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東原住民實驗小學南王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簡稱花環實小),布滿卑南族古老故事彩繪。辦學校長久將.沙哇萬說,教育的理想是連結孩子跟土地,培養孩子擁有開闊視野 ,成為更自信的下一代。(責任編輯:陳怡君)

花環實小名稱來自卑南族語 kipuaputr,意指「值得配戴花環的人」。圖為學生著卑南族傳統服飾。(圖片來源:攝影看世界截圖))

台東花環實小校園中,女孩正專注地看著相機觀景窗,前一秒還在摸索快門位置,後一秒隨即用鏡頭記錄下同學們在小米田旁嬉鬧玩耍的樣子。

在台東這所 2018 年轉型為原住民實驗學校的「南王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簡稱花環實小),學生已習慣觸摸生活、透過實作學習。他們在太陽下彎腰種植小米、拿畫筆描繪土地的故事,親手建造卑南族的 trakuban(少年會所)模型;教育不再侷限於教室課堂,帶來課本以外的生活態度。

花環實小校名來自卑南族語 kipuaputr,意指「值得配戴花環的人」。做為原民實驗教育學校,儘管課綱願景以卑南族文化精神為宗旨,卻不只教授傳統文化,校長久將.沙哇萬回憶辦學初衷,直說「你可能很難想像那種認同污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體會過社會對原住民族群不友善的氣氛,在漢人文化下成長的原住民甚至有人會覺得當山地人不好,讓久將.沙哇萬有了想讓教育環境更多元的夢想。

學生已習慣觸摸生活、透過實作學習。他們在太陽下彎腰種植小米、拿畫筆描繪土地的故事。(圖片來源:攝影看世界截圖

認識比認同更重要 讓文化種子自然茁壯

「你可以不認同,但要認識」,美術教師卓奕婷是花環實小的漢人教師之一。在這處校園內,漢人、卑南族及其他原住民族的老師與學生齊聚,攜手成長。

卓奕婷與其他學者一同設計課程「文化隧道書」,讓不同背景的孩子透過實地採訪、觀察,用畫筆彩繪出一層層、從過去到現在,與自己生長這片土地有關的故事。

「藝術是一種媒介,連結孩子與土地。」卓奕婷主張讓教育者成為引導者,由老師帶來媒介,學生們透過課程理解文化,並做出改變;未來不論學生在哪,當他們回頭看見這樣的經驗,改變與實踐的力量將伴他們走更長遠的路。

老師們曾開車載著學生邀請部落居民一同重建過往回憶,在老一輩的記憶中,花環實小曾經有棵大榕樹,供人乘涼避雨,耆老告訴學生,當年他們會在老榕樹下玩、把果實當口香糖吃。回到校園後,孩子們決定要把榕樹種回來。

文化課程因此不再只是畫布上的一幅作品,藝術連結的情感被實踐在生活裡,榕樹以新的姿態出現,也在學生心中茁壯。

在部落長大的年輕老師 Pinik 年輕時曾在海外表演,「能夠站在台上表演、介紹自己,是很驕傲的事情。」他也想把這份驕傲交給下一代的孩子,帶領他們感受屬於自己的文化自信。

「剛開始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身在異國,向外國人介紹自己來自哪裡時,Pinik 發現原來自己可以代表家鄉、與他人分享部落的故事,對方的回饋與好奇也讓Pinik 想更了解自己、多分享一些故鄉的事物;當他回頭看時才發現,「自己的東西怎麼這麼的美、這麼珍貴」。

多元課程學習理解 展現文化自信

在這所匯集不同背景師生的校園內,眾人互相認識、理解,學習尊重不同文化,對久將.沙哇萬而言,教育的理想就是培養孩子擁有開闊視野期望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再因不理解而去歧視他人、甚至自己。他相信知識與技能讓人更豐富,「態度」卻能支撐一個人走更久更長的路。

穿梭在布滿卑南族古老故事彩繪的校園中,問起偶遇的學生最喜歡校園何處,答案並不是每個參訪者的目光最常聚焦所在。

「我們一起蓋的那個!」學生說,他們指的不是設計特殊的木造遊樂設施、不是龐大的傳統工法建築,而是校門旁離地架高的 trakuban(少年會所)模型,由花環實小高年級學生與部落老師一同完成。

從柱子、底盤到屋頂,孩子們以自信而開朗的語氣,逐一向好奇的來訪者介紹他們親手搭建的 trakuban,以及打造過程的點點滴滴。此刻,他們成為引領者,帶領眾人認識他們的文化。

推薦閱讀

【跟「斯卡羅」一起穿越時空】考古學者帶你探查羅妹號事件遺跡、恆春原住民早就踏進全球貿易圈!

【青鳥專欄】童年不被允許說族語,魯凱族設計師如何與外婆記錄沒有文字的母語?

揭開賽夏族矮靈傳說真相——黑矮人迷走賽夏族女人,讓魯蛇憤怒回擊卻反被詛咒的故事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當教育者成為引導者 台東花環實小給孩子帶著走的態度[影]〉。首圖來源:攝影看世界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