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由 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馬來西亞華人多,台灣社會對馬來西亞也不陌生。像是歌手梁靜茹、黃明志等人都在台灣闖出一片天。另外,兩國教育的互動也十分頻繁,就讓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總統蔡英文從 2016 年開始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其中,台灣與馬來西亞間的互動頻繁,在教育面上的成果也特別突出。據教育部數據顯示,自馬來西亞來台就學的人數年年成長,就連受到疫情影響的 2020 年仍有 11,601 人。

來台唸書除了生活品質好、美食多外,對馬來西亞人來說,台灣還有什麼誘因在吸引著他們?(選書編輯:徐子捷)

 

東南亞僑生技職教育成果展。圖片來源: 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

文/ 黃偉雯

馬來西亞的「哈台」風

在馬來西亞,衛星電視相當普遍,大多數的家庭都會裝設衛星收看來自中港台、印度、阿拉伯等地的電視節目。雖然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影視作品發展蓬勃,但當地的華人對於台灣的各項資訊仍然相當關心。

以我過去在馬來西亞當地工作的觀察,他們的新聞台停在《TVBS》頻道的機率很高;打開這邊的報章雜誌,也會發現常常半版的資訊都與台灣有關。有的時候,下午在馬來人開的小店喝飲料,還可以看到用馬來語(或印尼語)配音的台灣長壽鄉土劇在電視上播出。一切台灣正在流行的食衣住行,馬來西亞幾乎與我們同步。不論在西馬或是東馬,開口與當地人閒聊,他們若聽說你來自台灣,兩上的表情百分之九十九會很開心,散發出想再與你多聊兩句的氛圍。

聽老一輩的馬來西亞人說起他們年輕時來台灣念書或是遊玩的台灣印象,是我在馬來西亞得到的珍貴記憶與體驗,也是馬來西亞給我的重要的人文印象。至於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對台灣有著特殊的情感,大抵也是因為從清末到現代,血緣、業緣、地緣的關係延伸,外加投身華文教育的有志人士努力不懈在馬國扎根數十年的影響,讓我們與馬來西亞雖然有三至五個小時的飛行距離,但對於某方面的情感聯繫上卻是零時差。

從過去到現代,台灣一直有一些特質是馬來西亞華人願意來台灣接受教育的「吸力」。也許這些原因看在現代人的眼中與時代有些脫節,但自一九五〇年代以來,從已然蓬勃的僑生(外籍生)教育交流來看,這些「吸力」的確是有不可抹滅的影響:

一、僑教政策

台灣的僑教政策因兩岸數十年來政治環境的影響,一直都是政府作為重點發展的工作之一。僑務工作從清末算起至今已發展一百多年。辛亥革命成功,政府以海外華僑對於革命有極大之貢獻為由,相當看重僑務發展。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置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負責有關僑教事宜。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成立僑務委員會;該委員會曾有一段時間因戰爭而裁撤相關業務,至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年)才重啟。

由上述簡略的僑教發展可知,僑教政策一直是政府重視的一環,而此政策也正是影響華僑來台求學的最大原因之一。一九五〇至六〇年代,因為中台之間的對抗,國民黨政府積極爭取僑民,欲壯大台灣的力量與資源,故僑生自然成為政府欲招攬的對象。政府給予獎學金、保障名額、設立海青班等不同的優惠措施,吸引僑生來台就讀。

二、台灣的社會與經濟環境

另一方面,台灣有屬於華文教育學習的環境優勢。過去中國因為政治上的封閉,很少有人至當地深造,但在上個世紀末,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已經有不少海外華人將中國作為留學考量的地點,從「馬來西亞留台同學會」的枝繁葉茂到「留華同學會」也已然成立並開枝散葉。由此可探知出馬華社會至海外留學的脈動,但即使如此,「留台」風氣至今不衰,主要原因還是台灣的生活與日常開銷的 CP 值仍舊有其吸引力。

以一九五〇至六〇年代為例,當時吸引僑生來台就讀的最大因素,便數學費及生活費較便宜,平均兩個月只需一百五十馬幣(約一千台幣)的生活費就已足夠。而今雖然台灣的物價指數早已隨著經濟發展而水漲船高,但是若與歐美國家或是物價節節高升的中國及港澳相比,台灣的物價仍讓台灣在許多人眼中是較屬意留學的地點。

三、注音與發音

雖然馬來西亞華人使用的是簡體字,但這仍然不消減他們願意選擇來台灣學習繁體字的意願。最大的原因在於,身處一個多元種族及不同語言的國家,華人的語言又包含不同的母語在內,譬如廣東話、潮州話、客家話、福州話等,使得當地的華語參雜了馬來語、方言及粵語。因此華語的正音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由於台灣保留了注音符號學習文字的方法,相較中國以羅馬拼音的方式,注音符號的學習更能掌握中文發音的準確性。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來說,台灣使用的標音系統有助於他們學習中文,實際上也有不少人以學習正確的中文發音為目標。

再者,新一代的馬來西亞青年學子自小就是看著台灣節目或是港劇長大的,對於繁體字的熟悉度其實不若想像中的陌生。

四、留台教師的影響

在資訊尚未蓬勃發達的時代,居住海外的華僑對於到台灣升學的想法,半是來自師長或家庭環境的影響。在一九七二年以前的馬來西亞,留台人士仍有機會受聘於政府中學教授華文,但在一九七三年以後,政府機構便不接受持有留台學歷的人士。因此在當地獨中面臨師資缺乏的問題時,不接受政府津貼的獨中便有機會優先錄用擁有較高華文水準的留台人士。

發展至今,在馬來西亞的六十間獨中當中,留台老師的比例相當高,從三分之一到半數的比例均為常見。留台教師間接地傳達自己在台留學的經驗給學生。許多來台求學的學生們,對於「留台」經驗的瞭解,便是從這些老師們身上所取得的。

另一方面,身處東南亞華社的華人們,要傳承所謂符合中國人固有的傳統禮儀及文化,都需仰賴奉獻於華文教育的老師們,將中國人「根」的觀念繼續傳承下去。只要仍有人繼續為華文教育奮鬥,獨中便能持續在困境中發展茁壯,也會有更多學生在華文教育的培育下,邁向「留台」之路。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就是要小孩學繁體字】馬來西亞學者愛上台灣之美,攜眷來寶島研究浩瀚山林資源

馬來西亞也有眼球中央電視台!鄉民無國界,但大馬視網膜好像有點弱呢

為什麼台灣的紙鈔上卻沒有寫「Taiwan」?一位馬來西亞人的換鈔經驗說明新台幣的荒謬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由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總統府  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