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國際飯店大廈,位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屬於黃金地段的市中心 。圖片來源:Skyscanner 訂房網站。
晚宴的男主持人梳著一頭油亮的西裝頭,搭配吸睛的燕尾服,激動的喊出:「 580 萬美元的午餐之約!成交!」
穿著全身銀色亮片禮服的美國影星安海瑟薇,在賓客座位席中跳起來,一邊扭腰擺臀一邊興奮的大叫:「 耶!寶貝你要贏下我囉!」
這次晚宴的目標,是要給紐約無家可歸的人找出路,包括「擴建可負擔的住宅」、「注入就職培訓基金」,等與紐約大大小小基金會合作的相關項目。至於籌錢的方法有百百種,最吸引人的,包括和大咖明星來一場午餐之約、或是南半球的潛水套裝行程。
紐約帝國大廈裡的宴會廳裡,這晚許多富翁、和名人盛裝出席,香檳倒不完、閃光燈拍不停。這是每年紐約最大、最知名的慈善晚宴——「羅賓漢晚會」,儘管只進行約 3 個小時左右,場景也不比好萊塢紅毯遜色。除了美國甜心安海瑟薇,女神卡卡、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歌后瑪莉亞凱莉、舞后珍妮佛羅佩茲、饒舌天王亞瑟小子、情歌天王大賈斯汀…等國際巨星,不管是以座上賓或表演者的身份,也都曾參與過這項活動,可以說「羅賓漢晚會」是紐約上東區貴族的一種「潮流標籤」了。今年( 2020 )五月,光是打進直播的電話募款金額,就達到 1 億多美金,折合超過台幣 33 億元。
看似一場極具正能量的愛心活動,背後卻引人異議。
省下的那幾百萬稅金…就分小老百姓一點好了?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在一場演講上說:「我們前 25 名對沖基金經理人的收入,比全國的幼稚園老師的收入,加總起來還要多!注意我並不是說我討厭做對沖基金的人、或是覺得他們很邪惡什麼的,而是在指你付的比例(稅額)比許多美國人還低,大概 30 萬美元吧,所以你跟你家人擁有的財富是大概一輩子不會用完的,這你可以看到一種不公平的問題。現在要是我們不能要這些『中樂透的人』做一點點的投資捐獻(之於孩童教育等),那我們現在根本是在空談一切……。」
歐巴馬話都還沒講完,台下響起如雷掌聲,把他的話都給打斷了,而上述「慈善晚宴」的創辦方、董事會成員,多數就是從事對沖基金的人,抑或是華爾街的銀行家。
可惜歐巴馬這番言論,要馬沒執行好、要馬沒將影響力傳達到基層民眾耳裡,要不然後來大家怎麼會選擇川普,來負責「拼經濟」?
《經濟學人》訪問《贏家通吃 Winners Take All》的作者 Anand Giridharadas,他指出,這場紐約知名晚宴「羅賓漢晚會」上的百萬富翁們,雖然一個晚上就可以募得 30 億美金,但他們平常的事業大規模的傷害社會,然後一天晚上「歸還」從大眾身上偷取的 1 %所得,洋洋自得的離場並非真正的「利他者」,這些富豪真正對社會好的方法,或許是「少對社會造成傷害」。
過去 30 年,美國非營利組織的數量暴增 3 倍,總款項截至 2018 也差不多提升了 3 倍,但參與捐款的人數卻大幅下降,而據美國國稅局數據,這些激增的捐贈款項,能讓這群富人在接下來 10 年減少 7 千 4 百億稅金。從數字上來看,稅金的減少,的確比慈善界的收益來得多。
這些財團背後的慈善基金會,號招民眾支持的行為,不只是在拿大眾辛苦賺的錢,還是在濫用人們的「同情心」,來幫自己節稅。
美國媒體《VOX》解釋,一個年收入 3 萬美元的員工、和一位年收入 50 萬的老闆要是都各自都給教會捐贈 100 美元,結果會是員工得到 15 %的稅收削減,也就是少付 15 元;然而那位老闆卻是可以少付 39.6 %的稅,也就是員工的兩倍多,39.6 美元,因為在美國,付稅比重越重的人,捐贈可以得到越大倍率的回饋,而非像加拿大、紐西蘭、等北歐國家一樣採「捐多少扣多少」的公平機制。這種制度下,會出現「億萬富翁 Mitchell Rales 捐贈一棟蓋在自己家隔壁的美術館,而且只准私人預約者參觀」的富人拿私有財產鑽漏洞情形。
你可能會問,那難道辦個慈善晚宴、辦場募捐就真的這麼糟糕嗎?美國《慈善內幕》新聞網創辦人 David Callahan 表示並非要剝奪這些富人捐錢的盛會,而是要提醒人們,可以在為富豪善舉鼓掌的同時,也一邊質疑他過大的權力,畢竟限制有權有勢的人或財團,是「保障大眾權益」最根本的方式。

