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在推特發文宣稱「隨時歡迎大家到中國享受自由」,但昨日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最新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卻顯示,中國仍居全球倒數第 4,且中國仍是全球關押記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報告表示,這次的排名與部分國家藉著疫情,打壓媒體的自由度有直接關聯。
台灣與韓國是東亞地區的新聞自由的典範,但台灣相較於去年,仍退步了一名。因為新聞記者身處「聳動」且「民粹」的兩極化媒體環境中,部分所屬財團的媒體,仍優先考量「商業利益」,突顯台灣媒體業浮現「公共信任危機」。無國界記者組織說,北京當局正利用這個弱點,對台灣媒體經營者施壓。
走到 2020,數位轉型已經擊垮多國媒體。從銷量下跌、廣告收入銳減、生產和發行成本增加,都在在迫使新聞機構重組、裁員,美國媒體工作職位在過去 10 年,直接消失一半。全球媒體的編輯自由已備受影響。以下為無國界記者組織最新的分析報告。(責任編輯:盧亞蘭)
時間回到 2010 年,當時我們仍大可對亞洲和大洋洲的新聞自由寄予厚望,但過去十年多國實施各種不民主的極權作法,加上民粹主義崛起,激起對新聞記者的仇恨,促使媒體更加兩極化,新聞自由已大幅退步。如今亞太地區正面臨各種巨大挑戰。
我們從亞洲和大洋洲的 2020 指數報告學到的其中一個教訓就是:新聞自由在任何國家都可能面臨危險。澳洲(第 26 名)就證明了這點。該國過去一直被稱作地區模範生,但在聯邦警察突襲一名記者的住家和國家廣播公司的總部後,下跌了 5 個名次。這些突襲行動創下先例,嚴重威脅調查報導和消息來源的保密性。此事也引起澳洲民眾關注,發現原來該國憲法完全不保障人民告知資訊及得知資訊的權利。由於亞洲已是全球違反新聞自由程度最嚴重的地區,該地區表現退步格外令人擔憂。北韓(下跌 1 名至第 180 名)在 2019 年上升 1 名之後再度跌回榜尾。之前上升 1 名是因為 2018 年 6 月和 2019 年 2 月川普總統和「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舉辦高峰會期間,該國營造出對外國記者開放的假象。
在打壓新聞自由的競賽中,中國(第 177 名)一直緊追在北韓後面。北京不斷提升嚴密控管資訊的系統,並持續迫害異議記者和部落客。當局在 2020 年 2 月逮捕至少三名公民記者,藉此隱匿冠狀病毒危機,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記者監獄,目前約 100 名記者遭到拘禁,其中絕大多數是維吾爾人。

報告中的倒數 6 名國家,包括越南、中國、北韓等,均被列入「黑標」。圖片來源:擷取自《 2020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
地緣政治挑戰:非民主制度
越南(第 175 名)在 2020 年指數報告中上升了 1 名。該國在 2018 年壓迫異己的程度導致去年下跌 1 個名次,今年的名次只是順勢反彈,並不表示有任何實質改善。寮國(第 172 名 )名次再度下跌,當局鎮壓萌芽中的部落格空間是主要原因。上述四個一黨專制的共產國家在指數地圖上屬於「黑區」,如今新加坡(第 158 名)也加入他們的行列。星國政府一向擅長掌握對新聞和資訊的絕對控制權,在通過看似用來打擊「假新聞」的歐威爾式法律後,一年就下跌了 7 個名次。
汶萊(第152名)也透過新增刑法來加強政府控制資訊的力道:只要以書面或口頭形式發表任何被視為褻瀆伊斯蘭教的言論,都應處以死刑。亞太地區還有兩國領袖也成功強化鎮壓異議分子的力道:柬埔寨(下跌 1 名至第 144 名)總理洪森和泰國(下跌 4 名至第 140 名)總理巴育上將。巴基斯坦(第 145 名)的傳統媒體受到來自政府的壓力,幾乎都已經變成一言堂,如今當局進一步打壓網路上的異議評論,導致排名下跌 3 名。無獨有偶,尼泊爾(第 112 名)也嘗試實施嚴刑峻法,因此下跌 6 名。
政治和宗教上的零容忍
這些另類的威權制度形成新聞自由在地緣政治上的挑戰,伴隨而來的還有增溫的「民族民粹主義」,不但對「帶批判性質」的新聞報導零容忍,還將其視為「反政府」,甚至上綱為「反民族」。 這種情況把一心想做好份內工作的記者逼上前線,他們成為斯里蘭卡(下跌 1 名至第 127 名)警察街頭暴力的對象,也在香港(第 80 名)撐民主的示威活動中成為箭靶。香港是半自治區,這次下跌 7 個名次,是亞洲跌幅最大的地方之一。
記者還在孟加拉(下跌 1 名至第 151 名)、菲律賓(下跌2名至第136名)和印度(下跌 2 名至第 142 名)遭到親政府政治運動分子的攻擊。印度政府甚至徹底封鎖喀什米爾山谷 800 萬居民的網路使用權限,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電子宵禁。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右派也是一個例子,顯示一些宗教激進派完全無法容忍記者有不同的觀點。阿富汗(下跌 1 名至第 122 名)的塔利班和緬甸的佛教激進派(下跌 1 名至第 139 名)表現出相同的態度,他們總是急著將自己的世界觀強加給媒體。

