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陶宛總統府。圖片來源:Wojsyl
立陶宛近日宣佈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引來中國抗議,但立陶宛外交高層仍然高呼回應,表示立陶宛支持民主與自由。但是除了民主與自由外,立陶宛為何會抗中挺台?還有什麼其他因素左右這個外交路線?
立陶宛內政的「價值外交」路線
不顧北京反對,台灣即將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立陶宛也會在今年秋天於台灣設立辦事處。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表示:「立陶宛關心台灣和世界各地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因為立陶宛的重生之路就是一條捍衛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道路。」
為什麼立陶宛會決定這樣做呢?除了曾接受台灣的口罩贈予之外,這跟立陶宛目前執政團隊有關。
去年(2020 年)10 月立陶宛議會選舉,由國土聯盟、自由運動和自由黨組成的聯盟勝出,自此展開「價值外交」的路線,也就是積極反對任何對人權與民主自由的侵害,也會為全球捍衛自由的國家挺身而出。此外,立陶宛外交部部長蘭茨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祖父,當年曾力抗蘇聯統治者,也是立陶宛獨立後的第一任議會議長,因此藍斯柏吉斯的立場更傾向自由派。自新任團隊上任後,立陶宛面對像是中國、俄國和白俄羅斯的極權勢力,採取鷹派路線。
除了價值外,一國的外交策略,還得仰賴其他實力。立陶宛何以能夠對中國說斷就斷?因為它不這麼依賴中國。
沒糖吃,立陶宛開始疏遠中國
立陶宛與中國的依賴關係,可從「17+1」講起。
「17+1」是中國在中東歐的重要布局平台,它從 2012 年開始,每年北京與中東歐 17 國的領袖都會藉此會晤。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專家卡拉斯可娃(Ivana Karásková)表示,中東歐國家加入中國主導的「17+1」機制,目的是中國帶來的經濟好處,但最近發現中國的投資和出口承諾沒有兌現。
今年的「17+1」機制,更有包括立陶宛的 6 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僅派部長與會,創下歷年參與層級最低的紀錄。
不僅如此,立陶宛乾脆於今年 5 月宣佈退出「17+1」機制,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表示,從歐盟的觀點來看,這個平台是在「製造分化」,他敦促歐盟 27 個成員國尋求「更加有效的 27+1 做法與中國交流」。
《獨立報》報導,去年中國對立陶宛的投資約 7 千萬,佔立陶宛所有外國投資的 0.4%。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去年中國對立陶宛的出口達到 10 億英鎊,但中國進口立陶宛卻僅達 2.5 億英鎊而已。
在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教授亞洲研究與國際關係的教授安得里亞斯卡斯(Andrijauskas)分析,「中國對立陶宛欠缺強而有力的槓桿,從雙邊貿易關係的強度來看,立陶宛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比起其他歐洲的大國都還小。」這就造就立陶宛無痛疏遠中國。
上面談到了立陶宛內政以及跟中國的貿易關係等面向,現在來看看立陶宛的歐美關係,如何變成抗中挺台的行動。
立陶宛希望與美國建立互惠關係
立陶宛的「價值外交」政策下的「價值」,與美國的民主自由價值相符。事實上,立陶宛本身就是美國在歐洲的重要盟友。
國際關係學者格沃斯迪夫(Nikolas K. Gvosdev)在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的文章,探討了美國與立陶宛的關係。他表示,早在 90 年代,立陶宛的領袖們,以及他們在中東歐狀況相似的盟友,都理解與美國建立互惠關係能帶來的利益。而現在立陶宛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歐洲地區支持美國「中國和氣候」議題。
舉例而言,格沃斯迪夫寫到,因應最近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立陶宛和其他盟友需要承接任務,譬如強化他們與美國印太盟友的關係。而像立陶宛這樣的北約盟友,也需要跟美國的亞洲盟友建立更親近的制度性連結。與台灣互設代表處,呼應了這個論點。
《獨立報》認為,立陶宛成功以在前線抵抗極權獲得華盛頓的注意,也取得收穫。6 月份,立陶宛被宣佈為 2023 年北約高峰會的舉辦地點,前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成為深具潛力的北約秘書長候選人。
除了與美國的關係外,立陶宛對中關係的惡化,也可以從歐洲內部政治來看。
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對上德國與法國
去年 12 月,德國與法國簽訂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該協定放寬了歐洲企業進入中國經營的限制,同時爭取擴大歐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領域,包括電動車,金融及醫療行業等。但是德國和法國的這個動作,被許多歐盟國家認為太過魯莽;歐洲委員會也在今年 5 月決定暫緩進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審批工作。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資深研究員塔特洛(Didi Kirsten Tatlow)指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並不是所有歐洲國家都歡迎。她認為,德法在歐盟的主宰,會讓越來越疏離的小國感覺不被重視。
事實上,立陶宛和其他歐洲小國對於德法主導的歐盟面對中國的軟性態度,已經感到不滿。這些國家認為,應該取消德法在歐盟中「對中政策」的否決權。
由此看來,現今立陶宛的抗中挺台策略,其實是劃分出中東歐國家不同於德法「親中立場」的路線,也成為在歐盟中抗衡德法的政治話語與立場。
推薦閱讀
【「我們」不擔心支持台灣會淪為國際邊緣人】立陶宛副外長:中國,霸凌其他主權獨立國家是行不通的!
【在歐盟的真.朋友】我國將在立陶宛設「台灣代表處」!盤點立陶宛對台灣的支持行動
立陶宛挺台灣不怕北京施壓:「跟以前的蘇聯比,中國算是十分溫和」
(首圖來源:Wojs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