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社評:清空鳳山那棟大樓的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首圖來源:中央社 )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再努力一個禮拜,說不定台灣就可以解除三級警戒,但零星的群聚傳播鏈仍然會發生,並出現疫情破口。防疫的尺度要料敵從寬還是從嚴?台灣公民要怎麼與政府合作,共同努力達到動態平衡?尤其考驗號稱可以「超前佈署」的我們。(責任編輯:白宜君)

高雄鳳山某大樓發生 5 人確診,高雄市政府下令清零,並讓大樓所有住戶入住防疫旅館。(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 主筆室
作家劉軒一家人近日開車到郊外,看到四周無人就帶著小孩,到吊橋上散步。劉軒的老婆拍照上傳到 IG 的限時動態,竟被網友出征,質疑他們去騎腳踏車、爬山踏青,導致疫情結束遙遙無期,讓人看了滿肚子火。劉軒的老婆不干示弱指稱,河濱騎腳踏車、山林裡散步都是合法行為,出門到空曠處不是罪。
台灣疫情升溫以來,出遊(運動)拍照傳上社群媒體遭網友出征,劉軒不是第一人。藝人哈林庾澄慶就曾在五月底時一家四口戴著口罩出遊,被攻擊是防疫破口,後來只得道歉了事。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曾在端午節發文與他和女兒去猴山岳健行,引起譁然;他事後訕訕地說,他就住在山腳下,只是走路過去,希望網友不用這麼極端。
很少人能理解:當台灣每日確診數以降到 60 以下之際,何以到人跡罕至的空曠山林出遊,必須承擔這麼多「道德魔人」的指責?台灣人先前一度以兼顧隱私、人性以及防疫的高科技疫調而自豪,但在 Delta 病毒大軍壓境之下,顯然已經逐漸棄守這些原則:指揮中心不但要求所有入境者全部進入集中檢疫所或檢疫旅館隔離,熱區國家還要求要進行兩次的 PCR 普篩。但許多人認為這還不夠,應該向中國政府學習,要住 21 天隔離旅館,做 6 次的核酸檢測才能把人放出來。
為了阻斷病毒傳播,我們透過法律授權政府得以做出若干限制人民權利的緊急措施;不過,在認知人身自由是所有其他自由權保障的基本前提下,隨著疫情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對病毒了解程度的提升,以及疫苗施打的普及狀況,應該不斷地衡酌集體利益與個人人身自由權衝突的界線,探究一個合宜的防疫底線與比例原則。
例如,當夜市已經開始研議「微解封指引」,若干攤商甚至已經開始營業之際,為什麼在空曠的山林走動放風,且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的前提下,仍無法解除口罩禁令?如果我們相信疫苗是解決這場疫情的所有解答,其與國境開放的動態連結又何在?而如果全世界包括台灣都已經注定要與病毒長時間共存,在必要的管控(諸如消滅特定群聚感染)之外,這種長時間壓制人民基本權利的管制又伊於胡底?
昨天,高雄鳳山某大樓發生兩戶共 5 人確診,高市衛生局一夕之間召回所有進行 200多人的 PCR 檢驗,在確認所有人陰性之後,還是將上百住戶全送防疫旅館隔離 14天,引發議論。批評者控訴「作法蠻橫,侵害人權」;不過高雄市府認定,兩戶分別在不同樓層,顯見公共區域已經危險,鐵腕封樓隔離是不得不做的事。
誠如陳時中所言,此事的確兩難。不過,在 200 多名住戶 PCR 檢驗全是陰性,數 10處的環境檢測也驗不出病毒下,強制將住戶全送往防疫旅館隔離,而非強度較低的居家隔離,實在不無斟酌的餘地。在「超前部署」、「料敵從寬」的掌聲中,如何拿捏防疫目標與侵害個人人身自由權的比例原則,更不可不慎。
防疫是一種風險管理,民主國家致力的目標在於用最少侵犯人身自由權的前提,讓疫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如中研院學者劉韶華在《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一書所言:「如果我們要在這瘟疫蔓延的恐懼下,仍能維護公共權利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只有重視法律和開放討論,才有機會反省並修補錯誤,讓社會得以調整對個體造成無謂傷害的可能性與程度。」
歷經過去一個半月的努力,台灣已顯著控制疫情,這也證明病毒是可以被壓制的。此刻,繼續無限上綱地炒作對病毒的恐懼,讓暴虎馮河的政治力侵入你我的生活,恐怕才是最該被警惕之事。
推薦閱讀
疫情讓各國團結還是分裂?6 成已開發國家更分裂,台新澳紐反更團結!
蘇貞昌院長,請開放全民疫苗施打預約系統,讓我們一起儘速達到群體免疫目標!
更多上報好文 《大家論壇》氣候變遷視角:人類生存危機之前將其解決 機會僅有一次 【全球首例】紐西蘭推出氣候法案 金融機構資產超過200億須申報對環境衝擊 習近平出席白宮氣候虛擬峰會 「願意與美國合作」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社評:清空鳳山那棟大樓的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首圖來源: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