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央行去年年底出手打房,但這樣真的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嗎?圖片來源:Tianmu peter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比打房更重要的事。
台灣房價強勢飆高,央行去年年底出手打房
央行在去年年底閃電出手,宣布調整不動產貸款針對性審慎措施,修正「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以期達到抑制房價繼續飆高的目的。輿論一片叫好,顯見一般老百姓老早就吃不消高房價了。
房價強勢飆高的程度有多誇張?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公布去年第 3 季房價指數,相較上季,全國房價上漲 1.43%,以幾個大城市的狀況來看,台南上漲 2.56%、桃園上漲 2.12%、台北上漲 1.59%。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日前便投書指出,若以平均千萬上下的房價估算,房價買賣每戶至少上漲 10 萬以上。老百姓誰吃得消?
若要分析去年房價飆漲的原因,簡單地說,除了有防疫成效佳、房貸利率低等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太多資金湧入房市。
但是,如果資金湧入買房,目的卻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或保值,會發生什麼事呢?
為什麼有大量資金流竄
首先,為什麼會有大量資金在外流竄?原因很單純,這是因為美國政府帶頭在無限 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
QE 俗稱「印鈔」,央行印鈔最簡單粗暴的作用,就是讓錢變薄。讓你我手上已經有的鈔票,在一定時間之後,可以買得起的東西越來越少,而平常在買的東西,標價則越來越高。
無限 QE,用白話文粗略地說,就是無限印鈔。
我引用財經知識庫 Money DJ 對 QE 的描述:QE 屬於一種貨幣政策,目的是當官方利率為零的情況下,央行仍繼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以維持利率在極低的水準。
其操作方式主要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債券等,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甚至會干預外匯市場,提高貨幣供應。或者,央行會向市場提供流動資金,並在銀行結算戶口上記入相關結算金額。
簡單來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就等於央行「印鈔」,藉以購買政府及企業債券等資產、增加貨幣流通量,進而刺激銀行借貸,以達到重振經濟的作用。
台灣的資金本來就多,疫情影響,存款總額還持續增加。而在房價本就高到嚇人的寶島,現在再加上這些外資湧入,其結果反應在央行統計的外匯存底數據。央行指出, 去年「12 月外資持有國內股債加計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 6031 億美元,較上月暴增 524 億美元……」。換算成台幣,光暴增的額度就接近 1.5 兆新台幣。資金來源除了外資,還有台商匯回的資金。
打房的邏輯,正是用抑制(懲罰)措施來避免資金持續湧入。但我們來確認一下:打房的最終目的,難道不是為了讓年輕世代買得起房嗎?難道政府可以把房價打趴到大家都買得起?這樣的方向對嗎?或者直率地問一句,真的可以做到嗎?
如果要讓下一代買得起房,比打房更重要的事,或許是讓年輕人有足夠的機會獲得高收入——買得起。
好東西當然貴,新的心臟支架當然要比傳統的心臟支架貴,要不然誰要冒險發明更好的東西?問題不在貴,問題在我們買不起,問題在我們有沒有值得投入努力的產業和專業,有機會成為高收入的族群,接著就買得起房了。
政府做 3 招,讓下一代買得起房
要讓下一代有機會靠自己的努力買得起房,政府要更積極地進行幾件事情:
- 剝離住(租)屋市場與資本市場:透過政策引導,讓資金離開房地產市場,轉往更具高投資報酬率的投資標的移動。
- 開放管制行業:用盡吃奶力量開放包括但不限於金融、醫療和教育產業。同時積極投入創新產業,包括但不限於智慧城市、物聯網、人工智慧、生技,與智慧教育等。
- 把資金引入創新與創業:只有創造更多新的企業,創造更多更高收入的職業,創造出能夠讓下一代有機會獲得高薪的職業,我們才能讓下一代買得起好房子,享有更好的生活。
以上建言。而這些都是比打房更重要的事。
推薦閱讀
【台灣人超愛囤房】煽動「仇富」無法解決高房價:阻止房地產稅提高的人,就是台灣人自己
【時力專欄】高房價是台灣年輕人永遠的痛!不要再說台灣無囤房,用這招打房才最有效
「房租便宜,但房價高」也是種剝削問題!日本人看台灣失衡的房價:有錢也不會在台灣投資
(本文歡迎合作對象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