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在台灣的高山偏鄉,有一群神父、修女和修士,近 70 年的歲月,不求回報地將人生奉獻在台灣這片土地與人民身上。
天主教白冷會 85 歲葛德神父,熟稔華語、阿美族語、布農族語和達悟族語,足跡遍及台東大小鄉鎮,定期往返蘭嶼,長期守護後山地區的偏鄉居民,神父將於 16 日返回瑞士,讓教友、民眾依依不捨。(責任編輯:陳怡君)
1953 年白冷會至窮鄉僻壤的台東作為傳教區,近 70 年歲月中,多位神父和修士刻苦耕耘、犧牲奉獻,如今多已凋零;85 歲葛德神父將在16日返回瑞士頤養天年,教友、民眾依依不捨。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表示,白冷會神父和修士來台,全盛時期有 47 位,現僅剩魏主安神父、吳若石神父、歐思定修士、葛德神父,年齡平均 85 歲以上,長期奔走,為台東服務,年事已高的他們也飽受病痛之苦,仍堅持到處忙碌為教友服務及傳福音。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把葛德神父即將離開台灣的訊息公布在臉書:「疫情之下,每一個決定、每一場道別都很『重』,1964 年 9 月 9 日從基隆港抵達台灣的葛德神父,在奉獻服務將近 60 年後,將於 2021 年 11 月 16 日返回瑞士。」
葛德神父熟稔華語、阿美族語、布農族語和達悟族語,在台東走過的足跡遍及鹿野、宜灣、成功、東河、泰源、都蘭等東海岸大小鄉鎮,甚至定期往返蘭嶼,長期守護後山地區的偏鄉居民,還在各地廣設儲蓄互助社,盡心改善當地民眾的經濟生活。

葛德神父在蘭嶼服務期間,與當地居民結下深厚的情誼。(圖/文來源:天主教周報)
回首過去這段篳路藍縷的艱難歲月,葛德神父說:「感謝所有台灣、台東的人接納我們,把我們當作他們的朋友。台東地區的人們認識天主,不是因為白冷會的功勞,我們白冷會的傳教士只是耶穌的工人。」他要離開是想完全放手給年輕人。
民進黨籍立委劉櫂豪今天特別到教會,送一支手作鋼筆給葛德神父留念,希望神父提筆寫字時想起台灣。
白冷會會士葛德神父(Rev. Ernst Gassner),於 1936 年 2 月 21 日生於瑞士的加索(Chiasso,位於阿爾卑斯山南方的義大利語區)。1964 年 9 月抵達台灣,1966 年從耶穌會所設立的新竹華語學院畢業後,在台東、蘭嶼等地服務。
葛德神父 2003 年接任白冷會台灣區會長,並獲頒「台東縣榮譽縣民」,2017 年拿到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成為「正港的台灣人」。他生活簡約樸實,無論在東海岸或蘭嶼都以機車代步。

葛德神父在蘭嶼紅頭天主堂的簡樸房間,我總是勸他, 對自己好一點吧,台灣經濟早不是他來時的當年那樣, 但他卻一直說:「夠舒服了!夠舒服了!」(圖/文來源:天主教周報)
每個主日,葛德神父奔波東海岸 4 個布農族教堂、4 個阿美族教堂及 2 個閩南人教堂,集合教友宣誦福音,引導團員羅馬拼音通曉聖經祈本、彌經文與本族詩歌。
葛德神父也致力於社會救助與幼教事業,1967 年在鹿野堂區成立儲蓄互助社,改善原住民生活;1968 年首先在寶華、瑞和等地修堤防、闢水田,1976 年在鹿野創立玫瑰幼稚園,直至 1985 年因政府接辦而結束。
推薦閱讀
法國神父創造了第一部阿美族語字典——來台一甲子,他終於拿到台灣身分證
奉獻異鄉半世紀,四瑞士神父棄祖籍也要當台灣人 —— 為什麼台灣這麼吸引他們?
「我寧可為達悟族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一生奉獻異鄉,瑞士神父用愛翻轉蘭嶼人命運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奉獻一甲子 「正港的台灣人」葛德神父將返瑞士〉。首圖來源:(圖片來源:天主教周報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