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淨排放,許多國家紛紛頒布禁售燃油車的期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 5 日宣佈要在 2030 年讓美國電動車占新車總銷量 50%。相比之下,台灣卻暫緩曾頒布的禁售燃油車目標,雖然鴻海和裕隆已經成立 MIH 平台聯盟,進軍電動車產業,但產業仍需政策導向,才能有更完整的規劃。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電動車新目標

拜登 5 日宣佈他已簽署行政命令,要讓美國電動車,包括電池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以及汽油引擎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在 2030 年占比 5 成新車。拜登表示汽車的「未來是電動,沒有回頭路,問題是在未來的競爭中要領先或落後。」

此舉是因應拜登 4 月宣佈的美國減碳目標,亦即在 2050 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

拜登並非只發布政策,為證明決心,更拉產業界一同行動。他邀請了美國 3 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福特汽車(Ford Motor)與克萊斯勒母公司為這項政策背書,發表聯合聲明。聲明指出,為了在 2030 年實現美國電動車年銷量佔比達 40% 到 50%,車廠已將技術開發與投資導向電動車未來,但仍需要政府提供足夠的電氣化設備,擴大電動汽車供應鏈以實現目標。

拜登的登高一呼,雖然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注入一股動力,但美國並非先驅,別國早已開跑。

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早已是全球趨勢

早在 2016 年,挪威的朝野四大黨國會議員已達成立法共識,將於 2025 年前禁售或大量減產燃油汽車。而在去年(2020 年),挪威已成為世上第一個電動汽車銷量超過汽油、柴油和混合動力汽車加總的國家。

挪威的歐洲夥伴荷蘭不讓它專美於前,同樣也設立目標於 2025 年禁售燃油車。去年 12 月在荷蘭市場的新車中,高達 69% 是全電動車。

其他各個歐洲國家也相繼拋出禁售燃油車期程。德國在 2030 年全面禁售燃油車、英國在 2035 年停售包括汽油和柴油的燃油車、法國在 2040 年停售汽油車和柴油車、西班牙在 2040 年禁售燃油車。

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則在今年 7 月宣布氣候法令草案,其中一項規定提到,2035 年起禁止銷售新的汽油車、柴油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聲明稿表示:「換句話說,到了 2035 年,所有登記的新車將會是零排放。」這意味著,屆時在歐洲販售的所有汽車和小型貨車都將會是電動車。但此項草案仍需送交歐洲議會進行協商和修訂。

亞洲方面,去年 9 月中國表示不制定禁燃時間表,也不主張在中國提禁燃的口號。印度為 2030 年全面禁售燃油車。日本則在研擬在 2030 年代中期,新車禁售燃油汽車,但可販售混合動力車。

世界各地皆如火如荼地推出禁售燃油車期程,台灣呢?

當全球已經在談禁售,台灣還在補助燃油車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2018 年台灣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體排放量 12.53%,公路系統排放占比達 95.6%,其中以運輸車類別來說,小客車(50.71%)跟機車(13%)2 項即占排放量近 3 分之 2。可見該類交通工具為台灣碳排放的關鍵,從燃油車轉型到電動車有其必要性。

台灣過去也曾跟上世界腳步,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2017 年年底,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空氣污染防制行動方案記者會上表示,希望 2035 年起禁售燃油機車、2040 年起禁售燃油汽車。但在 2019 年,交通部長林佳龍和國內八大機車商聚會,表示行政院已經指示暫緩這項政策。

沒有了長期目標,支持電動車的政策也式微。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祕書長郭錦程表示,去年環保署和工業局對新購電動機車的補助比前一年少了 6000 元,而且環保署同時也補助汰舊換新購買新型七期燃油機車 5000 元,這減少了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的誘因。果然,去年電動機車銷售量有別於往年逐年成長的趨勢,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 28%。

為什麼還要補助燃油機車?環保署解釋,補助汰舊換新七期燃油機車,比起四期燃油機車,空污相對較少。但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批評,「拿來跟電動機車相比,七期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很高。」(七期燃油機車的污染排放量為電動機車的 4 倍)。

去年 11 月立法委員洪申翰在衛環委員會中,質詢環保署關於無差別補助燃油機車和電動車的問題。他指出,世界各國都在宣告交通運具電動化的期程,但環保署還是持續無差別補助燃油機車和電動車,造成台灣交通運具電動化進程變緩慢,甚至出現大量新掛牌的燃油機車,對於運輸部門減碳極為不利。

今年 4 月,總統蔡英文表示 2050 年達成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為達此目標,台大風險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PNNL)合作評估,2050 年的電動運具與油電運具共需占小客車數量 83% 以上,而為了要在 2050 年讓電動車占 8 成,趙家緯指出,台灣最晚需要在 2040 年禁售燃油車,也就是台灣政府取消的目標。

雖然台灣政府暫緩了禁售燃油車的期程,但是往往對趨勢最為敏感的企業界,已經有了動作。

企業界早已進軍電動車,但仍需要政策給方向

到了 2030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可達到 2200 萬輛,較目前市場規模成長近 10 倍。台灣鴻海見此狀,與裕隆結盟,宣布成立 MIH 平台聯盟,正式由台灣電子及汽車業雙龍頭扮演領頭羊,帶領科技及零組件業者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

從去年年底,鴻海公布 MIH 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台後,至今已經吸引近 1800 家廠商加入,顯示鴻海集團布局電動車的決心,以及全球電動車浪潮的成形。

即便企業界可以趕上趨勢,但仍然需要政策協助。電動機車廠商 Gogoro 產品長彭明義表示,政府的大方向非常重要,但台灣政府先是取消燃油車禁售的目標,再到補助購買燃油車,「到底要不要轉電?進程是什麼?廠商跟消費者不知道要追尋什麼方向。」

趙家緯跟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姵妤也表示,運具電動化能帶動相關產業鏈成長、增加就業機會,例如電動汽機車的智慧化將帶動半導體晶片需求成長,而動力電池與電動馬達也將擴增相關研發人員的就業機會。他們呼籲,政府需盡快提出未來轉型規劃及期程,一旦政策明確,市場就會穩定成長。

推薦閱讀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發布報告:台灣夏季將高達 210 天!淨零碳排訴求,追得上極端氣候嗎?

【巴西政府不敢透露的祕密】還在以為巴西亞馬遜森林會幫人類吸碳?專家:森林正自我毀滅中

【台灣暴雨的禍首】聯合國氣候報告:全球暖化幾乎是人類導致!最糟情況海平面將上升 2 公尺

(首圖來源:Michael Movchin & Felix Mü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