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有許多奧運選手由公股銀行長期支持栽培,依合庫和土銀的模式,選手退役後若願留下,能穩定於銀行內就職。

但世上仍有許多選手欠缺這樣的生涯選擇,他們賽後的人生,沒有了過去的按表操課,也不見昔日追逐的夢想;面對這樣空洞的心情,選手們需要好好調適。(責任編輯:連柏翰)

奧運選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李濠仲

奧運被視為體育競技最高殿堂,我們多是關注當下賽事,以及選手充滿戲劇性實踐抱負的過程,卻較少追蹤奧運結束的下一頁。美國奧運金牌選手多如過江之鯽,最終一樣得面對拿到獎牌後要做什麼的人生課題。橫梗在前的現實是,若沒有得到豐厚贊助,或個人主要收入來源不是自己擅長的運動,離開賽場該如何謀生?

那些找到其他職業的奧運選手

這個問題舉世皆然,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英國賽艇運動員薛薇爾(Elise Laverick Sherwell)、美國體操好手蔓尼瑪克(Heidi Moneymaker)或上世紀初游泳健將魏斯穆勒(Johnny Weismuller)的機遇。當薛薇爾一邊接受賽艇訓練時,其實她也一邊準備法學院考試,2008 年奧運拿到銅牌之前,她已先得到倫敦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工作合約。蔓尼瑪克學生時期即因體操表現聲名大噪,因緣際會,她 18 年前就被引薦加入好萊塢特技演員之列,近年作品之一是再次擔任美國漫威系列《黑寡婦》主角喬韓森的替身。至於擁有 5 枚奧運金牌的魏斯穆勒,當初更是直接頂著體育名人光環演出家喻戶曉的泰山,成功從體育明星變成電影明星。

教練與演講機會不足

早期參加奧運的選手,大多是業餘愛好者,他們一邊從事日常工作,同時挪出時間自我訓練,但追求卓越的企圖,使得愈來愈多參賽者都已成為專職的運動員,由此全心投入比賽,這也造成今天很多人是當運動生涯結束,才被迫重新思索未來。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像薛薇爾、蔓尼瑪克和魏斯穆勒這般成功轉型,經由比賽累積的個人技能和名望,當然也可以幫助選手直接轉任教練,或以名人之姿受邀演講,但資源豐沛如美國早就看清「教練職缺」不可能多到滿足所有退役選手(光是 2016 年里約奧運,美國就有 558 名選手參賽),至於「演講機會」,隔沒多久自然也會被新的獎牌得主拿走。

奧運選手離開賽場後,該如何重塑人生?

美國體壇曾試著為奧運選手退役後的難題理出一些頭緒。包括有來自心態上的調適,以及「專屬體育選手日常」的轉變。心態調適主要在於,奧運選手原本生活大部分是以接受訓練和參加比賽為主,例如一名游泳運動員對自己的認知很可能就只是「我是一名游泳運動員」,假若有一天離開賽場,個人生活不再和這項運動密切相關,則他要如何重塑自己?又即使有了新的開始,也不是所有人一下就能坦然地「埋葬自己光榮的過去」。另外,最大的失落還在於當初站在世界巔峰的感覺,退休後可能很難再有。

沒有嚴格按表操課後,奧運選手感到空虛

至於「專屬體育選手日常」,就是要成為體壇菁英中的菁英,並非只靠個人天賦,更多的是必須經歷一套早、中、晚規律的嚴密訓練,每天依照緊湊的時間表度日,從個人體重到食物攝取都要記錄和控制,在明確的比賽日期下,選手很清楚自己每天必須做什麼,以達到設定的目標,自己每一動作的高度、速度、力度,也都是經過仔細測量並不斷和昨日的成績比較去證明效果。但體育之外的常態工作,絕大多數並不會對個人設定這樣精細的作息和要求即時反饋。

大多數人或許以為,鬆綁僵硬的日常節奏能夠紓解壓力,但根據美國運動心理學界對奧運選手的心理評估,當長期高度自我要求的運動員不再依嚴格的課表操課,反而容易感到空虛。就像薛薇爾轉戰律師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今天之前,你的生活是如此規律,很清楚知道自己有一個四年後的目標,每個月你都知道自己必須取得什麼成就和表現,突然之間,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這實在太可怕了。」轉職適應期,她不得不經常提醒自己「我不只是個賽艇運動員」,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她才擺脫內心那難以言說卻十分巨大的空洞感。

美國雖然擁有非常多奧運金牌得主,事實上這個國家大多數運動員的核心戰場仍在職業賽事,像是職籃、職棒、美式足球或網球等等,許多優秀的一時之選往往都能名利雙收。但對於經由嚴格訓練而成為奧運選手的運動員來說,則儘管青春歲月每天都在為比賽付出心血,體育卻非他們的一生,更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很多人花了很長時間,才終於達成自己夢想中成功運動員的樣子,結果發現,之後原來需要更的長時間才能放下它。

奧運選手一方面以追求巔峰的企圖,在場上贏得個人榮耀,並同時讓身邊的人能無償共享他們的成就,若進一步理解運動員的挑戰,不只在訓練過程和比賽現場,那麼,對他們的敬意當然也就不僅只於獎牌到手的一刻了。

推薦閱讀

【奧運不是冷酷爭贏,反而充滿暖心善舉】盤點東奧動人的「運動家精神」時刻!

看到熱血的東奧選手,你燃起運動魂了嗎?運動要上手有撇步,諮商心理師教你怎麼選!

【台灣好手不只是奪牌在發光!】謝謝你們為台灣傳遞了敢拚敢鬥、謙虛厚道的運動家精神

更多上報好文:
這場奧運為台灣社會「洗三觀」
兩岸奧運戰:台灣格局比中國更遠大
培育體壇國手 公益信託可助一臂之力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李濠仲專欄:頂級運動員離開賽場後的人生〉。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