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
全球最大碳排放量的國家中國,近日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引來國際關注。究竟碳交易市場是什麼?世界各國已經紛紛加入碳交易的行列,目前尚未實施碳交易的台灣,其實也很需要參與。
碳交易是什麼?
在談國際的碳市場前,我們先來了解碳交易。
碳交易的概念,來自 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根據議定書,將各單位排放多少碳的「碳排放權」變成一種商品,從而形成碳排放權的交易。
議定書的協議簽約國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實現碳減排目標,同時會把碳排放權按照規則,分配給國內企業。當企業的碳排放超出許可額度,為實現減排目標,它可購買碳排放權;反之,當企業減少的碳排放量超出設定目標時,它可以出售碳排放權。
碳交易實行起來有效嗎?我們可從最早的碳市場來看。
歐盟碳市場最早啟動,成功減碳
國際上第一個碳排放交易市場,是歐盟碳市場,它在 2005 年啟動,現在有 30 個國家的 1 萬 2 千個企業與其他碳排放單位參與交易,其中包括鋼鐵、水泥、電力、民航和公用事業等企業類型,控制的碳排放量佔歐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45%。
歐盟的碳市場成功地減少碳排放,也促進能源轉型。去年(2020 年)歐盟的碳排放比起 2005 年,降低了 20%。
即便已達成這些成效,歐盟碳市場打算快馬加鞭,在 2050 年實現歐盟淨零排放,因此進行重大改革和擴展;具體行動包括納入海運業、取消航空業免費配額、為陸地交通和建築物供暖系統單設碳交易系統、邊境調節機制和專項基金等。
現在,除了歐盟碳市場外,一座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也已啟動,那就是中國碳市場。
中國全國碳市場上線,成效令人期待
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非常高,根據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2019 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的 27%,超過第 2 名到第 4 名(美國、歐盟和印度)的總和。因此,若要達成控制全球暖化的目標,中國一定得加入減碳排放行列。
幸虧中國在這方面願意扛起重擔,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試圖塑造中國為一個對環境負責任的大國,並承諾應對氣候變遷。習近平表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 2030 年前達到最高,並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事實上,從十多年前,中國就開始在地方嘗試碳交易,希望能夠發展出全國性的碳市場。但為達此目標,地廣人多的中國有難度。
由於碳交易市場需要準確統計排放量,並確保不能發生隱瞞或作弊;但是中國的工業體龐大,監管相對薄弱,因此要達到準確統計,很具挑戰性。舉例而言,本月(7 月)就有一家位於中國內蒙古的公司,因為虛報碳排放數被罰款。
因此,在 7 月 16 號上市的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原先計畫囊括鋼鐵製造、水泥與發電廠等,縮小範圍至只涵蓋供電、供暖的煤炭和天然氣廠。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張希良表示:「現在從電力行業開始,因為電力行業數據質量、各方條件比較成熟。但是我覺得很快,比如說水泥、電解鋁、鋼鐵這些行業,也會進來。」
但即便以目前的範圍而言,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已有 2225 家企業,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 40 億噸,已經覆蓋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10 分之 1,相當可觀。
中國已經起步了,那它隔壁的台灣呢?
台灣的碳交易何時來?歐盟在後趕著呢
現在有股力量推著台灣趕快實施碳交易,它來自歐盟。歐盟本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法案,預計 2026 年起,正式對出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
環保署環管處長蔡玲儀表示,歐盟這次釋放 2 大訊息,一為產品生產國若已徵收碳費或實施碳排放交易制度,產品進口到歐盟可減免碳關稅;二為歐盟會檢視進口產品的碳含量,若碳含量較低,甚至比歐盟標準嚴格,也可減收或甚至免收碳關稅。
蔡玲儀說,這代表碳定價將是國際趨勢,而台灣若不收費,未來就是繳給其他國家,因此有必要盡速修法實施。
台灣目前主要減碳政策工具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目前正在修法階段,在立法院有 7 部溫管法修法版本,其中包括制定碳定價的內容。
針對台灣碳定價工具,台灣環境規畫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雖然環保署原本就設有碳交易制度的框架,但是「台灣排碳大戶主要集中在 30 家,占全國總排放量的 4 成,若實施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容易變成 30 家相互賣來賣出,對減碳影響有限。」因此他建議台灣可先實施碳費。
但趙家緯指出,收取碳費有需要考慮的地方。目前歐盟每一公噸碳價格為 50 歐元(約新台幣 1981 元),到 2026 年正式徵收碳關稅時可能漲到 70 歐元(約新台幣 2311 元),台灣碳費若低於此,出口歐盟時還需要繳差額。
但若碳費達到國際水準,也就是每公噸收新台幣 2 到 3 千元,那每年將會收到新台幣 5 千億元,這麼龐大的數字,很難由環保署獨立運用,趙家緯認為應由財政部收取稅費,作為國家預算的統籌分配。
趙家緯建議,2023 年前可以先行較低價格的碳費,但一開始就說明未來漲幅,讓外界有心理準備;到了歐盟 2026 年收取碳關稅時,台灣碳費就應改制為碳稅,因此財政部現在就該準備立法,才能於 2026 年順利銜接。
推薦閱讀
【可惡,疫情阻擋不了珊瑚死亡】澳洲大堡礁面臨「海洋保育」的致命敵人,政府遲遲不肯給聯合國承諾
【富商上太空,全地球買單】太空旅行公司的乾淨燃料,真的很環保嗎?
新冠疫情真的拯救了大自然嗎?你不知道的是,野生動物也為此付出代價
參考資料
BBC、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央社、數位時代、聯合報 1、聯合報 2
(首圖來源:台灣水鳥研究群 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