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梵谷、畢卡索和蒙娜麗莎之外,台灣人還認識甚麼藝術家?〉。首圖來源:公共領域。)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到博物館觀展時,碰上讓你產生共鳴的藝術品,你吐出的字句是什麼?好漂亮,還是好厲害?這些用字可能都反應出「感受力貧脊的程度」,而該貧乏狀況,也與其他科目的教育方式有關。(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公共領域

文/子迂的蠹酸齋

有什麼東西比莎士比亞還悲劇?比巴爾札克還荒謬?比卓別林還更具喜感?比希區考克還恐怖?比萊恩雷諾的綠光戰警還令人於心不忍?我想這麼嚴苛、複雜又彼此矛盾的條件,大概只有台灣的藝術教育能符合。

從人們認識的藝術家數量,看台灣藝術教育素養

台灣藝術教育有多失敗?光是以認識的藝術家數量就是個悲劇,去台北市路上隨口問個路人,他能回答的藝術家就是三個,梵谷、畢卡索和蒙娜麗莎。

左為梵谷、中為達文西的作品蒙娜麗莎,右為畢卡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三人在大眾心中的形象也是有趣,梵谷就是個窮到底的畫家,有著藍色會旋轉的天空,死了以後才有錢;畢卡索的東西就是歪七扭八的抽象畫家,看到拼貼扭捏看不懂的東西一定就是畢卡索的作品;至於蒙娜麗莎,人人都說那微笑很美很讚很棒棒。講得出莫內、雷諾瓦、達利的已經很少,更別提恩斯特、德庫寧、馬格利特、安迪沃荷了。

或許文青們能講出幾個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或村上隆,但那依舊是少數中的少數。而事實上,梵谷一點也不窮,畢卡索也不是抽象畫,蒙娜麗莎更不是甚麼藝術家,達文西才是,而且封面這張圖也不是達文西的作品,而是來自杜象的惡搞作。

上一代如何把錯誤的藝術教育觀念傳給下一代

我覺得可怕的並不是這些錯誤的觀念知識,而是將這些觀念知識傳承下去的父母。齋主是個喜歡逛美術館和博物館的附庸風雅之人,除了在館內找些可以指著鼻子痛罵的展品之外,偶而總會看到些印象深刻又有趣的展覽。我經常在特展中遇到帶著小孩來一起參觀展覽的爸爸或是媽媽,總是抱著想要讓小孩更有藝術素養的念頭前來,但是到頭來這些心態只停留在博物館內,到了紀念品區就開始失心瘋的以為自己買了幾本書回家就會讀,最後家裡堆了一堆梵谷、畢卡索、羅浮宮的叢書,別說小孩了,連家長自己都懶得讀,還個屁素養。

這年頭你可以輕易的在網路上看到幾個年輕人批判台灣的國民基本教育,他們尤其特別喜歡多罵幾句美術課和音樂課被借去考英文與數學,然後把所有的錯都怪到政府和老師身上。

下次你聽到這樣的聲浪時,你可以反過來質疑他,既然你這麼喜歡美術音樂,請問你自己又在沒有升學壓力了之後,自修了多少?台展三少年是誰?卡拉瓦喬為什麼這麼愛用紅布?發明攝影對畫作的影響?十二音列理論與康丁斯基的關係知道嗎?超現實主義為什麼這麼愛畫鴿子?我敢說九成九的人都罵過藝術教育,卻自己也沒有鑽研過這些問題,但反正好像把責任推給政府就無事一身輕,還會被哪個文青美女稱讚幾句,何樂不為?仔細想想,這些罵藝術教育卻也不自修的年輕人其實也從來就瞧不起這些文化知識,還會在網路上嘲諷個幾句文組文組的。

好一點的父母雖然不懂藝術能幹嘛,但至少知道兒女去學點美術,還可以在升學的時候加點分,讓履歷好看些。這些父母其實也不想要兒女從事藝術產業,多半只是想要在升學時有點優勢,或是可以把兒女當作向朋友顯擺的玩具。

迎合這些父母的需求,向來就是課外教育的目標,為了完美達成父母們的期待,這些課外補習班搞出了一套又一套神奇的教學套裝課程。像是因為父母們都希望能向朋友炫耀小孩很會畫畫,所以各家補習班就弄出各種繪畫的速成技法,讓老師可以有個東西向父母交代,同時父母也有個向自己交代的理由。

這些速成技法越學越多,最後就是參加比賽,又因為比賽總有個第一名,而每個父母都想要第一名,所以比賽越辦越多,當然得第一名的份額也就越來越多,眾家長都有了張想要的前三名獎狀,大家想加的分數都有、想要的面子也都攢了。但是要不要讓兒女去讀藝術相關的系所?當然不要,開甚麼玩笑,連梵谷都死了才有錢,我可不要兒女成為賠錢貨,打死不幹。

不去讀藝術系所也就罷了,若這些課程真的能為學生帶來些甚麼藝術素養也就罷了,但其實對於素養來說很有限度,學到的多半是不講究知識的速成法。

我想人人都上過數學補習班,老師其實並不在乎你到底懂不懂其中的道理和知識,他最希望你會的只有算題目和代公式,以及如何看懂應用題中哪個數字要代在公式裡面的哪個位置,只要答案出來是對的,他其實也不是很在乎你到底有沒有真正理解。同理,坊間的美術補習班當然也不在乎畢卡索立體派風格的背後知識和歷史,只要弄出一套能畫出立體派風格的公式,再讓來上課的學生代入,最後這畢卡索立體派風格的作品不但滿足了家長,也滿足了學生,更滿足的補習班老師,唯一沒有滿足的就是藝術教育。

