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新冠肺炎】「要自由不要疫苗」 數千希臘法國民眾抗議出入餐廳酒吧須出示接種證明〉。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當全國國民面對公衛危機時,政府可以強制要求人民施打疫苗嗎?台北市 5 月要求所有醫護人員都必須接種疫苗;高雄市政府也於 6 月要求全市各醫院及衛生局所有人員在期限內完成接種。法國和希臘的人民卻因為強制施打疫苗而上街頭,他們的訴求是什麼?(責任編輯:連柏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王侑芳
根據《路透社》(Reuters)及《衛報》(The Gaurdian)報導,14 日法國全國計 1.9 萬人上街抗議最新的疫苗政策違反自由價值,並與警方發生衝突;希臘首都雅典也有逾 5,000 人在街頭向總理高喊「帶上你的疫苗離開這裡!」。
法國和希臘紛紛強制醫護人員接種疫苗
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n)於 12 日晚間宣布,全國醫護人員應於 9 月 15 前全面施打疫苗,否則將面臨停職。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13 日也下令,所有醫護人員都必須於 8 月中前接種疫苗。
希臘和法國爆發反強制疫苗遊行
「帶上你的疫苗,離開這裡!」當局下令強制施打疫苗隔日(14 日),逾 5,000 抗議者聚集在希臘首都雅典的議會外,揮舞著國旗、十字架,反對疫苗接種政策,並要求米佐塔基斯下台。
此次「再次自由」(Free Again)運動由心臟專家沃沃利斯(Faidon Vovolis)主導,他抗議政府實施強硬的疫苗政策,也質疑口罩和疫苗相關科學研究。
沃沃利斯指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我們認為政府不應替我們作出決定」。
法國同樣爆發示威抗議,巴黎警方發射催淚瓦斯驅散示威者,全國各地總計 1.9 萬人參與反疫苗注射示威遊行。
抗議者則高呼「打倒獨裁統治」、「打倒健康通行證」;另一些人表示,這場抗議是「以自由之名」。
法國當局表示,巴黎市抗議人數超過 2,000 人,各地共有 53 場抗議活動,包含巴黎、圖盧茲、波爾多、蒙彼利埃、南特等地。
法國抗議者:強制接種違反民主
馬卡洪強調,打疫苗是前線工作者的義務:「這是個人責任⋯⋯也是全體重獲自由的關鍵」。
批評者指出馬卡洪政策充滿歧視,他們認為要求購物中心、咖啡館、酒吧和餐館從8月開始檢查所有顧客的健康通行證,等於「踐踏自由」且「歧視」那些不想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的族群。(《BO》編按:法國的健康通行證有標注「已接種疫苗」,或新冠病毒採檢結果呈陰性。)
一位自稱讓.路易斯的抗議者認為「這完全是武斷的,完全是不民主的」。
面對獨裁批評,政府發言人阿塔爾(Gabriel Attal)回應,很難理解在一個早已實施強制接種 11 種疫苗的國家,新政策仍被視為獨裁統治,且在經過一年的疫苗研究後,「懷疑的時刻早已過去」。
歐洲疫情升溫,有可能加重措施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希臘累計約 44 萬起確診個案,超過 1 萬 2000 人逝世;全國約有 1070 萬人口,目前已有 430 萬人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約佔 41%。希臘疫情在 7 月初低點過後不斷攀升,13 日約有 2200 起確診個案,較一周前新增近千例。
法國接種率同樣佔四成左右,全國確診個案在 6 月後急速下降,然而在 7 月初降至低點後逐漸回升。法國 13 日確診個案超過 4,000,截至今日,法國共有 582 萬人染疫、11 萬人病逝,12 日新增 1260 人確診、28 例死亡個案。
針對夏季旅遊旺季,日前歐盟(EU)於 7 月 1 日啟用數位疫苗護照(Digital Green Certificate),方便成員國民眾出示接種證明,加速通關,大幅增加旅遊便利性。法國國內便是推行類似疫苗護照的「健康通行證」。
若歐洲國家強制推行健康通行證,恐面臨民眾反彈和抗議。
面對疫情升溫,除法國、希臘外,荷蘭同樣提升防疫規範,英國則維持 7 月 19 日解封,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同時警告「疫情尚未結束」,歐洲國家的考驗尚未結束。
推薦閱讀
新冠疫情真的拯救了大自然嗎?你不知道的是,野生動物也為此付出代價
疫苗施打率比台灣高,疫情卻又大爆發!台灣可從韓國得到什麼教訓?
台灣移工疫情恐再發生,公衛專家籲特赦及聯手移工輸入國爭取疫苗
更多上報好文: 希臘跟進法國強制醫護打疫苗 16日起室內用餐都得出示疫苗護照 【新冠肺炎】荷蘭總理為解封太早道歉 確診者激增10倍、重新提高防疫規範到八月中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南韓疫苗不夠打 55到59歲預約接種喊停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新冠肺炎】「要自由不要疫苗」 數千希臘法國民眾抗議出入餐廳酒吧須出示接種證明〉。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