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均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在去年 12 月 11 日舉辦的「新課綱實施與教育協作論壇」開場致詞(影片),公民報橘獲得授權全文刊載。 

各位線上關心教育的朋友早安,我是均一的負責人冠緯。

今天很開心,在疫情後、台灣的狀況已經被掌握的情況下,我們來談談數位學習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機會,我相信我們同在臺灣這樣的島上,我們可以有共同的夢想,我們可以共同來創造共同的未來,而數位學習會在這裡裏面扮演很重要的,成就下一代每個孩子的關鍵槓桿點。

從城鄉差距中,看見教育資源並「不公平」

先讓大家多認識我一點,其實 10 年前這時候我還在台大擔任實習醫生,後來擔任醫官退伍。後來為甚麼投入數位學習呢,棄醫從教是想不開嗎?其實跟我實習的時候是非常有關的。

我有段時間到台大雲林分院實習,大家知道,城鄉區域是非常有差別的。值班的時候特別累,照相還要特別擠出微笑。我的父母親剛好都是中小學的現場老師,通常是這樣的,醫師自己不開心,其他家人覺得很驕傲,來探班都露出驕傲的微笑。

為甚麼會不開心?因為在醫院裡看到很多辛苦的故事。

有天晚上,我在值班,一個護理師請我去看一床病人,是一個還不滿 40 歲的病人。因為不是我白天的病人,想說先跟病人建立一點點關係,就問說媽媽妳好厲害喔,妳在生病時的孩子還可以在這邊做自己的事情,教得真好!沒想到,這位女士跟我說「她是孫女啦!」我嚇一跳,怎麼可能是孫女呢?處理完後,我去翻看病例,病人 36 歲女性,有個女兒 20 歲,女兒又有個女兒 4歲。

第二時間,我突然有個很難過的感覺上來。我非常知道 6 歲以前是大量學習跟開發的階段,但在這個時候,這個女孩被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住院時還要去陪她,如果我是這個 4 歲小女孩,我可以考上台大醫學系嗎?我不確定。

我發現,我的出身跟我的成就非常有關係──這是我在醫院受到的一些衝擊,同一時間,我也看到全世界已經有數位學習的革命。

數位學習革命早在全世界沸騰,實踐翻轉教育

我在醫院實習的同一年,麻省理工的高材生同時也是可汗學院創辦人薩曼・可汗(Salman Khan)開始錄製教學影片,連比爾蓋茲的女兒都看到了,便支持他成立可汗學院這個非營利組織。可汗的使命很清楚,要提供世界級的免費教育給所有人、所有地方。

我用高中、大學家教以來有的一些經驗錄製了小小的短片,很幸運有人看,國、高中數理科的東西至今累積 1000 萬次。在 youtube 留言區,收到花蓮一位媽媽的感謝訊息,她說,感謝我錄製這個影片,她沒有錢讓小孩去補習,小孩每次段考都不及格,當她發現這個免費內容後拿給孩子看,孩子不但看得懂而且很喜歡,這次段考考 62 分,及格了。

我不認識這位母親,也不認識這位孩子,但我發現,數位學習把我們的命運牽在一起。因此,之後我投入了均一,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在 8、9 年的經驗裡發現,數位學習不是為了數位而數位,而是為了學習而數位。我們看見過去(包含我自己所接受的)都是台灣體制內公立教育,常見的學習樣態孩子因為一直被灌輸填鴨,到後來精神都渙散掉了。

我們塞大量的知識,老師在學校講述;回到家裡,爸媽關心地問說功課寫了嗎,要去補習嗎,我們的孩子在各樣的壓縮和刺激下,難怪會變成教室的客人,會變成學習的客人。

可是我們看見,在過去 8、9 年當中,當數位學習能夠有效導入到教育現場時,當學習平台可以變成孩子旁邊的小助教,老師可以變成一個引導者的時候,孩子變成是主動性較高的學習的主人了。他不僅可以學知識,他可以有團隊討論的技能,他可以培養正向的態度。而這些事情都跟我們國家和城市開始去推動的,這些前瞻的智慧教育確實有關係。

