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wiki )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大學近來 5 天內 3 人輕生,顯見台灣學生的情緒問題迫在眉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癥結點在哪,政府又該從何改進?立委王婉諭談到,目前校園心輔資源不足、中央預算匱乏,心理疾病被誤解和污名化,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社會支持」對於當事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援手。(責任編輯:連柏翰)

台灣大學五天內出現三起輕生事件。圖為台灣大學椰林大道,圖片來源:wiki

文/ 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 王婉諭

最近,是各大學期中考週,但,台大卻接連傳出了兩起憾事。

兩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年紀,他們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離開了我們。

近幾年台灣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校園相關件數持續增加

聽到這兩則消息時,我非常的難過,印象中上一次母校發生這樣的事情才沒多久;當然,我們無法揣測每個人選擇離開的原因,但,近幾年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其實逐年攀升,校園自殺/通報的件數,更是持續增加。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我國自殺通報個案以 15 至 24 歲的 22.6% 佔比最多;而根據教育部統計,103 年至 106 年校園自殺自傷通報件/次數,更從 1,015 件/次,增加至 1,588 件/次,其中,又以大專院校佔最大宗。

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緒困擾,絕對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然而,事情發生後,我也看到社群媒體下網友們的回應,有些網友認為他是「抗壓性不足」、「不知足」,甚至還議論他的科系、身份。

這些言論,讓我感到相當沈重。

自從進入立法院後,我們積極推動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的議題,並且舉辦各項講座,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精神疾病。

因為當我們面對這些生命中的失序,「試著了解」永遠是伸出援手的第一步。

相對來說,無意識的誤解甚至是惡意的污名化,都可能讓社會繼續瀰漫不友善的風氣,甚至讓原本可能想主動尋求協助的人,因而退縮。

有些人會問:「他們都唸到台大了,應該很聰明、很成功,怎麼會想不開?」

台灣青少年「學業成就」和「情緒困擾」正相關

事實上,在一個月前,《報導者》刊登了一篇專欄「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引起了非常大的迴響。

台大聚集了全台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們,這些學生有七成來自明星學校或私立中學,他們一路經過了無數激烈的競爭和篩選,走入大學校園,也只是進入下一階段的競技場。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指出,台灣社會的青少年學業成就和情緒困擾呈現正向關係,這點和歐美國家完全相反。

「歷史文化因素導致的升學主義,讓學歷成為我們審視個人價值的重要指標。」

即便這幾年,政府和社會一直想要摘下這種高度競爭的升學環境,改以多元學習為導向,卻始終難以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觀。

學歷從最終獎項變成了一張入場券,即使在學術的殿堂中,大家仍然在競爭不同形式的資本、標籤和成就。

在這個過程中,「失敗」對這些學生和他們所背負的期待來說,是無法被接受的。有些人可能幸運地走過這條天堂路;有些人在朋友、家人和興趣的支持下重生;但,也有人在過程沒有跟上腳步,甚至因為外界對於這種負面情緒的不諒解而無法求助,因此迷失在外界的注視和內心的壓力中,無法起身。

政府該改變:校園心輔資源不足、中央預算匱乏、心理疾病誤解和污名

其實,為了因應這樣的現象,這幾年校園中越來越重視心理輔導的重要性。許多大專院校這幾年持續擴大心輔中心的規模,增聘心理及社工相關專業人員,而在事件發生後,也有許多學生分享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面對升學壓力、家人關切,曾經嘗試求助的經驗。

然而,這樣的資源更新速度仍然不足,在許多大學中,想要預約心理輔導的服務,可能都要等上幾天甚是好幾週的時間,即使是領取最多政府補助的頂尖大學,也都面臨到同樣的困境,在更缺乏資源的國高中校園裡,又更顯窘迫。

目前《學生輔導法》的規範,對於專科以上學校的專業輔導人員,服務比訂為 1 : 1200;高中以下則訂在學校數達 20 校以上,或 55 班以上才應置專任的專業輔導人員。

但,這樣的規範,我們認為其實不利於心理健康的前端預防,第一線人員反映,少子化的趨勢,並不等同於校園心理健康的需求人數跟著下降,政策端的認知偏誤,也成為專輔人力難以承受之重。

校園心輔資源的不足、中央政府相關預算的匱乏、甚至是國人對於心理疾病的誤解和污名,都是我作為一位立法委員,非常想要且一定要改變的現況。

我們能做:「社會支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有很多人問我,如果他只是一般民眾,看到這樣的新聞很難過,我們可以做什麼?

事實上,「社會支持」一直以來都是心理健康領域很重要的途徑,不論在什麼樣的年紀,我們都很需要家人、同儕甚至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勵。只要你願意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伸出手,給他們一個擁抱、陪伴、傾聽,讓他們知道,有人願意理解他們、支持他們。

其實,在我自己的事件發生之後,我也常覺得身心俱疲,當情緒跌到谷底的時候,我也真的曾有過放手離開的念頭,但,當我看見孩子們的笑容時,我總能再燃起對人生的希望。

後來我發現,在我每天以淚洗面、最低潮的時候,孩子們同樣也擔心、害怕。他們問我,如果遇到媽媽情緒低落的時候該怎麼辦?我想了想,告訴他們:抱抱我。

之後幾次我又陷入情緒的低潮時,孩子想起了這件事。他們好好的、用力的抱抱正在哭泣的我。而這樣,真的有用。

台大兩起事件發生後,校方也已收到許多同學的求救訊號,接連發生的事件,也影響到校內的高關懷族群。不論是可能目睹到現場狀況的同學,或是看到相關訊息而影響身心狀況的學生,都需要學校落實相關輔導措施和專業諮商協助;當然,也需要在校的同學們,互相的關心和同理。

最近天氣轉涼了,其實也是情緒容易波動的徵兆,如果可以的話,打個電話給身邊的人,和他聊聊彼此最近的困擾和煩惱,小小的問候,可能就能帶來改變。若你身邊也有這些需要幫忙的朋友,或許,給他一些簡單的問候,甚至是靜靜的傾聽、陪伴,都能幫助他度過這段低潮。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替正在下雨的他撐起一把傘,也為這個冷漠的社會多添上一些柴火,點亮微弱的光。

衛福部 24 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1995 (各縣市都可以直接打 1995)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時力地方專欄】把復育的樹砍光,堆置垃圾?一把火燒出彰化縣政府 10+ 年陋習

【時力地方專欄】空有政策是不夠的!現有的「身心障礙就業網」是助力,還是阻力?

【時力專欄】從李佳芬家族「佔用國有地」談起:學甲爐碴案、雲林西螺廢棄物案常遇的 3 大爭議

(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wi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