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大學指考志願分發週五放榜,放榜之前,不少家庭都已經先進行一波「家庭革命」,放榜後,「不如意的父母」肯定有人要求孩子花一年重考。究竟「父母幫孩子選擇」及「讓孩子自己選擇」,哪個才是對孩子比較好的方式?身為家長的你,還在對孩子做「自己都沒把握的保證」嗎?
本文作者為專門教學留學檢定「雅思考試」、 21 年教學資歷英文老師,2019 年曾在臉書撰寫文章,從自己讀美術班的姪女說起,分享她多年來觀察到的現象。一起來看看她怎麼說。(責任編輯:梁雁)

圖為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第三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描述就讀北一女中的高材生茉莉,在長期壓抑下選擇自殺。圖片來源:擷取自YouTube。
文 / May Lin(專職英語老師、里茲螞蟻教育文化事業負責人)
我知道我的影響力很小,粉絲只有兩萬多人,我現在也忙到爆炸,每次發文都在燃燒我的工時,但有些話說出來或許可以拯救幾個可憐的靈魂,我還是要寫。不過我的粉絲中的家長應該很少有功利主義型的(不然不會關注我啊,我完全鄙視功利主義啊),所以寫這種文章也只能在同溫層流傳,但年輕的朋友們,或許有一天你們會生小孩,而我希望你們不要成為那種家長了。
(註:這裡我所指的功利主義是指,凡事都基於自己可以獲利的立場才採取行動。例如為了要進某個學校才去學某個才能;下個月要結婚了,這個月才瘋狂瘦身;下禮拜要考雅思了,最近才開始認真看書;這樣的行為在目的達到之後所有的努力/學習都會停止。另外,在人際關係方面,只跟對自己有好處的人當朋友等等。)
台灣大學生被教成「什麼事都不必在乎的大嬰兒」
我小五的姪女幾年前進了美術班,台灣的什麼音樂班、美術班,在我的經驗跟認知裏,都是蠻負面的組織,裏頭黑暗,孩子不快樂,得失心重。過去這一年每回看到我姪女,她總是哭喪著臉。細節不想講太多,反正就是一群只在乎成績不在乎德性的孩子跟造成今日局面的家長的場子,裏面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在我看來根本不正常。
暑假前我回爸媽家時實在受不了了,跟我弟妹分享了我的教育觀。我認為下面這篇文章的標題道盡一切—— The future of work won’t be about college degrees, it will be about job skills(未來的工作樣貌將不會著重在學歷,而是工作技能)。我當然沒有說,好了大家都不必讀大學了,大學就廢除吧。喜歡念書的人,對追求學問充滿興趣的人當然可以讀大學,但前提應該是,這個人是自己想要念大學啊。
我這 15 年來在做什麼?教雅思,而雅思學生有一半是什麼?腦袋空白的大學生。他們被教成一個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什麼事都不必在乎的大嬰兒,對於自己一問三不知,許多人一輩子沒有任何打工經驗,實在令人震撼(well 現在都看了15 年了,幾乎已經沒感覺了)。許多學生補了雅思,去了國外留學,得到外國碩士文憑回台後,仍然來找我,跟我說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我們的學生中多的是已經在國外待過,但英文極普通(甚至仍然很差)技能也普普的人。不管是不是外國文憑,大學/碩士文憑,都不代表你會順利得到一份美好的工作,更不能保證你的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健康福祉)。結束教育後,這些年輕人突然困在迷霧中,完全看不清楚方向。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這是他們的父母親要的嗎?你再繼續幫忙啊!幫你的孩子找工作、找對象啊!你可以幫到什麼程度?幫到什麼時候?
