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去年 6 月開始,在喜馬拉雅雙方邊界地區的衝突不斷升溫,而情勢在緊繃數月後,終於稍見緩和。據印度與中國發出的官方聲明,雙方已完成從班公湖南北岸對峙地區的撤軍行動,並會近 2 次的軍事協議中達成共識。
儘管在雙方對峙期間,印度以「國家安全」為由,禁用中國 APP,而人民更是掀起抵制中國貨的運動。但在雙方重回談判桌上後,外界也開始期待中印的經貿關係能回溫。
經歷流血衝突後,中印關係還能重修舊好?
據《美國之音》報導,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中印間的領土分歧問題可能會繼續,但經濟聯繫有望在短期內恢復,因為在 2019 年時,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額超過 900 億美元。
不論是從手機到普通家庭用品,中國商品都持續地繼續湧入印度市場,而製藥和太陽能等許多印度產業仍嚴重依賴中國的零組件。因此,新德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教授、貿易分析師比斯瓦吉特·達爾(Biswajit Dhar)表示:「沒有計劃性的斷開中國市場,對印度來說將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然而,對於印度未來的經貿版圖,有印度學者抱持不同看法。
印度學者向莫迪呼籲:加深與台灣合作、不應拘泥一中
新加坡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莫罕(C. Raja Mohan)日前投書《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以〈台灣再度成為中美緊張局勢的避雷針〉(Taiwan is once again becoming the lightning rod in US-China tensions)為題指出,當來自中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壓力日漸嚴重時,台灣能靠著 1 因素阻止這場危機變成戰爭,而關鍵就在「矽盾」。
莫罕在文中解釋,「矽盾」一詞最早出現在澳洲記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2001 出版的書籍中,是指台灣半導體在國際中具有高度地位,能防止中國侵吞台灣。當時,艾迪森分析,若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因中國武力侵台而崩潰,將為美國在經濟和國安雙方面上產生巨大威脅。而艾迪森的分析,與現在全球缺晶的現況,可說是不謀而合。
「中國是全球經濟的工廠,台灣則是世界半導體的霸權。」莫罕在文中特別向莫迪政府呼籲,印度應正視台灣已成為美、中間「避雷針」的事實。
莫罕進一步提到,印度政府不應該再拘泥於「一中政策」中,而應該把台灣看成一個能促進印度繁榮的國家,並且意識到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關鍵角色,開啟雙方在經貿合作上的大門。
事實上,印度在莫迪執政的這幾年來,台印關係已有明顯成長,雙方貿易量從 2001 的 10 億美元(約 278 億台幣),到 2018 年時已上升到 70 億美元(約1948億台幣),且目前印度是台灣第 16 大貿易夥伴、第 14 大出口國。
雖然印度在半導體產業中仍未與台灣展開全面合作,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印度漸漸成為台灣電子大廠投資的新選擇,目前包括鴻海、緯創、聯發科等大廠在內,共有 160 多家台灣企業在印度投資。而印度電子資通訊技術部次長薩哈尼(Ajay Prakash Sawhney)曾表示,過去 5 年來,印度在電子製造領域的投資額從 290 億美元成長到 700 億美元,台灣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台灣因「一中原則」無法加入 RCEP,而印度則因中國因素退出時,台印攜手打造新的經濟圈的目標,相信是指日可待的。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用「台印友好」閃瞎中共!駐印代表:台灣與印度的 2 政策有望創造「經濟雙贏」
【「電子龍頭」台灣發威】台印貿易成長 6 倍!什麼優勢讓印度次長想加入台灣的全球製造鏈?
【印度設實驗室,帶台灣上太空】台印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共創前瞻科技里程碑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左圖取自wikimedia、右圖取自總統府flickr,CC Licensed,經編輯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