數位工具是引子,學生、家長、老師一起來加入數位學習

所以我們看見數位基礎建設在過去幾年逐漸普及,但是這並不夠,我們要做到為了學習而存在的數位學習,我們必須要有好的智慧助教。鋼鐵人外面有智慧的衣服,裡面有數位內容、有軟體。當然這些東西也不夠,教育最終還是要回歸人,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老師要從講述型變成引導型,能夠知道怎麼提問提升探究力。這樣的老師就像史塔克外面的衣服,變成很厲害的鋼鐵人,支持我們孩子的學習。當然家長或許應該也要轉型,可以去陪伴孩子,因為數位學習是可以跟著孩子一起的。

均一基於此,我們的願景跟使命就是每個孩子不論出身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我們希望透過長期的科技跟合作來提供所有孩子個人化的學習內容跟環境。所以我們有三個核心工作:第一提供內容、第二提供線上的環境軟體平台、第三是線下的環境,讓教師變成引導型的老師。

所以,這些內容可以是有趣的,可以是互動的,可以更有立體感,而不是當我們要畫幾何的東西時,孩子不確定怎麼看三視圖;老師如果不開心,講一次聽不懂,學生又不敢再問,而影片的好處是可以重複看,重複的詢問,隨時拿出來(回放)。

除了影片之外,還有線上的環境,這個線上環境就像好的數位學習系統,可以是互動式的,不是紙本靜態,有互動,有回饋感,孩子可以學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同一時間,還有線下的環境,在一間有效的個人化學習的教室裡面,學生都是專注在學習的。為什麼?因為每個孩子都有符合他速度、進度的小助教。老師可以專注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互動、引導,這樣子的環境安排就是個人化學習的一個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均一逐漸成為最具規模、有一定成效,也能影響政策的公益學習平台;在疫情期間,均一每週有 50 萬位活躍使用者,許多習題已經被使用 4億次以上,也有一些正式的影響力報告。

在疫情之下我們看見三大趨勢,使我們可以去思考,是否加重投資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是臺灣關鍵翻轉的槓桿點

不管是公部門、出版社,均一在過去一年相比前一年,增加多一倍的內容、在影片跟習題增加 2 倍使用上、在線上培訓需求增加 4 倍,培訓的總老師數增加7 倍。學生使用的習慣,則從晚上的參考型使用,變成白天為主的深度使用,而且暑假的用量竟然比開學還要高,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而在 518 事件(編按:2021 年 5 月 18 日下午,教育部宣布 5 月 19 日起至 5 月 28 日全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5 月 19 日下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即日起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的隔天,均一流量來到單日 51 萬位獨立的學習者,而且同一時間沒有當機,我想這都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我們到底能不能掌握這個契機?

在過去 8 年當中,因為數位學習我遇到各式各樣的夥伴,包括跨域的董事會:台積電的 Lora,等一下來分享的前 Google 臺灣總經理簡立峰,當然包含阿諾(Hahow學校創辦人)。另外我們也看見許多跨域夥伴一起,有醫學的有律師的。為什麼大家會一起來關心?因為大家真的看見數位學習有改變的可能。

8 年前,我去台東縣的偏鄉小學桃源國小,第一次看見,原來布農族的孩子可以在校長老師的帶領下,可以因著數位學習,成為數位學習的主人。這 8 年孜孜不倦的過程當中,我想蔡總統看見了,柯市長也看見了,今年 3 月和去年 9月,他們分別來到均一做交流,到底整個台灣,還有台北市,大家可以怎麼一起把數位學習往前帶。

同一時間,我去美國可汗學院拜訪創辦人,到荷蘭參加年會拜訪。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數位學習是臺灣關鍵翻轉的槓桿點。這個島可以共同建築一個夢,但是這個夢不是單一一人能成就,就像 108 課綱的精神,要自發、互動和共好,所以我們需要共創才可以有未來。因此接下來我會用這四組詞聊聊我們怎麼做到這件事情。

