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前美國安官員:台海正處“極限危險”時刻,台須有抵抗中國意志〉。首圖來源:總統府 Flickr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的兵役制度隨著時間演變。1951 年中華民國遷台,實行徵兵制,防止共產黨侵台,陸軍服役 2 年,海、空軍及陸戰隊 3 年;1990 年開始,不分軍種統一為服役 2 年;2008 年統一為 1 年;2016 年年底起全面改為募兵制。

但面對中國近來的進逼,現在的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責任編輯:連柏翰)

台灣需要注重兵役問題因應台灣海峽危機

圖片來源:總統府 Flickr

在中國不斷增加對台灣周邊的軍事騷擾之際,國際社會對台海可能發生誤判及意外風險的擔憂日益增加。繼美國印太司令部前後任司令接連對中國可能對台動武發出警告後,2 位前川普政府國安官員說,台海目前正處於「極限危險」時刻,台灣必須增強自己的防衛能力並展現抵禦中國侵犯的意志。

根據台灣國防部最近的數據,4 月後中國軍機幾乎每日進入台灣西南部防空識別區,數量從 1 架次到 4 月 12 日最大規模的 25 架次不等。

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施壓加大使台海再度成為熱點,才卸任的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s Davidson)最近在國會聽證會上提到,中國可能在 6 年內對台發動軍事行動,新上任的印太司令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也說,中國侵犯台灣的問題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近。中國在台海、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及地區的咄咄逼人作為,再加上美國軍事將領的警告,甚至使得一向對台海問題保守謹慎、不願表態的日本政府也公開表態,強調台海和平穩定極為重要。

台灣海峽面對中國,正是「極限危險」時刻

前川普政府國家安全顧問、陸軍中將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近日在胡佛研究所一場關於「中國有多危險」的討論中指出,台灣是與中國有關的最大熱點,現在正是一個「極限危險」(maximun danger)的時刻。

麥克馬斯特說,最使他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萬一人民解放軍真的相信他們自己的宣傳呢?萬一解放軍指揮官認為,『嘿,這是習主席要我做的』,然後促成一個可能快速升級的衝突呢?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極限危險的時間點上,那個危險實際上正在往上增加。」

麥克馬斯特認為,最關鍵的時間將是 2022 年北京奧運及中共二十大之後。「我認為你正在看到的是一系列意圖使人們對其軍事恫嚇更不敏感的活動,但你看不見的,則是一系列其他活動,意在透過經濟及資訊層面收買菁英,以顛覆台灣的意志。」

台灣需有抵抗中國意志

才卸任不久的前川普政府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在與麥克馬斯特的同場討論中說,台灣必須為自己的防衛做更多,以便對中國可能的侵犯展現出「抵抗的意志」(the will to resist),「這是要顯示,那將會轉化成操作能力,它的形式包括公民防衛兵團、後備兵團、特種行動部隊,以及其他願意為台灣每一寸領土作戰的團體。」

與麥克馬斯特目前同為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的博明說,在 2016 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前,台灣前一任的國民黨政府做了許多工作廢除義務役的一些元素,但那些元素對類似情況的國家,無論是以色列或新加坡都是極為必要的。

你不會說,『不要擔心服兵役的事』。你實際上更應該擴大兵役服務的規模,這樣你的對手才會理解,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作戰,也有打仗的意志。」博明認為,在這方面台灣還有許多需要做的事。

多年來美國要求台灣加強自我防衛能力,將國防開支提高到 GDP 的百分之 3,但台灣一直未能達到這個目標。2020 年台灣的國防開支為 GDP 的百分之 2.3,已經是創下歷年來新高。

2021 年,蔡英文政府的國防開支比前一年增加 10.7%,也強調台灣將加重投資不對稱能力,不過面對中國不斷增加的軍事威脅,美國國防部官員和軍事專家都一再提醒台灣,必須加強自我防衛能力,為自己的安全付出更多。

台灣對防疫成就過度自信,對國防議題缺乏急迫感

但是,儘管面對中國日益加大的軍事威脅,美國《外交政策》期刊 4 月初在一篇報導中說,台灣對於自己防疫成就「過度自信」,在中國的壓力下仍然「過度自滿」,對疫情以外的議題「缺乏急迫感」,尤其是在台灣正處於不安全地緣政治地位。

報導說,「台灣人民和許多美國政治人物都有一個期望,就是作為台灣的非正式盟友及保護者,美國會在中國侵略時介入。但美國對台海有意的戰略模糊,意味著台北不能依賴美國援助的擔保——華盛頓將更可能做出更明確措施的承諾,如果台灣看起來有準備為其自由奮戰到底。」

