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郭耀煌。攝影:王建鑫

採訪/ 文字:《報橘》社長戴季全
文字整理:王明德
編輯:連柏翰

近幾年全球掀起數位轉型浪潮,不僅民間企業希望藉此強化競爭力、為產業升級,政府機關也透過數位力量改變體質、提供民眾更便利的服務。近期新上任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郭耀煌,不僅在科技產業有豐富的學經歷背景,政府過去一系列的 e 台灣、U 台灣、M 台灣等科技政策,他都是重要推手之一。這次郭政委銜命推動政府數位轉型,《科技報橘》創辦人暨社長戴季全特別親自採訪,兩人暢談台灣政府與產業面對數位化趨勢應用有思維與策略。

以人為本,讓政府與產業同步升級

《報橘》社長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政委在科技領域多年,過去也曾襄助政府推動各種數位化政策,請您談談台灣產業與政府機構的數位化發展歷程。

郭耀煌政委(以下簡稱「郭」)台灣資訊製造業的崛起一方面是跟上了微電腦技術開始普及的時機,另一方面也可說是碰到了一個的特別機緣。當時大型電動遊戲機在市井上有一股熱潮,大家都知道電動遊戲對數位技術的要求常早於、乃至於高於一般電子產品,因此這個市場讓台灣電子廠商練就了一身本領。後來政府取締大型電玩,這些廠商將技術轉到個人電腦製造領域,搭上了當初 IBM PC 的全球熱潮,進而創造出一波台灣經濟奇蹟,那時 Intel、微軟也剛開始投入個人電腦市場,可以說台灣科技產業是跟這些全球大廠同步成長的,並且對提供全球優質平價的資訊設備有著非常顯著的貢獻。

這波數位經濟的起飛主要源自民間產業的活力,而到 1980 年代後期,政府啟動了第二波,透過政策推動及輔導半導體產業,陸續成立了聯電、台積電等企業。直到今天,資通訊和半導體兩大產業還是台灣經濟的支柱,台灣研製的資通訊設備全球市佔率將近 90%,台積電在晶圓代工製造也有 50% 以上。

榮景雖然仍在,不過仔細觀察台灣在全球數位化領域的成長力和影響力已不如以往,尤其是數位服務這個區塊。過去我們的人才都在集中在上面兩大硬體產業,導致數位服務的發展偏慢。如果看台灣的數位經濟發展,可以發現 2000 年是分水嶺,雖然總體產值佔台灣的 GDP 持續上升,但數位經濟的成長率在 2000 年之後開始逐年下降。

2000 年前後是網際網路起飛的年代,而此後的數位浪潮主要推升了平台經濟和資料經濟的發展;評估此現象,台灣應該是在網路的軟體與數位化服務這塊沒跟上才會如此。現在數位服務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發展重點,不說市佔率最高的美國,即便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其數位服務產值也佔整體數位經濟規模的 33%,相較之下台灣則只有 17% 左右,因此我們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幾年台灣的電子業廠商已經開始往這個方向走,像是利用科技打造智慧城鄉,不過受限於過去硬體的成功思維,因此成績不如預期。數位軟體及平台服務的發展可以參考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董事長的建議,從微笑曲線的右側,也就是應用服務的需求,引導微笑曲線的左側,也就是研發設計的思惟,以讓產品更貼合市場的需求。

至於政府方面,在 2000 年我們就有電子化政府計畫,也持續推動一系列的國家資通訊基礎建設(NICI)方案,如 e 台灣、M 台灣、U 台灣等計畫,現在則開始推動智慧政府。過去的電子化政府,主要作為是優化行政機關的作業流程及服務網路化,現在則積極推動跨機關便捷服務和資料驅動智慧政府。最近大家都在談愛沙尼亞的數位化政府,其實台灣的數位化建置進程與愛沙尼亞差異並不大,從 e 化到智慧化都有不錯的發展,我們不必妄自菲薄,

政委郭耀煌:透過政府與民間企業團體的數位化串接,可以創造出更多元的附加價值,建構起以人為本的一站式服務架構。

政委郭耀煌表示,透過政府與民間企業團體的數位化串接,可以創造出更多元的附加價值,建構起以人為本的一站式服務架構。攝影:王建鑫

數位治理三方向:拉近民眾距離、改善生活品質、深化民主意涵

戴:對於政府的數位化治理,您的看法如何?

郭:數位治理是未來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尤其是如何兼顧便利與個資保護兩端的需求,更是重大考驗。美國白宮數位政策辦公室為政府數位治理設定了三大方向,一是利用數位化技術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二是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三是深化民主意涵,應該也契合我國努力的方向。網際網路問世後,對民主的衝擊很大,在言論幾乎不受限制的狀態下,大家暢所欲言,不過網路行為終究要回歸文明,必須在普世的價值認同基礎下運作,民眾在使用網路時,還是要符合社會規範,像是言論責任、隱私尊重等。

戴:談到數位治理,我個人有一些親身體驗的想法。過去幾年我的孩子出生,我們夫妻倆為了申報戶籍、請領津貼,跑了各處政府機關,有沒有可能在數位化機構完善之後,這些政府職能可以變成主動式服務,只要你符合資格,政府就會把補助津貼自動匯到你的帳戶?

