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此次台灣出賽 2020 東京奧運,目前已奪得 12 面獎牌,破歷年紀錄。除了選手們的努力之外,運動團隊裡還有一群我們看不到的推手,他們是「運動醫學團隊」,一起來看看運動醫學如何擬定計畫助攻選手們!(責任編輯:陳怡君)

台灣羽球男雙組合王齊麟(後)、李洋(前)從差一點 小組賽出局到最終奪金。(圖片來源:中央社)
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展開,中華隊表現屢創佳績,奪牌數更是創歷年參賽紀錄新高,帶起一波全民瘋奧運的熱潮,但你有沒有發現東奧賽場上,除了拚搏的選手及教練還有一群人,隨時在場上觀察選手一舉一動,注意選手身體狀況,在腦中沙盤推演可能需要的醫療措施,他們是「運動醫學團隊」。
運動醫學醫師團隊跨領域組成 即時擬定治療計畫
中華隊在東奧賽場有亮眼成績,不能不歸功於平時的大量訓練,華麗的鎂光燈聚焦背後是選手們長時間苦練的汗水,以及新舊雜陳的運動傷害,但是運動員不可能受傷就完全不訓練,此時運動醫學醫師角色舉足輕重。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解釋,運動醫學醫師團隊為跨領域組成,本次的奧運隊醫團隊,除了復健科林瀛洲醫療長,也包括骨科周文毅醫師、中醫郭純恩醫師等,共同配合協助照顧運動員健康。而除了醫療層面,運動防護師、治療師去對各種傷害訓練與功能導向進行介入,以及營養師調整飲食預防選手「相對能量不足」、心理師照護選手心理健康都是團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解釋,運動醫學醫師團隊為跨領域組成,本次奧運隊醫團隊,包括復健科、骨科、中醫等,共同配合協助照顧運動員健康。(圖片來源:陳渝仁醫師製圖)
運動員治療需求大不同 運動醫學飛快進展妥善照護
運動員的特別性在於治療需求與一般人不同,一般肌肉骨骼疾病常用的類固醇不僅是運動禁藥,更可能弱化肌腱韌帶等組織,因此不適合運動員。
以此次東奧讓台灣發光的羽球來說,快速移動的腳步、弓箭步及跳躍,都會造成膝蓋及腳踝的負擔。據統計,下肢關節及髕骨肌腱的運動傷害最為常見,超過一半的羽球選手受下肢運動傷害所苦,而過肩殺球也會造成肩夾擠症候群及旋轉肌腱受傷等狀況。
近來隨著醫材技術的進步,對於肌肉骨骼關節損傷,運動醫學領域有越來越多先進的治療,包括近年興起的增生療法、體外震波等治療,可以無副作用也無禁藥風險地治療運動傷害,肌肉骨骼超音波的進展,也能讓醫師能在賽場上更即時診斷傷害程度,並且在選手運動傷害恢復過程中追蹤修復程度,進而與選手及教練共同討論訓練強度及進程。
大家常聽到的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 (PRP),近來也改良優化,使萃取出的血小板及生長因子的濃度更為穩定,是許多運動員遠離運動傷害困擾的一大利多。
培育更多台灣之光 基層運動員照護不可少
奧運四年一次,但對運動員的關心不能只有四年一次!運動醫學的進步在選手訓練過程中默默扮演支持的角色,在每個榮耀時刻的背後,都有運動醫學團隊成為選手最堅強的後盾、守護選手的健康,讓運動選手能全力發揮、為國爭光!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表示,未來越來越多運動選手能夠得到好的照護,不只是奧運明星運動員,基層運動選手也能夠因為企業贊助、民眾支持,享受運動醫學發展的成果!
推薦閱讀
【拿下我國空手道史上首面奧運獎牌】曾被日本名將打到坐輪椅,文姿云仍努力奮鬥奪下銅牌
【當一日奧運迷,錯了嗎】用政治學看 3 種運動迷,你會是「運動流氓」嗎?
誰說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數百名選手們趁奧運逃離專制,投奔自由新生活
(本文經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東奧賽場邊無名英雄 認識「運動醫學團隊」〉,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