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大海的一天》,由 大塊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大海的一天》】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台灣四面環海,身為海島的子民,你對海的認識有多少,對離島的想像又是什麼呢?透過蘭嶼、馬祖、基隆的海,帶你看見海的日常。

由於疫情仍嚴重,「國旅」變成台灣民眾的出遊首選,許多人紛紛往海邊、離島跑,不管是小琉球還是蘭嶼,島上擠滿了被病毒悶壞的遊客,不僅敗了出遊興致,也讓當地居民困擾。

嘈雜人聲下,你記得海靜謐的樣子嗎?一整天坐在涼亭中遠望寶藍色的海、陸蟹無憂地走在路上,在這座距離台灣七十二公里的熱帶小島上,蘭嶼的湛藍,一直都在。(選書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BuzzOrange,徐子捷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 / 徐至宏

雙色海

蘭嶼的海是鮮豔的寶藍色,如同這座島嶼茂盛的生命意象,正午豔麗熱情的海,有時耀眼得無法直視。

由漁人村延伸至紅頭村的八代灣,島上的紅頭溪在此注入海洋,造就了豐富的漁產,成為達悟族捕魚的主要漁場。由於海底地形是一緩降斜坡,陽光照射下,海灣的深淺落差讓前方淺灘部分形成藍綠色,偶爾又混雜被浪捲起的砂石貝殼與珊瑚礁碎片的灰黃色,到了遠方深處則呈寶藍色。藍綠、寶藍在水藍色的天空下,畫面宛如一道藍色彩虹。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藍色寶盒

午後的蘭嶼,炙熱的光線灑在淺礁上,前方小小的水藍色海域被畫下一道道絢麗的光暈。位於赤道往北推送的黑潮暖流中,蘭嶼的水域蘊藏了極為豐富的魚類與海洋生態。戴著蛙鏡往水裡一跳,置身水藍色的萬縷光絲裡,我彷彿發現了大海寶盒的秘密。大大小小的熱帶魚穿梭在珊瑚與海綿組成的碉堡之中,我小心翼翼的不敢碰觸身旁這些珍貴的寶藏,只期許這塊美麗的淨土,十年、二十年後,依舊色彩繽紛。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豔流

位於台灣東南方的熱帶小島,非常容易因為熱對流下起午後雷陣雨,島上的日常生活更是容易被颱風打亂,即便是外圍的環流影響,也會讓往返蘭嶼的船隻、飛機停班。在蘭嶼打工的這一個月,就遇到因颱風封島一週的情況,受困的觀光客與當地的人們哪兒也去不了。

颱風前夕,天空一片紫色的火燒雲,待在岸邊,聽著如交響樂般的浪花聲,看著長浪一道一道緩緩拍打岸邊的礁岩,在凹凸錯雜的坑洞中碎成白色、淺灰色浪花,看著一波波瞬間即逝的美景,在夕陽下流轉。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小八代灣

在蘭嶼鮮豔奔放的湛藍裡,也有一處輕柔淡雅的地方。位於八代灣旁的小八代灣,沒有綿延數里的沙岸,僅有短短一段沙灣,卻是綠蠵龜在蘭嶼的重要產卵棲地,淺至腳踝的海水搖曳著波光,清透得看得到水裡的每一顆石頭與貝殼,感覺腳邊隨時會冒出一隻小螃蟹。每每來到海邊,我總提醒著自己,放慢步伐,靜心觀察,才是與這片大海的相處之道。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熱帶小島

蘭嶼,在距離台灣東南方七十二公里的海上,一座搭船要兩個小時才能抵達的熱帶小島,島上物資仰賴台灣運送,但也因為種種交通因素,使得它一直保有諸多美麗的大自然,加上獨特的天氣與地理環境,擁有豐富的生物與物種。在蘭嶼打工的一個月裡,就跟著「海很藍咖啡店」的老闆阿賀四處採集,認識了各種植物。

島上盛產的番龍眼,別名台東龍眼,是當地非常重要的一項作物,樹幹部分可用來製作拼板船的龍骨,果實也被拿來食用。有幾次和阿賀,曾拿來身高兩倍長的鋸子,使盡了腰力,滿頭大汗的鋸著樹,好不容易才得來幾串果實。另外一次,為了咖啡店裡販售的一款kolitan冰沙,我們也是滿頭大汗的搬回兩三袋「蘭嶼芒果」。酷熱的天氣讓當地的水果成熟快速,必須盡快食用,或是去皮去籽放進冷凍庫保存。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大葉山欖

俗稱蘭嶼芒果,外型與青芒果類似,味道則不同於芒果,多了一股清爽,做成冰沙更是消暑。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東龍眼

外型比一般龍眼大許多,皮也比較厚,味道倒是與龍眼完全不同,多了一股濃厚的甜味。

飛魚

除了植物的果實外,大海中豐富的魚更是蘭嶼當地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每年二月開始長達八個月的「飛魚季」,飛魚隨著黑潮來到附近海域,達悟族人將捕獲的飛魚做成各式料理,或以煙燻或曬乾的方式保存。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螃蟹

蘭嶼還有「螃蟹季」,平常不抓陸蟹的居民,每年四月分,由女性出外抓捕陸蟹做成料理,將水煮的螃蟹放在水芋糕上,獻給捕捉飛魚回來的男人,慰勞其辛勞。限定季節的捕捉方式,不僅讓螃蟹休息後肉質肥美,也維護了島上生態的平衡。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淨灘

剛抵達蘭嶼的第二天,就去參與了淨灘活動。這是當地人自發性發起的,每個月挑選一個海灘,號召大家一起參與。我們一大票人,在下午三點將近四十度的高溫下集合,大家人手一個大袋子,沒人喊熱,默默滴著汗水,分類垃圾。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海灘上除了鋁罐酒杯等,也有許多從海上漂來的海廢、浮球與繩索散落各處,偶爾會有美麗的發現,當地人就常常利用浮球當作店內裝飾。而我找到更珍貴的東西,是藏在廢木與石頭下方的寄居蟹,還非常小隻,三五成群躲在潮濕的陰影下,有些住在圓殼,有些則是長條形殼,不低頭仔細看,真的會不小心踩到。牠們是這片乾淨大海的證明。

回台灣前,又參與了一次活動,大家依舊流著汗,默默在大太陽下分工合作,甚至還有些遊客也跑來加入。我想大家的心意都一樣,希望能為眼前這片療癒心情的大海做些什麼,以報答大自然的美好。

推薦閱讀

棋盤方格是城市美學?唐朝長安城卻利用縱橫交錯的街坊,實施全面監控!

【去台灣探險簡直是玩命?】颱風、跳蚤、「生番」追打, 4 點指南帶你遊玩 19 世紀福爾摩沙

【台灣夾娃娃機的「夾客」都是 8+9?】用 10 元硬幣換下班後的爽,連經濟學專家也瘋狂!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大海的一天》,由 大塊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大塊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