郭:主動式服務是政府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不過這部分需要民眾授權使用資料。我們可以逐步開放,先從政府已有的戶籍身分資料,請民眾提供敏感度較低像是帳戶號碼資訊,在民眾基於自主意願的授權下,我們就可以做,例如每年該繳的牌照稅、地價稅等。

數位包容——讓民眾有不一樣的選擇

郭:但是要做這些事,就要談到「數位包容」概念。而數位包容也應能包容不親近數位化建設的民眾,同時讓他們享有數位化建設帶來的便利。最簡單例子就是高速公路上的 ETC。ETC 當時強制要貼電子標籤才能上高速公路,引起民間反彈,後來則是電子標籤和車牌辨識系統共用,讓不同選擇的民眾都可以享受數位化帶來的便利。這種提供多元選擇的作法,可以降低民眾對導入數位化建設的反彈,政府該做的不是強制民眾怎麼做,而是建置更便利的服務,吸引民眾使用,你看現在我們貼 ETC 電子標籤的車輛已經超過 95%,簡單來說就是你把服務做好,他們就會來用。

除了以數位包容為核心,提供多種選擇外,政府在推動數位化時,還要積極的跟社會溝通。溝通的重點不是在說服民眾接受,而是傾聽民意,在其中找到平衡點。而且,隨著數位化的發展,政府法令要與時俱進,像是印鑑證明是否還適用於這時代,就值得檢討。不過這些法令盤根錯節,無法一次到位的全面改善。配合數位發展部的成立,我們現在正在盤點相關法令,並規劃相關立法或修法進程,要讓這些數位發展法令達到可課責、可信賴、高透明、高隱私保護與高公平性的目標。

最近大家也在談是否要制定數位政府相關的專法問題。對這個議題,我覺得可以用不同角度來看,現在大家對立專法的疑慮是緩不濟急,而且只要修改現有的法令,就可滿足現在社會的數位化需求。不過牽涉到數位化的法令既多且細,從實務方面看,一條一條改的速度是否會比立專法快?這點可以多做討論。

另外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溝通工作,數位化建置有一部分是破壞式創新,對民眾可能產生很大的衝擊,因此在政策評估規劃階段,就要開始跟社會對話,除了吸納各方意見外,另一個作用也是讓社會大眾先做準備。否則,等反對聲浪出來時再因應的難度常大幅提高,而且到時候就算要更動法令回應民眾意見,也會讓大家有朝令夕改的感覺。因此在政策或法令設計階段,政府就要先沙盤推演,評估社會可能的反應,並做好回應機制,才能降低反彈。

政委郭耀煌表示,數位化建置對民眾可能產生很大的衝擊,因此在政策評估規劃階段,就要開始跟社會對話,讓社會大眾先做準備。攝影:王建鑫

用數位深化民主意涵,網友必須學會自律精神

戴:這幾年政府各部會都在發展自己的數位化架構,數位發展部成立後,這些資料與工作是不是都會集中到這個部會?

郭:並不會。數位發展部的功能應該是在建構國家數位發展的完善基礎環境,讓各部會可以落實它們自己的數位施政目標。所以,各部會原有的資料還是在他們手中,我們只是透過資料治理體制及共同平台與系統的建置,協助各部會有效管理其所擁有的資料及推動加值應用,這就像捷運局與捷運公司一樣,捷運局負責建系統,營運工作就由捷運公司負責。

戴:您前面提到透過數位化科技深化民主意涵,讓我想到民主與極權兩種政府的數位科技使用目的與手段非常不同,這部分請您再多談一點。

郭:對極權國家來說,政府使用數位科技常不受法令約束,因此成為控制人民的最好用工具。但民主國家會設計各種法令約束公私部門的作為,歐盟通過的 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範)就是最佳例證。不過,也由於民主國家對民眾的網路使用行為管理寬鬆,導致網路世界出現各種亂象,很多人認為政府應該要高度介入。對於這點,有個例子可以表達我的立場。我之前在擔任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任內,PTT 曾經出現因為感情糾紛,男生貼出侵害女生隱私的照片,在這起爭議中,有人認為必須關閉 PTT,不過我認為 PTT 是公眾平台,在維繫民主社會運作及言論自由的考量下,不宜因為少數個案將之關站。於是,我找了法律專家幫版主們上課,讓管理者和鄉民學習用文明思維使用這個平台。

現在網路的力量強大,傳播速度更快、影響範圍更廣,政府最重要的責任是讓網友們學會自律,建立良善互信的網路公民社會,唯有如此,數位化力量才能發揮正向力量,讓社會走向更好的明天。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