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683.jpeg)
圖片來源:Ilja Nedilko,CC Licensed。
全球處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代,低碳的綠色能源發展將扮演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世界各國屏棄核能發電、推動替代能源,已成趨勢。
透過研究窺探核能風險的學界感受最深。曾任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主委的物理學家賈茨科(Gregory Jaczko)日前在《華盛頓郵報》投書,直指「現在真正的選擇是拯救地球抑或拯救垂死的核工業?我選擇拯救地球。」顯然,廢核就是當務之急。
只是,即便知道核能發電破壞環境,更會有永無止境的浩劫,許多經濟強國的能源主力依然仰賴核能,台灣也不例外。
有鑑於此,蔡英文政府主打「2025非核家園計畫」,透過尋找替代能源、提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電業自由化,達到台灣在2025年不必依賴核能發電的目標。如果台灣在2025年告別核電,核一廠、核二廠和核三廠都能按時除役,核四廠也不必商轉。
為了國家發展與環境永續,我們必須徹底落實能源轉型。
各國紛紛廢核,台灣跟上腳步,還要用「自然力」發展乾淨的電
在世界各國紛紛響應廢核之際,國民黨卻始終不願面對現實。202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強攻政見,今年11月間推出第一波能源政策,響應維持核電廠,還要重啟核四,而再生能源應延後到2025年以後再說。
核一廠、核二廠和核四廠原址都在新北市,和韓國瑜同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卻唱反調,他認為重啟核四必須安全無虞又有能力處理核廢料的前提下,才有資格使用核電,否則就是「假議題」。
核電廠使用與否,都無法抹滅發展核電是高度風險的事實。已經察覺核電潛在危機的國家,陸續提出各種廢核口號和政策。
特別是歐洲國家,接連決定廢核或停止核電發展,例如瑞士承諾最晚在2034年前,關閉5座核子反應爐,義大利則在2011年6月13日公投通過,反對再興建任何核電廠。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政府目標指向2022年完成廢核,而且未來要投資超過5千億歐元發展再生能源。
蔡政府與這些歐洲國家發展再生能源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台灣,政府除了降低現有火力電廠污染排放,並且積極開拓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透過「自然力」,為台灣帶來乾淨的電力。
比核電乾淨多了!台灣離岸風電、太陽光電做出成績
蔡政府尤其力推風力發電,因為台灣風能資源優異,離岸風電更是具有高度開發價值。在全球維護營運25座離岸風場的丹麥廠商「沃旭能源全球離岸風電事業」,執行長馬汀諾伯(Martin Neubert)就對台灣擁有強大風力以及合宜的海床環境讚不絕口,所以沃旭三年多前第一次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就決定建立亞太區總部。
更重要的是,馬丁諾伯和團隊感受到台灣政府要在2025年達成20%再生能源目標的決心,全力支持台灣的能源轉型。
今年11月間,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1)在苗栗縣啟用,將在今年年底前商轉,總裝置容量達128MW,每年可供應12.8萬戶的用電量,超過苗栗縣總戶數的一半,成為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為蔡政府的能源轉型進度跨出一大步。

圖片來源:Shaun Dakin,CC Licensed。
除了離岸風電,台灣的太陽光電成果也做出成果。台電的「彰濱光電區」是全台灣最大的地面型光電場,去年10月發出第1度電後,至今已發電超過1.17億度,未來每年預估可發電大約1.4億度,供給4萬家戶一年用電量,堪稱台灣光電發展的重要成果。
發展風電或光電的成績,證明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逐步實現,有能力供給台灣人民充足的用電量。更要強調的是,風電和光電,都比核電乾淨。

圖片來源:pxhere,CC Licensed。
力修《電業法》:為求穩定供電、發展智慧電網、推動效率用電
再生能源和用電議題·,在全球性的氣候變遷以及日本311福島核爆事件後,討論得更加頻繁,以風力、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發電,成為各國進行電力建設的重要課題。
再生能源有一項「先天不足」的劣勢,就是發電很不穩定,許多先進國家紛紛進行現行電網的升級計畫,避免再生能源陷入「後天失調」的窘境。
美國電力研究院(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EPRI)在2001年提出智慧電網概念,美國能源部(DOE)接續在2003年發表「Grid 2030」報告,要應用資通訊技術提升電力系統運行及控制效率,建構有效率而且可靠的電網,同時提出國家電力輸送路徑圖,美國看重電網改造的程度可見一斑。

圖片來源:needpix,CC Licensed。
日本則選定社區試行智慧發電,強調新能源相關技術、電池三兄弟(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與儲能電池)以及微電網技術。其他如中國大陸、韓國以及歐盟,都陸續開展智慧電網,維持再生能源的發電穩定性。
台灣也不落人後,考量智慧電網範圍廣泛,規劃20年推動期程,預計2030年可以廣泛應用,包括智慧發電與調度、智慧輸電和智慧配電等措施。
蔡政府希望推動再生能源的同時,確保穩定供電,減少全國停電的時間,降低發電線路的耗損,讓人民可以更穩定地使用電力,更希望產業化智慧電網,為台灣創造投資產值。
台灣的電力供給和產業發展相輔相成,蔡政府也追求電業自由化,因此力修《電業法》,讓民間業者參與發電、售電,台電只壟斷輸電權。
藉由電業自由化,引進市場機制競爭,可以提升能源效率和彈性,而且開放民間成立售電公司,只要找到合作的發電廠,就可以申請經營售電業。
理想情況下,民眾未來可以自由選擇要買哪一家廠商提供的電,透過市場經濟刺激技術創新,能源的使用必定更有效率。

圖片來源:wikimedia,CC Licensed。
台灣不要核災,蔡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不是妄言
能源政策不該短視近利。在全球歷經三次重大核災事件,還有台灣面臨核廢料處理議題之下,台灣應該重新檢視核電的定位,蔡政府為了台灣的下一代,維護純粹的自然環境,才會在發展替代能源還有穩定供電下足功夫。
蔡政府用成績證明,2025年非核家園,不只是妄言。
(本文歡迎合作轉載。首圖來源:Ilja Nedilko,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