美國前 0.1 %首富坐擁的財力又攀到高點。數據來源:法國經濟學家 Gabriel Zucman。圖表來源:《VOX》。
給富豪課的稅,來到史無前例的新低!
到底富翁怎麼養成的?為什麼歐巴馬會說對這些金字塔頂端的人,付的稅金有「公平性」的疑慮呢?
或許富人的公司稅、財產稅( Corporate and property taxes,下圖身深藍色區塊)、遺產稅( Estate taxes,下圖淺藍色區塊)繳的確實比較多;但在美國,照理應該是資方與勞方對分的「薪資稅」(Payroll taxes,下圖黃色區塊),在現實中,幾乎全都被加諸在勞工身上(從本來只需付 7 %變成了 15 %上下),相反的,富豪資方本來就不需要付「薪資稅」,而「所得稅」( Income taxes,下圖紫色區塊)當然也給付的較少。
在美國,還有一項稅金叫做「消費稅」( Consumption taxes,下圖橘色區塊),或許大家覺得有錢人買的東西比較多、也比較貴,但實際上,這些稅金只佔他們「百萬收入」比例中的一小部分,再加上每個人都會有的日常所需花費,所以這筆「消費稅」在貧與富的兩端比例上,更顯得不合理。這還不說,大老闆們幾乎所有花費都能掛在公司帳上,「消費稅」就會相對較少。
美國 40 至 70 年代頂端 1 %收入佔全國的 10 %,到了 2007 年,加深為 23 %,與此同時,更頂端 0.1 %的收入從 3 %變成 12 %以上。

由左至右為最窮至最富的 11 個代表級距。雖然以「收入稅」(紫色)來看,美國確實是依序遞增的稅額、富人的「公司財產及遺產稅」也較多沒錯,但攸關勞工健保勞保的「薪資稅」(黃色)卻全部壓在受薪階級身上。圖表來源:《VOX》。
富人自首了:這制度其實真的很不公平!
美國富商 George Zimmer 曾於《衛報》撰寫一篇公開信,題目開宗明義指出〈我要以一個富人的角度來說:美國該認真給富人們課稅!〉,文中提到美國大公司如埃克森美孚石油、Facebook 等,支付他們自己 200 億美元的利潤的稅金比例是 21 %,比牙醫助理、郵局櫃檯人員、電話客服…等職業該支付的比例 22 %還低!川普上任後,削減公司稅的作為,只讓這個資本化運作的模式,變的更加極端。
美國作者 Barbara Ehrenreich 《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中,描述自己「臥底」裝成沒有房子、沒有唸大學的勞工階級,到佛羅里達、明尼蘇達、及緬因這三處,做沃爾瑪店員、飯店房務清潔員、餐廳外場人員的生活,想看到底「底層美國民眾」是否真的不能翻身?令人難過的是,作者除了發現要每天兼職兩份工才租得起「一個小窩」,在這些沒有完善勞、健保工作的空檔,作者還只能逃到自己二手車上吃洋芋片充飢,才能些微休息到,下班,通常是倒頭就睡,根本沒力氣講電話、甚至寫作。書本出版後,到了 2020 的今天,作者還是會收到情況更慘淡的讀者來信,還有讀者說寫的就是她的人生,差別只是處在底層的讀者,還是有兩個大學學位的青年,而且並非出自金融風暴的年代。美國底層的情況,就算在川普執政了要四年後,還是沒有好轉。
《經濟學人》依據經濟倡議提倡團體〈漢密爾頓計畫〉的報告指出,美國各州、各區的貧富落差很大,且從 80 年代起,一路調查至 2016,都沒有跡象顯示貧困區的成長率有比中產、富人區快的跡象。也就是說,一旦「生錯地區」,有很大的機率這輩子就成了不能翻身的底層美國人。

上至下分別為 1950、1980、2018 三個年度的美國稅收曲線,左到右為最貧窮窮至最富有衡量,可以看見最下圖右側,因為川普的「 2017 減稅措施」2018 年富豪的課稅來到歷史新低點。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劍橋經濟學教授張夏準,2018 年一本《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書中提到,貧富差距加大,會阻礙階級流動,增加經濟不確定性;拉近差距,不只為了公平,也是為了「拼經濟」,能增加更多人的消費力。而增進人民福祉,可以促進階級流動,更能鞏固資本主義正當性。最後,當階級停止對抗,才能帶動中長期投資。
美國從雷根到歐巴馬總統任期的整整 32 年( 1981 至 2013 ),10 個財政部長裡,有 6 個都出生華爾街,總任期相加超過 20 年,這些出生上層的高官,難道會推動法令給自己和家人增稅?而且,如果說全都依賴專家的言論來治國,那幹嘛要有民主?
所以說,看穿一切的美國國民,尤其是當初寄望川普能幫大家「拼經濟」的底層民眾,看見社會越來越 M 字化的不平等、體會到失業困頓索求無門下,不難發現這些白宮欽點的「財務專家」心中沒有人民,川普年底恐怕很難贏。
參考資料
《經濟學人》:Charity: how effective is giving?
《經濟學人》:The gap between poor and rich neighbourhoods is growing
《VOX》:Who pays the lowest taxes in the US?
《VOX》:How tax breaks help the rich
《拚經濟︰一本國民指南》:劍橋經濟學教授張夏準著,2018 年出版
《紐約時報》:The Rich Really Do Pay Lower Taxes Than You
(本文歡迎授權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Skyscanner 訂房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