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pigcory(堯仔)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首圖來源:堯仔。)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你曾經被蜜蜂螫過嗎?你知道那隻蜜蜂是犧牲生命來螫你嗎?(你也不想,我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了蜜蜂外,胡蜂、長腳蜂和虎頭蜂,都不會在螫人後死亡,而是可以一直叮人。為什麼唯獨蜜蜂一生只能螫人一次呢?來看台灣養蜂第四代掌門人的專業分享!(責任編輯:連柏翰)

螫人的蜜蜂,為什麼會死去?圖片來源:堯仔

文/pigcory (堯仔)

大家好,我是養蜂第四代掌門人,先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為什麼胡蜂、長腳蜂、虎頭蜂叮人時可以一直刺,而蜜蜂卻只能犧牲生命刺一次就死掉了?

蜜蜂的螫針是針對哺乳類動物皮膚而設計的,由產卵管變化而成的螫針是蜜蜂守衛蜂巢的主要手段。當刺進皮膚時,針上的倒刺阻礙拔出,連同毒腺、毒囊與第七神經結一起從蜂體撕斷。

當蜜蜂叮人的時候,要刺穿皮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有時候還沒成功叮進皮膚就被甩掉或彈走。所以,為了在死亡後仍然能有效注射毒液進入敵體,已經分離的螫針、毒囊與屁股尾端肌肉還是可以持續注射毒液,因此蜜蜂有了不容易拔出的十對倒鉤螫針,與容易撕斷的屁股毒囊, 加上能獨立反射的肌肉動作來注射毒液。

蜜蜂螫針剖面圖。圖片來源:堯仔

圖片來源:堯仔

圖片來源:堯仔

圖片來源:堯仔

當工蜂螫針刺進敵人皮膚時,兩根感針向外滑動,使得針越刺越深,螫針連接兩塊骨板上的肌肉與交感神經的作用下,使毒囊有節奏地收縮,使毒針繼續深入,直到把毒液完全射進敵體,而失去毒囊與毒針的工蜂,完成了任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螫針平常藏在腹部末端體腔內,我們看到的蜜蜂針其實是銳利的螫針鞘。

用畫的沒感覺,我再次請蜂箱編號 060 的一隻守衛蜂貢獻生命叮我,並且記錄蜂毒在皮膚內的反應與時間。

https://imgur.com/spJ9hFz

https://imgur.com/EF8IOft

https://imgur.com/Rj0Usiu

可以看到蜂箱編號 060 的守衛蜂因為螫針倒鉤在我的皮膚上卡住了,一時無法靠自己力量脫離,於是轉了好幾圈才脫離,留下毒囊、毒腺和螫針,痛得我表情豐富,彷彿燒紅的細針插著攪動著。

我故意不移除螫針與毒囊,讓其脫離蜜蜂後還能有節奏地持續抽動 30 秒到 60 秒,直到毒液完全注射到我的體內才拔針移除。

圖片來源:堯仔

5 分鐘。

圖片來源:堯仔

10 分鐘,只感覺到燒灼感與夭壽痛。

圖片來源:堯仔

15 分鐘。

圖片來源:堯仔

30 分鐘。

圖片來源:堯仔

1 小時,這個時候已經不痛了,碰到才痛,整個拳頭像哆啦 A 夢一樣圓。

圖片來源:堯仔

12 小時,此時已經無感,只剩腫脹。

當蜜蜂螫人的時候,會散發出香蕉的味道,主要是警告費洛蒙,用來標記敵人。當你在蜂巢附近被叮了一針,其費洛蒙氣味會將你標記為敵人,而被同巢的工蜂攻擊,大家認為蜜蜂會烙人(蜂同伴)也是因為如此。,但是只有在蜂巢附近被叮才會引起同巢攻擊,出門在外採集的工蜂,不管是虎頭蜂、長腳蜂、蜜蜂,都不會主動攻擊人。

問題回來,為什麼只有蜜蜂叮一次就死亡,為什麼虎頭蜂可以叮很多次?

Edwards, R. 1980 Social Wasps. Their biology and control 中認為可能有三個原因:

  1. 胡蜂類的細針倒刺較鋒利,可以切斷皮膚纖維。
  2. 胡蜂類的倒刺比蜜蜂的倒刺小。
  3. 胡蜂類的肌肉比蜜蜂強壯,能夠在螫人後回收再刺。

不管怎樣,我都不想被虎頭蜂叮。

圖片來源:堯仔

想知道更多資訊,請搜尋:恩典蜜蜂事業 恩典蜜蜂事業致力於生產優質本土蜂產品,至今已傳承第四代養蜂人,產品經過 SGS 檢驗、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2020 年龍眼蜜評鑑頭等獎

推薦閱讀

【疫情未完又有生態危機】1 分鐘撂倒老鼠、獨自弄死 40 隻蜜蜂!「亞洲殺人蜂」一舉入侵美國

螞蟻根本薪水小偷!美國研究:40% 在爬的螞蟻都在裝忙

嗡嗡嗡不再勤做工:美國一年內消失 40% 蜜蜂,人類糧食出現危機

(本文經原作者 pigcory(堯仔)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首圖來源: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