數位學習是台灣科技島可以共同創造的夢想

同島

我們是一個科技島,是一個美、中兩強、數位跟多元觀點的必爭之地。在小小的台灣上面,我們還有豐富的地理和生物文化多樣性,但是在這些正面或具有策略意義之下,我們也有共同的挑戰,那就是少子化。

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少,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好像還沒有找出一個方法,可以策略性的把所有孩子都「帶起來」,每年還有 20–30% 的孩子,在國中會考中,數學跟英文,這些最重要的科目待加強,代表他繼續學習的能力是受限的。

在這個狀況下,台灣雖小,也缺天然資源,且孩子在變少,可是我們看到它還是有「大家要去爭取的」戰略重要性。因此,臺灣需要強大的腦礦和多元的人才,而且要成就每個孩子,沒有一個孩子可以被捨棄,我們才有可能在世界立足。

一夢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可以追求什麼夢?

我們有很多的不同,可能有種族、黨派、政治立場,可能有很多方向的不同,但我們有沒有可能異中求同,有一個共同的好夢?其實,我們已經有共同的夢了,我稱為 1×3 的夢。第一個,我們一起經歷疫情,一開始是個噩夢,停課當機,學期末不知道怎麼評量,家長要 WFH 孩子要 LFH,同時照顧家庭。但是同一時間,我們用全世界最短的時間去守住疫情,讓臺灣今年一學期後又能回到開學,全世界沒有人可以做到。這是我們把噩夢變成了好夢。

108 課綱是我們的主題,也是我們共同的教育夢,這裡面我們看見考招的、課程的變革,以及最重要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家長還有決策者自我的變革。我們能不能藉由這個夢,去讓好的終身學習能夠實踐。

當然我們在重要的論壇中,看到跨黨派、跨縣市的市長們,其實大家都有一個公約數,就是希望打造我們的城市跟國家成為一個宜居永續的家園,民主自由延續、經濟健康成長、階級翻身是可能的。我相信「疫情、108 課綱、宜居永續家園」,已經是我們的公約數,但問題是,這些東西後面還有沒有一個共同的夢,可以去支撐,讓這些情境可以變成更正向的夢。

我相信,這來自於我們怎麼善用科技來面對教育。

哈佛有兩個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說大家看到過去 400 年間,科技有兩次大的跳躍,分別是資訊革命跟工業革命,比較近的是資訊革命。但是教育只有一次革命,就是公立教育的普及。

當科技跑在教育前面的時候,社會是會痛苦的,因為人的價值無法駕馭科技,可是當教育普及起來時,人可以駕馭科技去創造價值,經濟就成長社會就繁榮。但過去資訊革命這段期間,我們清楚看到,隨著半導體讓各樣的電腦運算力變更強,很多科技快速成長,科技很有可能跑到教育前面,這樣的狀況在疫情期間更加加劇了。

如果我們沒找到一個翻轉的方式,就很難達到聯合國所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那這個翻轉是什麼?

我相信有一個共同的夢它是可能的,就是個人化深度學習的普及。這件事情我們已經有國家合一的綱要 108 課綱,但是實際要執行的策略一定是要透過共創的數位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室的風景會改變。

這樣的個人化深度學習的夢,它的實踐主要是兩個軸向,橫向就是讓教育自由度可以提升,因著科技,老師可以因材施教,每個孩子按自己速度來學習。另外一邊,當老師的時間釋放後,它可以更多提問,更多小組討論,孩子可以思考問題,探究式教學,這兩股河流就可以成為個人化深度學習夢想實踐的關鍵底層引擎。

當這樣的夢實踐,我們看見生命一個一個被翻轉。我舉具體的例子:

這是一位宜蘭小五的孩子,他有學習障礙,數學只有小一程度,每個禮拜只洗澡一次,每個禮拜蹺學兩到三天。為什麼?學習沒有成就感,從小二到小四他都鴨子聽雷,你是他老師你怎麼教?後來,高年級換老師,宜蘭剛好有推chromebook 和均一教育平台,這剛好是誠致基金會的明柱執行長在擔任宜蘭的課督跟相關處長縣長一起搭配去做到的事情。

