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BlueTrend 藍色脈動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 〈【海洋保育區,是海洋永續的最佳解答?】海洋博物誌帶你重新認識海洋保育區 Part 1〉。首圖來源:BO 編輯攝影。)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台灣四面環海,但我們的海洋教育及格嗎?
為實現優質海洋國家的願景,政府日前成立了國家海洋研究院,其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協助海洋委員會辦理海洋政策規劃及文化推廣,推動「向海致敬」的政策。
不過,在此之前,讓我們先從「海洋保育區」的議題來談,海洋永續該怎麼做才正確!(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BO 編輯攝影。
文/Spark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地形多元,擁有實際管轄權的島嶼高達 165 座,更依據島嶼形成的方式可分成火山島、大陸島、珊瑚島等,加上台灣位於氣候多變的太平洋亞熱帶季風區,四季氣候分明,夏天強降雨造成西海岸沉積作用發達,也孕育出不同於東海岸與珊瑚島海岸的特殊濕地生態系。
每到冬天東北季風開始吹拂,中國沿岸流由北至南流經台灣,這是一股匯聚中國大陸江河豐富營養鹽的低鹽、低溫水團,並於台灣北部、東部遇見潛水員戲稱大藍水的黑潮,兩股強大洋流於台灣周邊海域匯聚,提供海洋生物豐富的營養來源,更吸引兩種不同水團的大型海洋生物爭相覓食。
在氣候、地形、洋流等多重因素的交集之下,台灣儼然形成一個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料庫,譬如台灣西海岸相對平緩的大陸棚地形,經年累月的沉積作用與江河挹注,形成較為安全、營養豐富的環境,因此在水深 200 公尺以上的水域成為物種孕育新生的搖籃。
反之,台灣東海岸面向太平洋,水深自海岸線延伸出去後則迅速陡降,加上黑潮終年流經,洄游性魚類與大型鯨豚則是成為主要生態系。我們再把視角移動到澎湖群島,位於台灣西海岸的澎湖恰巧成為中國沿岸流與黑潮支流的交匯處,因此從當地漁獲會有洄游性漁獲與底棲類漁獲便可得知其海底地形的多變。
經濟學上的第一假說:人是理性的決策者
台灣擁有各種先天性的自然優勢,理當充分的利用與保育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但長年漠視過漁問題與漁法效率大幅提升的影響,台灣沿岸魚類資源枯竭已成現實,雖然近年來政府開始著重於漁法管制、物種管制等政策推動,但在漁法高混獲率的捕撈現實狀況下,試想,如果混獲上漁船的物種本身非保育物種(非禁補),假設人是理性的決策者,必然選擇將它帶回漁港販售補貼油錢(非目標性漁獲經濟價格偏低,譬如鯊魚價格遠遠不如土魠魚),所以就形成台灣各大漁港都是鯊魚、魟魚等海洋大物伸展台。
混獲率:使用某種漁法,但卻捕獲非目標漁獲的物種,便稱之為混獲率。譬如使用延繩釣目標漁獲為鮪魚,卻常常意外捕獲海鳥、鯊魚、海龜等非目標漁獲。
譬如根據研究報告,鮪釣船隊每年最高可能混獲至 4,000 隻海鳥。在熱帶大西洋水域,海龜的混獲率可達每千鉤 0.030 頭,非常驚人。
再試想,如果政府公告某些物種為保育類,規範漁民捕獲該物種一定要通報相關權責單位, 如果你是一個分秒必爭與大海搏鬥的漁民,你會犧牲寶貴的船艙空間,乖乖把該漁獲帶回港口,再乖乖完成繁瑣的公部門通報流程,再乖乖目送漁獲送交研究單位嗎?還是直接海拋漁獲繼續努力捕獲目標漁獲呢?又回到人是理性的決策者大前提下,答案昭然若揭。
消極的想,頒布特定物種禁補,只是讓關心此議題的民眾或媒體,無法在漁港上看到此悲劇而相對釋懷。但這個情況,卻仍舊一直在海洋上發生。因此,成立海洋保育區已成為世界上普遍認為推動海洋保育較有效的方式。
海洋保護區是根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所定義之「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在潮間帶或亞潮帶地區,連同其上的水體、動植物、歷史與文化特徵,需藉由法律或其他有效的手段來保存部份或全部相關的環境」。
