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留學生暫緩出國的比例增加,導致全球高等教育幾乎都受到衝擊。不過,台灣大學卻傳出要設立新學院,專門招收國際生,學費每年約 1 萬美元,最快下個學期完成規劃。

這不是台灣的大專院校首次設立國際學院,面臨少子化及高教資源分配不均,許多大學藉由招收外籍生減少財務壓力。然而,這些國際學位課程內容卻時常缺乏新意,未必能解決高等教育的困境。

盤點大學國際學院,爭議多、招生不如預期

據教育部統計, 2019 年來台攻讀正式學位的外國學生人數,已達 6 萬 3 千多人,較 10 年前增長了 3 倍,去年受到疫情影響,也僅減少 1 千多人。可見外籍生市場的確有機會為大專院校帶來財源,因而促使各大學爭相設立專門學院招收外國學子。

不過,台大過去幾年曾多次提出設立國際學院,最後卻都以失敗告終。據《中央社》報導, 3 年前台大便試圖要開辦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因高額學費、獨立招生等爭議,未獲教育部核准。

除了台大,政治大學早在 2018 年就創立「創新國際學院」,以打造跨國人才為目標。但據政大教務處統計,去年該系所最終報到的外籍生人數僅有 9 人,離預期目標 40 人有一段落差。而打開創學院課程地圖,可說是不同系所的大雜燴,連師資都是借調他院。由於不分國籍的在校學生,本就可以跨系修讀課程,這樣的學位內容就顯得吸引力不足。

今年 5 月甫宣布成立的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則在正式招生前就陷入炒股弊案和管理權爭議。該校學生議會指出,以國際碩士學程為主的科系,列出的師資卻盡是海內外現職或退休教授,甚至連課表都沒有就開始招生,質疑設置的目的為何。

若招募外籍生為設置國際學院的主要目的,就得兼顧學術水平,並拋出更吸引人的課程設計及職涯規劃,然現在台灣可見的大專院校國際學院,似乎還做不到這點,恐怕只會淪為獲取政府經費的工具。

推薦閱讀

「人人可以上大學」的真相:窮人借錢穩定高等教育——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教育公共化才是教改唯一解

解析兩岸人才大戰:13 億人口的中國最不缺人,為何還要來小島台灣挖角?

「沒那麼想要/需要上大學的人都上了大學了」——台灣學生一窩蜂讀大學,不是科舉遺毒而是「高教價格」所致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