當老師發現有這些幫助的時候,他就開始想讓學生以自己的步調學習,以他適當的程度開始學。這樣的孩子竟然開始喜歡學,半年間程度追了兩個年級,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他開始天天去學校,開始天天洗澡。因為他開始在意自己,信心回來了。

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沒有要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數學達人,但我們需要沒有一個孩子放棄學習,因為他們就是我們國家的未來。

我們看另外一個中產階級的孩子的例子,中年級時他是全班後段班,數學常不及格,老師也暗示爸媽這個孩子他可能有點過動,如果你是他的爸媽,你的期待是什麼?

剛好高年級時換了老師,比較善用數位學習,均一或各種平台都有在用,這個孩子成績開始慢慢進步,有一天爸媽帶這個學生去書店,沒想到這個孩子自己挑了這本書《微分積分》,老師進到學生的均一系統去看,原來學生早就不只寫完老師指派任務,還自己去看了國中的多項式和高中的極限內容。一個原本中年級被判定疑似過動的學生,他在乎的是什麼?一個符合他速度,那麼,其實他可以自己往前跑。

雖然我剛剛講的都是個案,但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案。

在均一上面,台大經濟系的林明仁教授發現,統計方法把共變因子排除後,均一上的有效學習和成績的相關性。這個過程中發現,最弱勢的孩子進步幅度是最大的。在學習吧、因才網、酷課雲,在各樣的平台中,其實都看到個人化學習是帶來成效的。

當數位學習這麼重要時,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共創?

共創

為何要共創?在數位學習某種程度是一種公共建設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鐵道建設」的例子,就能看到共創才有可能做出好品質。我們在檢討台鐵,其實不論是哪任總統,常常都心有餘力不足,這不是因為人的問題,這個是制度使然,當今天制度使然的問題一直在檢討人,我們就沒有辦法往前進步。

我們看到高鐵使用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模式,很深度 BOT 的模式,我們發現既有品質也有公共性,全台灣現在一日交通就是來自高鐵的有效建設。

我們與榮幸與台北市深度合作,看見台北市有一個開放性公共建設的共創的概念,當柯市長第一任上任時,影片還只是基礎的品質,臺北市用最快的速度做修正跟調整。

這兩支影片都在講乘法公式,你是孩子你會選哪個?當台北市走了一個共創之路,數據也會說話,一個放 3 年只有 100 多次觀看,一個只放一年有 3 萬多次觀看,以產生成果的效率是差 900 倍,但是預算只差 10 倍,這就是有效的投資。

另外一個原因是,臺灣的數位學習如果不共創,資源就會分散。

美國高教數位學習就兩大平台,可以既整合又良性競爭,如果放任市場去篩選,臺灣因為市場太小,不像中國印度或美國,不太可能成就一個很大規模的團隊來做很優質的東西。因此,我們知道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合作。

這個合作一定要跨部門,因為每個部門有每個部門的限制。政府要創新有他的挑戰,企業如果無利可圖不會做,NPO 永遠有資源天花板。但我們如果把限制轉成強項,政府有法職權;企業在事情被規劃的框架下如果還是基本的有利可圖,他會最願意配合;NPO 就是確認方向和使命不要歪掉的專業單位。

也因此,台北市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創了一個非市場模式的共創機制,邀請均一擔任公益執行顧問,並沒有任何標案關係,在 MOU 的共識框架下,我們去跟委辦學校、動畫廠商和輔導對話,最後具體共創出超過 500 萬次使用、超過 1000 萬分鐘的學習影片,而且因為開放授權,台北市外的使用量甚至超過 80%,讓台北的資源成為全國的影響力。