而台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公告之海洋保護區定義:「平均高潮線往海洋延伸之一定範圍內,具有特殊自然景觀、重要文化遺產及永續利用之生態資源等,需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進行保護管理之區域」。
透過翻譯蒟蒻來解釋給大家聽,便是在特定的海域,權責單位得依據實際狀況立法限制人類在該海域的使用行為,藉此達到恢復海洋生態的目的。這裡提到的權責單位便是造成台灣海洋保育推動最大的癥結點,這點稍後我們會重點解釋,現在我們就先把重點放在海洋保育區的設立。
海洋保育區一般會依據敏感度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來做分區管理,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命名名稱不盡相同,但基本的邏輯是差不多的。依據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公告之海洋保護區則是公告如下:
1.「禁止進入或影響」海洋保護區:此類規範最為嚴格,僅有在科學研究、監測或復育之目的下,經主管機關許可,始得進入其海域範圍;或允許進入,惟禁止任何會影響或破壞該海域生態系、文化資產或自然景觀之行為。
包含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生態保護區、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生態保護區及海域特別景觀區、澎湖貓嶼海鳥保護區——緩衝區等地。
2.「禁止採捕」海洋保護區:此類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禁捕區(no-take zone),一般規劃於海洋保育區的核心區,此類海域全面禁止對自然或文化資產之採捕(開發)利用行為。包含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遊憩區及海域一般管制區,以及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
3.「多功能使用」海洋保護區:台灣各地政府在永續利用前提下,會於特定水域限制某些採捕(開發)利用行為,以減少人類捕撈、遊憩行為對海域所造成的影響。
依據漁業署網站公告全台灣漁業資源保育區及相關漁具漁法及特定漁業禁漁區共有 26 處,各縣市政府與海岸權責單位亦公告多種特定漁業禁漁區,包含刺網漁業禁漁區、燈火漁業禁漁區、人工魚礁禁魚區等。
海洋保育區是全面禁止漁民捕撈?
當海洋保育區從紙上被劃定範圍之後,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便是這樣的立法會影響到世世代代在當地生活的人們,以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為例,自 2016 年 5 月公告以來,基隆市府便面臨來自當地漁民的龐大壓力,民主社會最現實的選票問題,便驅使著當地民代給予市政府壓力。但不妨換個角度,以更宏觀、長遠的角度重新思考成立海洋保育區所可以帶來的長期效益:外溢效應。
然而,海洋保育區並非劃定之後,便期盼海洋生物可以一輩子在海域內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實海洋保育區另外一個劃定重點,是期盼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的產生。你可以把保育區當作銀行,魚是存款,只要把存款放在銀行一定時間,便會產生源源不絕的利息,因為每一個環境都會有其最大的生物容納數,住好住滿之後自然會跑到保育區範圍外,這些魚便會成為持續不斷的漁獲來源。但這樣的效益就如同把存款放在銀行生利息一樣,取決本金的多寡與時間複利的效果,如果大家都貪求眼前的利益而急欲把本金取出,那無異驗證中國人的成語何澤而漁所帶來的惡性循環。
