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歷史老師的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並不完全認同多數傳統媒體的理念,他認為新媒體時代需要建立更順暢的社群溝通管道,作為傳播媒體也應該勇敢提出觀點,不要害怕展現自己的立場。圖片來源:徐子捷攝影、後製,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今年初,網路媒體「臺灣吧」(Taiwan Bar)發布的兩支影片「你憑什麼認同自己是臺灣人? 」「什麼造就了金門複雜的認同?」,引發網友激烈討論。自 2014 年創立以來,持續聚焦台灣歷史文化及時事議題的臺灣吧,在不少支持台獨的網友心中是難得一見的「政治正確」新媒體,但這兩部影片——尤其是討論金門認同的後者——卻讓部分觀眾不買單,有人大肆批評金門,也有人認為片中少有當地人的意見,而仔細觀察留言,裡頭更不乏簡體字言論加入戰局。

不過,數月後臺灣吧緊接著投下另一個讓粉絲們驚訝的震撼彈:《動畫世界史中國篇》正式發布。想當然,這次必定還是會有觀眾質疑「為什麼要講中國史」?而以製作教育影片為使命、尤其關注歷史議題的臺灣吧,依舊維持一慣的論調,大大方方地與閱聽者開啟對話框。

有討論都是好的!臺灣吧以厚實的觀點,正面迎擊網民言論

「有討論都是好的,媒體最失敗的部分,不是有人罵你,是沒有人反駁你,那代表你的東西沒人看嘛!」面對網友以激動的情緒戲稱平台為「黨國吧」,臺灣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蕭宇辰反而顯得淡然,他身兼上述幾部影片的製作人,毫不畏懼碰觸敏感主題。

蕭宇辰表示,早在臺灣吧創立之初,就曾因製作與二二八事件有關的影片,而遭到閱聽者挑戰,但比起一些媒體擔憂流失客群而調整立場或避開議題,他更重視作品有沒有好好傳達足夠的資訊及觀點。

「新媒體跟傳統媒體最大的差別是,你要敢踩立場,你要給予觀眾一個觀點」蕭宇辰強調,臺灣吧團隊產製的每一支影片內容都有一個核心觀點,但事前必定會先做好事實查證及史料考察,這也是為什麼團隊從來不避諱處理爭議性歷史議題。「這個觀點是不是建立在一個基礎的事實調查上面?如果是的話,反而大家可以討論,因為觀點的出現不是你瞎掰的,是奠基在史實的,而非你想怎麼樣說陰謀論就亂說。」

臺灣吧每發布一支影片,下方的留言討論皆是以百起跳,若遇到台灣歷史相關的主題,更是毫不費力就燃燒至數萬條言論。討論度夠,影響力相對就大,現今的臺灣吧YouTube平台,不僅是年輕社群茶餘飯後喜愛觀看的網路場域,這些經過大量史料整理製作而成的活潑動畫,更是學校歷史課不可缺少的教材之一,連高中生準備學測都會拿來複習。

相較之下,同樣肩負傳遞訊息、帶動議題討論的傳統媒體,卻常被詬病「政治色彩濃厚」、「腥羶色」,而一談到堅守新聞倫理的公廣集團,「無聊」、「不好看」儼然成為集團的代名詞。

「新媒體時代很多傳統的新聞倫理規範都已經不適用了,就連公視的新聞有時候都讓我很倒胃口,不是說他不好,畢竟它已經是在所有新聞節目裡面,是很努力的了,但這個努力是在追求傳統新聞意義上面的『公正客觀』。」

對於傳統新聞採集正反雙方意見的「平衡報導」,蕭宇辰並不完全認可。「即使其中一方的理由跟論證再離譜,還是會報導,因為它(新聞)要平衡,但這種平衡對我來說沒道理啊!你到底企圖要給觀眾什麼東西?是想讓表達 A 有 A 的想法、B 有 B 的想法,所以這件事就是各說各話,是要這樣子嗎?」

臺灣吧從小小的 4 人團隊,擴展到如今的 40 多人團隊,其抱持的理念就是盡可能地針對內容表達自己論證與理由,不僅吸引了一批死忠的追隨者,在影片被分享和傳播的過程中,也成功促使偶然觀看影片的「過客」一起參與討論。

蕭宇辰認為,時下個人對自身的意見都有所堅持,不是不願意傾聽他人的想法,就是不敢大膽言論,而臺灣吧不會像傳統媒體一樣避開問題,反而正在示範「觀點的形成」,希望能塑造一個溝通管道,鼓勵社群「不害怕講出自己的立場」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混種雜誌《VERSE》挑戰媒體最大的禁忌!總編輯張鐵志誓言「永遠超越讀者期待」

【我就窮,錯了嗎】當付費才能看新聞,沒錢讓你離知識愈來愈遙遠!

【報橘專訪】孩子講話竟出現ㄜˊ國、公交車!臺灣吧「說母語的繪本」盼提升本土文化素養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徐子捷攝影、後製,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