台灣藝術教育尚未成功,在於其他科目的教育方式已讓學生僵化

話說回來藝術教育又到底為何重要?人人都會說台灣街景醜、服裝醜甚至連大眾用品都醜,然後把這些成果歸咎在藝術教育沒有落實。齋主我認為光是粗暴的決定責任所在,並沒有辦法真正認知其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藝術教育的缺失導致了這種結果?藝術教育真正的意涵,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和創造力,而不僅僅只是讓某些視覺風格得以重現。

舉康丁斯基為例,如果僅僅只是希望能夠繪製出另一幅有康丁斯基風格的作品,並不是太難的事,但康丁斯基作品中的價值不在其表面,而在於其與音樂的關係。凡是想要理解其作品的人,必定需要從他與荀白克的創作分享開始談起,他們兩人都分別想要突破繪畫和音樂的傳統框架,都認為作品可以是完全沒有主架構的,是可以回歸到精神型態的。

因此康丁斯基將音律與色彩相關聯,用單純精神上的意義去取代過去的具象創作,而荀白克靠著十二音列的方式,破壞了傳統大調小調的編曲方式,而採用更元素化的新型編曲,這編曲直接影響到了百年來流行音樂的發展。這些創新是來自於他們「對於過去傳統的觀察」、「對於現今事物的感受」以及「對於未來全新路線的創造」。

這三點任一點都無比困難,更何況是三點同時達成?教育或許總不那麼完善,但或許我們有朝正確的方向做吧?沒有,完全沒有,我們的作法是連傳統的意義都沒教,上課也從不討論彼此在感受上的差異,標準化教育的流程更遑論有甚麼容許學生創新的可能性。如果你曾深思這情況,就會知道這並不只是藝術教育的問題,而幾乎是所有科目都同時存在的問題。

教育總是要我們做得太多,而總是想得少、觀察得也少,若考卷要我們闡述個人想法的申論題時,學生們由於會寫的只有 ABCDE 五個英文字母,所以只好空著這表達自我的機會,就這樣長大,成了一個不會觀察也不會表達自我的人,各領域的創新自然就少,更遑論最需要想法的藝術教育了。

我們總是太過習慣標準答案與代公式 SOP,好像一道題目沒有答案和最佳解就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存在,這是個標準的二元思考模式,一翻兩瞪眼、非黑即白。我能理解許多科目為了管理和統一標準,制定這樣的作法是不得已下的無奈。若要學生寫出法國大革命的背景、原因及反思,確實有些失去義務教育只是教導常識的初衷,光是能寫下 1789 年已是萬幸,要求那麼多最後又能得到甚麼?

但我認為藝術教育與英文、數學、歷史和物理等科目應有本質上的不同。英數理化等名詞我們都有能力定義出一個相對明確的敘述和界線,但是對於藝術一詞,眾多哲人賢者都無能力劃出明確的定義界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人人對於藝術都應該是無知的,更應該要鼓勵觀察、感受和彼此溝通,而不是接受一種標準答案與公式,這種藝術教育又有甚麼意義?

當人民缺乏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又或者根本不具備感受能力時,自然不會對於身邊的建築、用品、服裝儀態有甚麼在乎,更別提要在乎那些需要感受和表達能力的創作作品了。當你去看 YOUTUBE 上五月天新歌下面的留言,最多的永遠是說好棒、 好聽、最愛五月天、超讚,至於說出哪裡好哪裡棒的人就少,能對歌詞敘述自我感受的人已經很少,更別提對於作曲編曲的想法意見了。五月天歌迷如此,周杰倫歌迷如此,李安影迷如此,博覽會中搶周邊轉賣的村上隆和草間彌生粉絲也如此,甚至連在拍場拍下藍蔭鼎、邱亞才和常玉的人也是如此。在這樣感受力缺乏,又不鼓勵溝通的社會中,藝術教育要落實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想從生活中落實藝術教育,我們可以怎麼做?

或許我們該從自己開始,與朋友分享討論自己所愛。感受自己喜歡的戲劇、音樂和藝術作品,聊聊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因為什麼而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覺得這個作品好?或許覺得作品很糟,但卻讓人印象深刻?如果作品很爛又是為什麼爛?除了爛以外有沒有別的價值?有沒有看過其他相同性質或題材的作品?從這些溝通開始,讓彼此先從觀察和感受開始,我們才有機會讓藝術教育逐漸轉型,畢竟我們總有一天都會成為家長,都會有著孩子的升學壓力,也都有一天會以家長的身分面對老師,那是不是轉個念頭才是藝術教育轉型的開始呢?

最後補個不爽,台灣的藝術教育不只在學校失敗,連在博物館美術館都失敗,這些機構為了確保自己的神聖性,甚至不鼓勵參觀者在其中討論和閒聊,這樣彼此不溝通、不交流觀察和感受經驗的機構,還有甚麼資格說文化教育?

推薦閱讀

你唾棄的台灣醜市容也有優點!「住商混合」竟幫助台灣社會「減少階級對立、穩定治安」

【你家廁所暴露你的社經地位】秀跑車、名牌包已不夠看!廁所有無浴缸、高級洗手乳才真正證明你的「含金量」

【日本現狀:出身決定 80% 人生】台灣有東亞國少見的「3 優勢」,能翻轉社會階級

(本文經原作者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梵谷、畢卡索和蒙娜麗莎之外,台灣人還認識甚麼藝術家?〉。首圖來源:公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