹佛大學、現效力英國牛津大學的跨領域學者合作,展開為期多年的研究計畫,深入了解 Z 世代。

這個研究團隊在 4 年制的美國私校史丹佛大學、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富特希爾學院(Foothill College)和英國以學術聞名的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針對超過 2000 位 18 到 25 歲成人,進行一系列焦點團體訪談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集結成書「解讀 Z 世代:數位時代的生活藝術」(Gen Z, Explained: The Art of Living in a Digital Age,暫譯)。

卡茲在今天對「史丹佛新聞」(Stanford News)表示,典型 Z 世代擁有自我驅動力、深切關懷他人、願意為多元化社區而奮鬥。Z 世代熱愛合作與社交,重視彈性、追求真實和關聯性,且追求扁平式領導風格。

卡茲等人的研究發現,Z 世代很容易從網路上的其他人學到新東西,而且在年紀很小時即接觸全球不同文化,因而較能包容與欣賞多元性,從中找到獨特的身份認同。

過去很多人批評 Z 世代嬌弱,用「雪花」(snowflakes)、「不願長大」形容之。卡茲說,負面的評價與誤解主要來自於那些成長方式不同的長輩。

例如,如果 Z 世代不補習、暑假不打工可能會被大人責罵為「懶惰」,然而許多Z世代藉由新型態的活動,從網路賺取可觀的收入。

另外,Z 世代使用優步(Uber)和 Lyft 等共乘服務,因此不見得急著在 16 歲時,取得美國人視為「成年禮」的汽車駕照。

儘管擅長使用簡訊、電郵、群聊、視訊等數位工具溝通,學者們意外發現幾乎每個受訪的 Z 世代都說,最喜歡「面對面」交流。

在職場上與 Z 世代相處,這份研究建議人們要去理解這群年輕同事擅長合作、追求彈性,重視高效率做事的特性。習慣透過網路合作完成任務的 Z 世代,就像「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他們不認為要選出誰當高官或領導人,而是追求扁平領導。

卡茲強調世代間要有對話、彼此合作。她說,年長者常以過去的生活經歷,要求年輕人適應古老的生活方式,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必須理解「數位時代的未來與工業時代的過去截然不同」。

推薦閱讀

【鳥都是無人機扮的!】Z 世代對大人政治發動反撲,千萬年輕網友共同加入這場「製造假消息」的大謊言

「台文化」意識的世代交替--為什麼王偉忠找娘娘談「外省人」,再也無法引起年輕人興趣?

【屬於年輕人的亞洲歷史】為什麼要活在恐懼中?緬甸年輕世代:比起死,我更害怕失去自由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首圖來源:Duy P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