報導提到,面對中國軍力,台灣在船艦、飛機和部隊的數量上都處於劣勢,「如果中國部隊真的登陸,人民必須能夠協助軍方做出有力抵抗」,但兵源及後備部隊是台灣目前遭遇的兩大重要問題,台灣政府「堅決拒絕」擴大義務役的 4 個月兵役,也拒絕徵募女性,「雖然有一個龐大的後備部隊,至少書面上是這樣,但在訓練、後勤及動員上卻存在嚴重的問題。」

即使台灣政府已同意改革後備制度,但報導指出,這是一個從明年開始的 2 年試行計劃,而且這個計劃只涉及 77 萬後備部隊其中的 3 千人。

蕭美琴:台灣沒有不重視自身安全

對《外交政策》這篇報導提到的相關內容,《美國之音》在最近雙橡園的媒體簡報中請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做出回應。

蕭美琴表示,台灣面臨共軍威脅不是一天的事,數十年來都是如此,尤其在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的台海危機之後至今,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一直都存在,台灣人民也一直都在面對這種威脅。除了軍事上的威脅以外,還有政治及經濟的脅迫,「我們在台灣整體安全情勢上,除了軍事的不對稱戰自身的準備及防衛決心外,我們同時也強調,面臨經濟和政治脅迫需要建制國人的防衛意志。」

她說,無論是這幾年來的假訊息、各種灰色地帶的摩擦衝突及威脅風險,台灣都應該要持續有所準備,例如網路安全和各種基礎設施都曾遇到風險,台灣也一直在過程中持續強化自身的防衛,「並沒有不重視自身安全的問題,這個過程都是持續在進行中的。」

觀察人士認為,雖然台灣高層清楚理解台灣面臨的防衛挑戰,但一般社會大眾並非如此。

台灣兵源不足問題很少討論

《美國台灣觀測站》網站共同編輯陳方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美國一直都在以明示和暗示的方式告訴台灣必須為自身安全投入更多,包括戰略模糊政策的辯論,主要論點之一也是擔心「安全承諾就是會讓人家搭便車」,使台灣不想自我防衛,即使如最近博明批評台灣兵源不足的問題,但在台灣卻「非常少人討論」。

陳方隅說,台灣高層及蔡英文總統的國安團隊在國防政策上都有強化台灣安全防衛的意識,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對美國媒體的發言或專訪中,都曾以台灣會為自己的防衛承擔責任來回應美方的質疑,「可是對台灣的大眾來講,的確大家都沒有抓到這件事情。」

對於前美國印太司令戴維森說中國可能在 6 年內進犯台灣的時間線警示,台灣一般大眾是否有此急迫感或危機意識?陳方隅說,以軍事防衛而言,台灣「現在的氣氛的確是沒有這樣的自覺」,他認為這「的確是一個蠻嚴重的問題」。

至於台灣社會沒有對危機的急迫感,股市表現也未因為解放軍的威脅和壓力而受到影響,是否可能是因為多數人認為中國不會攻打台灣?陳方隅說,或許這些事情「離一般人太遠了,所以根本沒有去想這些問題」,不過他說,「在全民國防意識的提升上,政府的確可以做的更多。」

未能滿足自我防衛需求

《華爾街日報》上星期報導提到,對中國在台海周邊活動增加發生衝突的擔憂,使美國「更注意台灣的防衛弱點」,安全專家都表示,台灣必須做更多以便為衝突做準備。

報導援引提出台灣「整體防衛構想」(ODC)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的話說,從他的角度來看,台灣在滿足自己防衛需求的問題上還「遠遠落後」,台灣必須投資更多在不對稱作戰能力,例如水雷、導彈攻擊船隻和移動式火箭發射台,這些能增加台灣游擊式作戰的能力。

台灣軍方上週展開了「漢光 37 號」演習前半段的電腦兵器推演,後半段的實兵演習預訂 7 月實施。台灣國防部說,這次 8 天 7 夜、每日連續 24 小時的兵棋推演將「以最嚴苛的敵情威脅景況」來模擬敵軍攻台的各種可能行動;7 月的實兵演練將以「戰力保存、整體防空、聯合製海、聯合國土防衛」作為操演課目。

推薦閱讀

【日本民調超挺台】日經:7 成民眾支持台海穩定,各年齡支持比例都高於反對!

【來自澳洲國防部長的警告】不要低估台灣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澳洲已做好相當程度的準備

【習近平自己都宣佈要改】美國印太司令很怕人民解放軍,學者提醒:中共軍力還有這些短處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前美國安官員:台海正處“極限危險”時刻,台須有抵抗中國意志〉。首圖來源:總統府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