2021、2022 年,我相信這樣的合作都持續在發生,因為有好的品質,連僑委會都主動來幫忙把這些東西推到海外的僑校。

當然在未來,市場模式、高鐵 BOT 模式是不是可以思考的東西,這或許需要有志之士一起來討論;同一時間,教育部潘文忠部長在 2019 年打開 cc 授權的規範以後,我們看見各樣東西可以比較公益、免費的互相交流。除此之外,師資培育的部分也非常重要,我們看到新北市跨平台的參與的(均一、學習吧、PaGamo、因材網),或者是苗栗屏東,他們也有很多豐富的參與。

在這個裡面,「屏均數」(均一在屏東的社群老師)分享說,有學生說「老師我中午睡不著可以做均一嗎?」,當孩子睡不著想要學習,我想這就是改變的可能性。

因此共創是可以讓孩子更扎實、讓孩子在學習中更有笑容的。而且整個制度可以建構起來。

未來

最後,我想要跟大家聊聊未來,有一句話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它。

我相信透過數位學習所促進的未來,我們要來共創它。教育部在前幾週頒發了「4 年 200 億」的中小學數位平台精進計劃。這個計劃需要不管你是什麼身分的人,都要來一起關心和共創,才能成就個人化學習的未來。

在這 4 年200億的計劃當中有三大計劃:數位內容充實計劃、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計劃、教育大數據分析計劃。我主要提前兩個:

在數位內容充實計劃中,就是我們的 Jarvis 能不能變得更聰明?

4 年編了 56 億給「數位內容充實」,有一些作法並不像台北市現在所做的這麼具體可見,所以我們需要關心這 56 億到底會怎麼花?到底會怎麼共創?中央會補助地方嗎?官民可以協力嗎?這個補助只是雨露均霑式的補助嗎?

再來,另外編了 140 億的錢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這些東西真的載具可以配到對的地方。偏鄉看起來人人都會有一台,但是會不會偏鄉已經有很多的善心人士提供捐助,會不會反而非山非市,甚至是都會區的弱勢更缺乏、更需要這些東西?

身為不同的角色,你為何需要關心這件事情?

家長!這是納稅錢。這個政策有沒有幫到你的孩子?同一時間,既然數位學習是未來,那你有沒有做孩子的榜樣?老師和校長,這個政策的推行一定會影響到你,你要它是幫助還是干擾?那怎麼樣去善用數位學習,可以幫到孩子?

我想不管是台北市曾燦金局長或潘文忠部長,都是政策決策者,這個東西能轉換成有效的成效嗎?他是只為了數位而數位的數位學習,還是它是能夠讓個人化學習實踐呢?企業界可能也需要去想,因為這個東西對我們未來的人才是很有關的,我可不可以用民間的彈性和民間 CSR 的資源,來加速ㄧ起幫忙政府。
所以這些投資配套,最終能夠產生對產業的經濟力、對社會的公民力、對社區的文化力、對自我的發展力。這就是有世界教育部長美稱的 Ken Robinson 所提的「讓天賦發光」,只有這樣子,臺灣才有機會具有突破性跟國際性的未來。

最後,我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把更多教室的無力感變成自學的成就感。

最後做小小的收尾,在這個過程當中呢,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育它是無私的。而這個無私的過程當中,均一教育平台的創辦人方新舟方董事長,以及均一教育平台的命名人嚴長壽先生,他們其實都不求自己的利益,只希望臺灣的教育更好。我想過往做為一位醫師,到投入數位學習,到現在是一位父親,當我看著我的孩子做在均一願景牆前面的時候。數位學習不只是數字,它是真的有機會去讓我們每一個孩子,包含我的孩子,包含你的孩子,都有機會成為終身學習者。

希望我們可以同島一夢,共創未來。

推薦閱讀

疫情下,教育部編有 314 億的特別預算,作為家長的你會給「遠距教學」及格嗎?

【戴季全社長專訪】均一平台董事長呂冠緯:我們並不是要取代老師!而是讓老師擁有不被取代的價值

【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就在家內!】英國研究小孩在家遠距教學,媽媽大崩潰!

(首圖來源: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