現在已經 2019 年了(此篇文章撰寫時間),知識都免費的飄在雲端了,學習的方法、學會一樣知識或技能的管道無所不在。對,沒有錯,真正想學好一樣東西,最後可能還是得花錢,但 come on,現代人很多學不好東西的人,很多都不是因為沒有錢,或沒有管道,很多人都是沒有恆心與毅力。
我跟弟妹說,我有在關注一個叫「波蘭媽媽魏多麗和台灣爸爸陳怡光」的組織,他們的做法雖然基於種種現實狀況我未必 100% 覺得可行,但我認為概念是對的。
他們的孩子們,都沒有上學,他們是自學團體的代表。當然我也接觸過一些蠻偏激的自(有)學(錢)團(人)體,要求上課老師讓他們的孩子跳級,故意教最難的東西。基本上,樹大必有枯枝,我們就不討論扭曲的案例。現在大女兒已經成年,憑著自己對滑雪的熱愛,一路向前,最近我看她已經成立滑雪學校。大家可以自行 google一下「陳明秀」(陳明秀——為滑雪堅持的女孩)。
我想講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對於事物的興趣與熱愛,應該重要過於逼他們上家長自己想念的高中,跟家長自己想念的大學。老實說,我實在不懂,有些家長逼孩子念的大學,他為何不自己去念呢?辭職,自己去念啊!覺得荒謬嗎?那你那樣逼孩子,難道不荒謬嗎?
停止再說一些「我逼你是為了你好」,「將來你大學畢業你會感激爸爸媽媽這樣逼你」,「沒有大學畢業你不可能找到好工作」,「沒有大學畢業你要去當記者」,「沒有文憑你要喝西北風」。我明明就每天親眼見到那些迷失的靈魂,他爸媽跟他保證的東西,怎麼最後都沒有得到呢?
有了技能,自己創業,就排除了「找不到好工作」這個假想後果了不是嗎?而好工作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可能會說,噢,你們的孩子都是混血兒,他們有很多優勢。並沒有好嗎,有些混血兒到後來淪落到只能跟藝人交往不是嗎(誤)。相信我,這個社會不是每個雇主都跟迷妹一樣都用外型來評估別人或新員工。所謂的技能,也可以是做蛋糕、泡咖啡教人健身,沒有人說,技能就是英文啊!英文只是茫茫大海裡面許多技能的其中一種而已啊!
我這席話,聽得我弟跟我弟妹安靜了許久。我弟很喜歡德國,經常去德國出差,跟德國很熟,連續幾年的暑假,都帶著弟妹跟兩個小孩在德國租露營車到處玩,碰到好多好多奇妙的事情。我問他說,你沒有想過讓孩子學德語?然後看看有沒有去德國工作的機會?
事情過了兩個月,上週日我回基隆爸媽家時,我姪女在房間裏小聲地告訴我,「姑姑,我轉出美術班了」。我看著她的臉,想到之前她眼裏常有淚光的樣子,覺得鬆了一口氣。
總之,我早上聽到朋友說重考班仍然存在,並且如火如荼的在進行著,那些垂頭喪氣、哭喪著臉的青少年的臉孔,在我眼前出現。這一年,他們即將被告知「什麼事都不重要,你給我考上 X 大」,我不知道他們的父母在想什麼。The stakes are so high。如此大的賭注,賭上孩子的一年青春,賭上這孩子的全部。若重考真的考上了好大學,就代表他接下來的人生絕對一帆風順?這種話你真的說得出口?這跟算命的說的話有什麼兩樣?不準的話可以退錢嗎?若孩子不幸重考仍沒考到「爸媽自己想念的大學」,那這孩子會感到多挫敗?父母親會如何責怪他?
最後我仍然要以悲劇警語結尾,辛苦考上北一女的孩子仍然是會自殺的(沒聽過的家長請 Google),人生的挑戰一關接一關,養出一個有適應力、有技巧、有熱情、有慈悲心的孩子,遠遠重要過於一個只知道讀書、沒有特別專長、對事物無興趣、無同理心,甚至反社會人格的孩子。沒有孩子的朋友,或許你也可以關心自己的姪子姪女,身邊、家裏是否有在大海裏載浮載沈的孩子,適時的關心,或許可以幫助幾個可憐的靈魂。
推薦閱讀
為升學苦惱的孩子們請記住:天賦不會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才會
15 歲那年他不升學而去做木工,3 年後月薪八萬——為何德國能養出超強技職教育?
台大畢業生九年後再寫學測考卷的感慨:若考試成績是評估一個人的價值,那我已變成廢物
(本文經原作者 Leeds Mayi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 。首圖來源:擷取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