海洋保育區可以拯救大型物種
想必有在關注海洋保育或漁業問題的朋友,都知道在過去 20~30 年間,海洋中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資源量因為漁業發達,已經大幅減少 80~90 %,譬如東方人喜愛食用的黑鮪魚與潛水員視為瑰寶的各類鯊魚等。
當海洋保育區劃定之後,因為可以維持當地完整的生態鏈,持續提供食物給金字塔頂端的掠食性魚類與大型生物,而這些魚類在成體後的繁殖率更是驚人,對比同物種但體型較小的個體,它們的產卵率、孵化率、存活率都較高。因此海洋保育區除了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魚類得以安棲之外,更是一個孕育新生的搖籃,讓物種得以綿延不絕在這片海域永續成長。
海洋保護區促進漁村產業轉型
如果本身是潛水員的朋友,應該很多人有著拖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舟車勞頓前往菲律賓 Malapascua,只為了一睹長尾鯊(Thresher Shark )的經驗,自 20 年前當地漁民意外發現長尾鯊會固定於每天清晨前往外海的一處暗礁享受小魚們的清潔服務,當地便揚棄既有著炸魚漁業改為「鯊魚旅遊業」(Shark Tourism),這個位於宿霧超級偏僻的小島上,每年張開雙臂迎接來自全世界潛水客的造訪,小小島嶼除了潛店林立之外,高級按摩店、風格民宿、異國風餐廳等其他周邊服務亦同步發展。根據統計資訊,菲律賓的潛水產業佔據整體觀光產值的四分之一,每年笑納 12 億台幣的潛水觀光收益。
當我們一方面羨慕菲律賓可以靠潛水大賺觀光財之餘,不妨把目光移回台灣北部的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雖然在很久以前,潮境水下的秘密花園一帶潛點,就因為其巨大海扇與豐富的生態吸引潛水員前往,但因為周邊配套不足與本身海流較為湍急,只有少數潛水客會安排此潛點,與當地產業的共生關係也尚不明顯。但自 2016 年基隆市府公告成立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之後,陸續規劃發展潛水觀光所需要的基礎設施,譬如盥洗設施、 廁所、步道整治等,逐漸成為台灣北海岸的指標潛點,每至潛季時潛水客絡繹不絕,衍生的氣瓶租賃、潛水導潛、潛水教學等服務逐漸萌芽。
2019 年更培養了第一位當地漁村年輕人的潛水教練:簡晨宇,希望可以藉由當地民眾的實際參與,來提供漁村轉型另外一個有效方法。但海洋觀光產業也非潛水客所獨享,透過水下攝影的發達與社群媒體的擴散,吸引之前不曾造訪的浮潛用戶,這種相較潛水更容易親近海洋的遊憩活動,更是推動漁村轉型另外一股助力。
基隆市府每年辛苦籌備的潮境海灣節,更把整片海灣的美傳達給一般民眾,除了設立造景藝術符合時下年輕人打卡熱潮之外,亦規劃多元的漁村導覽、海洋科技博物館策展等活動,讓小小的漁村跟海洋的關係,逐漸從仰賴漁業這種單一消耗式產業,發展為結合觀光、遊憩等多元化產業。
有了海洋保育區,台灣海洋就此欣欣向榮?
因為文章篇幅過長,讓我們喘口氣,敬請期待《海洋博物誌》帶你重新認識海洋保育區 Part 2 企劃專文!我們將透過研究員長期投入台灣保育區生物追蹤的研究成果,讓數據告訴我們台灣成立的保育區,是否如同童話故事般的結局美好。
我們在 Part 3 也將分享特定物種在海洋生態系所扮演的重要指標喔!如果你也認同我們的內容,就幫我們分享給更多朋友知道海洋保育區的重要性吧!
想了解更多有關海下的知識,請見:《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
推薦閱讀
【喝咖啡也能做環保】沖繩咖啡廳幫白化珊瑚找「專屬第二春」:珊瑚烘焙法
【致台灣人】山林鐵道變「屎尿秘境」、圓軸蟹「叼」菸走!別讓垃圾成為台灣的觀光風景
(本文經 BlueTrend 藍色脈動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 〈【海洋保育區,是海洋永續的最佳解答?】海洋博物誌帶你重新認識海洋保育區 Part 1〉。首圖來源:BO 編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