11 個國家自 2013 年的指數曲線變化圖,當中可發現自巴西總統就任以來,該國指數屢屢下跌。圖片來源:擷取自《 2020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
網軍大隊
有些人特別厭惡獨立新聞這個概念,網路是資訊戰的主戰場,自然成為他們發表己見的場域。記者在遭受肢體暴力攻擊之前還有當下,通常還得同時面對網軍和點擊農場的網路威脅。亞洲的數位兵團靠著網路上的假消息和仇恨言論壯大,帶頭發動肆無忌憚的民族民粹主義。在這種極其複雜的環境中,媒體可以扮演絕對關鍵性的作用,以確保民主制度順暢運作,選舉期間尤其如此。印尼(上升 5 名至第 119 名)就是一例,如今佐科威總統來到第二個任期,可以在任內把重心放在改善新聞自由上。
馬來西亞(上升 22 名至第 101 名)和馬爾地夫(上升 19 名至第 79 名)名次大幅上升,證明透過選舉換政府確實可以產生影響,大幅改善記者的工作環境、打擊自我審查。 在不丹(上升 13 名至第 67 名)、東帝汶(上升 6 名至第 78 名)、薩摩亞(上升1名至第 21 名)這些新興民主國家,媒體成功扮演重要角色。斐濟(第 52 名)和蒙古(下跌 3 名至第 73 名)等國的政府較不包容批判性媒體,但新聞工作者仍在基本的法律保障下抵抗壓力。
集中和兩極化
在一些情勢較穩定的民主國家,許多政府動不動就以國家安全為由遏制新聞自由。根據南韓(下跌 1 名至第 42 名)法律,公開發表敏感資訊(尤其是北韓相關資訊)者將受重罰。 媒體所有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所產生的苦果,依舊嚴重威脅亞洲和大洋洲民主國家的新聞自由。日本(上升 1 名至第 66 名)便是如此,該國的新聞產製仍深受所屬集團高層影響,而這些持有媒體的財團一向以商業利益為優先考量。
商業趨勢有鼓勵媒體走向兩極化、追求重口味的傾向,對媒體的獨立性造成威脅,東加(下跌 5 名至第 50 名)、巴布亞紐幾內亞(下跌 8 名至第 46 名)和台灣(下跌 1 名至第 43 名)都有這種情形。就連地區模範生紐西蘭(第 9 名)也因媒體所有權依舊高度集中而下跌兩名,讓我們了解到不管在世界哪個地方,只要我們想行使新聞自由權,就必須持續奮鬥。

報告中第二階(黃標)「狀況尚可」國家,包括 42 名的南韓、 43 名的台灣、 45 名的美國等。圖片來源:擷取自《 2020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
(本文開放轉載。文章由《報橘》與無國界記者組織合作刊登,並由《報橘》編寫導讀與修訂文章標題;原文標題:〈 無國界記者 2020 新聞自由指數:亞太地區-嚴密控管和民族民粹主義 〉首圖來源:2020 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