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好想殺死父母……》,由 光現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fuel,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好想殺死父母……》】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你也曾有過「好想殺死父母」的想法嗎?那麼你可能已經得了「疲於父母症候群」!

我們不時可以在電視新聞上看見人倫悲劇的發生,大家的直覺恐怕都是「那是壞孩子」做的,但是日本醫生透過從醫經驗分析,其實「好孩子」變成家暴施暴者與蝸居的比例更高!(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xfuel,CC Licensed。

文/石藏文信
譯/Miyako

從四十五歲起到六字頭的中老年世代所面臨的家庭問題,不只是要照護年齡漸長的父母,此時剛好也跟自己的小孩從青春期進入成人的時期重合,「該如何讓兒女自立」的離巢、離開子女的問題,也來到他們頭上。

這個時期,親子關係若不能順利地從「父母保護、養育子女的關係」,轉移成「在精神與經濟上都獨立的成人之間的關係」,親子之間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感情糾葛,不只對父母,對子女產生殺意的狀況也會就此出現

人不只會想殺死父母,也會想殺死子女

夫妻倆受子女的家庭暴力、拒絕上學、蝸居在家等問題所苦,把這些煩惱悶著不跟任何人說,擔心將來心裡想不開,便產生這樣的想法───

「只能殺死子女了!」

「乾脆跟小孩一起去死好了!」

這種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說到父母傷害子女的事件,被報導出來的多是不成熟或有育兒焦慮症候群的父母,將嬰幼兒或兒童虐待致死。然而,看最近的報導,感覺上,發生在已經成人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殺人或傷害事件愈來愈多了。

比如說,二○一五年六月,日本鳥取縣發生一起殺人事件,一名六十六歲的父親,勒死了四十七歲、沒工作、跟自己住在一起的次子。這位父親二年前起就因次子惡言相向所苦,也去找警察談過。

二○一三年十二月,日本廣島縣也發生過一起七十歲父親勒死四十四歲長子的殺人案件,而長子已蝸居在家超過二十年。根據報導,長子十幾歲的時候身體變差,拒絕上學,高中就中輟。雖接受同等學力考試進入大學,卻再次中輟,蝸居在家。

雙親大約在十年前就跟長子分開住,長子雖然自己一個人住,母親卻似乎每天都去他家,照料他的貼身事務,如吃飯問題等。面對警察的調查,父親供稱:

「自己年紀也大了,對兒子的未來很悲觀,所以殺死他。」

「兒子拜託我殺了他。」

這樣的事件,絕對跟我們都有相關。在本章,我們將要來思考中老年世代會面臨到養育孩子的苦惱,及其解決對策

養起來輕鬆的「好孩子」,恐是引發家庭暴力或蝸居的人

來到我的男性更年期門診求診的中老年患者中,有些是因壓力而憂鬱、失眠等身體失調,也有不少人壓力的主因不是父母或配偶,而是家庭暴力或蝸居在家等子女問題。雖說是「子女」,但大半都已年過二十,從年齡上看完全是個大人。這些長大成人的子女,會對父母口出惡言,甚至是拳腳相向。

「死老太婆!」
「死老頭子!」
「去死啦!」

而患者們都喟歎:「從小他就沒讓人操過心, 真的是個很好的孩子。明明那時很聽父母的話, 在校成績也很好……」

幾乎毫無例外。

實際上,許多成人之後,發生家庭暴力或蝸居在家等問題的孩子,都是所謂的「好孩子」, 很多人從小學到高中都非常乖巧,成績也很優秀。雙親也傾向某種固定模式——大多是家庭環境中等以上;父親認真,熱衷於工作;母親則熱衷於教育。

在不論子女父母都無可挑剔、非常普通的「好人家」裡長大的子女,會由於升學就業的失敗,或學校職場的人際關係困難等契機, 形成家庭暴力或蝸居在家的情況。

雖然現在這種風潮已經退燒了,然而到一九九○年代為止,反抗父母,憧憬不良分子的青春期小孩,不約而同都會加入暴走族。身穿特攻服、騎改裝摩托車與汽車、發動排氣管轟轟作響、集體飆車的暴走族,既危險又會給人製造麻煩,但是感覺上,曾經加入不良幫派走偏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發生對父母暴力相向等嚴重家庭問題的情況卻比較少。

幾乎沒有人持續當暴走族長達五年或十年。大致上孩子到了二十歲左右,就會感受到「不能這樣一直東混西混下去了」,於是從暴走族畢業,找個固定工作或是結婚。盡情向外發散自己的挫折感,直到發洩到某種程度,覺得甘願了,自然而然就會脫離暴走族,洗手不幹。不少認真工作、疼愛小孩的優秀青年,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加入不良集團或暴走族大幹壞事,其實還頗為常見。

一般來說,不良集團或暴走族當中,前後輩的上下關係很嚴格,有他們自己的規矩與法則。當然,犯法總是不好的,然而孩子暫時加入不良集團,會學習到服從上下關係與團體規則,我認為這如同扮演了某種成人儀式的角色與工作。

而且,沒有父母會鼓勵小孩加入不良集團, 所以親子之間應該會發生非常激烈的衝突。這種親子之間的衝突, 會形成孩子脫離父母、離家的強烈動機。到最後, 青春期曾經大大走偏過的孩子, 應該會較早獨立成人, 長大成人以後也能建立起安定的親子關係。

在這點上,從小時候開始就一直當個「好孩子」到大的人,在某些面向上非常危險。人處在十二歲到十七歲左右為止的青春期,會覺得父母很煩,對父母的言行處處不滿,開始反抗父母,跟父母拉開距離。會跟父母頂嘴,或不理父母,或故意做出父母不喜歡的事情給他們看,事事反抗父母。

孩子要確立自我,在精神方面脫離父母以自立,像這樣對父母的反抗,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我想請各位讀者們回想一下你們的國高中時代,絲毫的反抗期或暴力事件都沒有發生過的人,應該很少吧。

然而,連青春期也不曾對父母惡言相向,一直當個符合父母親期望的「好孩子」成長的人,都會揣摩父母的期望,壓抑自己想要反抗父母的心情,經常扮演「好孩子」。

這樣一來,他們對父母過度體貼,在無意識當中一直不斷忍耐,筋疲力盡,最後導致憂鬱。拒絕上學或蝸居在家,長年的忍耐與不滿爆發,長大成人後就以家庭暴力的形式呈現出來。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有「想殺死爸媽」的想法,很可恥嗎 —— 不!你很可能已經患有「疲於父母症候群」

書評》無人知曉的失控人生:《後悔當媽媽》與《好想殺死父母》的內在對話

【停止製造下一個鄧如雯】家庭和生育力的無上神話,讓強暴犯變成爸爸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好想殺死父母……》,由 光現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fuel,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