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圖來源:高鈺婷競選辦公室提供。
生醫是台灣人才薈萃的產業,醫學院一直是大學科系的第一志願,這些人才不負國人所望,將台灣的醫療技術持續維持在世界頂尖位置,在此同時,我國的生醫產業產值也相當龐大。根據國發會的報告,去年台灣生醫產業營業額總值超過新台幣 5 千億元,民間投資則達到 552 億元。
產值雖大,不過高鈺婷指出,由於國內企業規模不如歐美大廠,再加上政府法規的觀念未變,對創新生技的審查過於嚴苛,因此產業發展的困境一直難解。
台灣醫療技術雖然是全球前段班,但生醫產業的發展一直沒辦法跟醫療技術同步,主要原因與市場規模、產業型態及政府法令規範都有關係。生醫屬於知識密集產業,需要長期培養人才,而且新藥研發的規範嚴格,需要多期的臨床實驗才能獲得國際機構認證,這兩大限制都拉長了投資效益的浮現時程,因此藥品的利潤雖然驚人,但因為產業特色跟台灣習慣的投資型態並不相同,投資意願難以提升。
擺脫代工模式,生醫效益要看長期
「台灣過去 30 年的經濟是靠科技產業撐起來,後來也習慣用這個產業的角度看事情。」高鈺婷表示,台灣現在最強的是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這類型產品的生命週期短,這幾年的利潤雖然不像之前那麼高,還是可以快速回收,不過並不是所有產業的利益都像消費性產品可以立竿見影,生醫就是如此。

圖片來源:CC0公共領域。
新藥的開發流程相當長,從藥物探索、臨床前試驗、臨床實驗到最後政府的藥物查驗登記,往往一走就要十幾年,而且期中所投入的資金往往高達新台幣數億甚至上百億元,因此台灣投資人對新技術的投入意願一直有限,「現在台灣生醫產業最常做的模式跟科技產業差不多,都是幫國外代工。」高鈺婷指出。
這個情況也讓台灣投入新藥研發的學界,一直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現在學界的做法大多先從科技部或經濟部申請專案補助,完成臨床前試驗或第一期的臨床實驗,拿到一定成績後,再向各國投資人募資,繼續接下來的二、三、四期臨床實驗,如果臨床實驗的成果不錯,國大藥品大廠就會來投資甚至買斷技術,「所以忙到最後還是為人作嫁。」高鈺婷表示。
不過她認為會有此情況也不能全怪台灣投資人,台灣過去曾有一段生技投資熱潮,後來出現過幾次生技騙局,導致市場資金卻步,政府的態度與法規也開始緊縮,最後就形成市場寒冬,對此高鈺婷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從政府開始解。
「政府主管機關對生技醫療的心態跟其他領域領域一樣,都是防弊重於興利,結果最後出現業界送審流程倒置的怪象。」國外為了鼓勵新創,多會設置綠色通道,縮短新技術的審核時間,反觀國內主管機關審核的時間都相當長,業者為了加速上市,只能先到國外申請認證,再以國外認證作為台灣的送審資料,「這根本是本末倒置。」高鈺婷指出。
設立綠色通道,台灣需要專業問政者

圖片來源:高鈺婷競選辦公室提供。
因此她認為台灣要讓生醫產業有所發展,必須盡速設立綠色通道,縮短新技術的審核時間,除此之外,主管機關的心態法令制定也必須調整。過去生醫界的幾次騙局,讓政府對新技術的心態趨於保守,「不過違法的業者在這之前已經獲利了結,受更嚴格新法規限制的反而是合法者,這等於是懲罰守法的廠商。」
高鈺婷接著指出「當然法律的漏洞必須要補起來,不過政府不能只想到防弊。」政府應該要創造出對產業友善的環境,鼓勵產業新創,綠色通道的設立是其一,另外則是研發補助必須要精準,政府要結合產業建立起鑑價機關,評估新創團隊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價值,給予不同的資金,「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雨露均霑,所有人都給一樣的補助。」
過去幾年來,許多優秀的人才在生醫產業創造出讓台灣引以為傲的尖端醫療技術,高鈺婷期許政府在產業面能扮演更積極的協助角色。雖然過去投身的是太空產業,但在工研院做了十年工程師的高鈺婷,對政策如何影響產業有最切身的感受,「尤其是新創技術,政策的好壞往往會決定研發成果的生死。」高鈺婷對於台灣推動生醫產業,腦中已經有了清晰的想法,接下來,她將爭取選民的支持進軍國會並化理想為行動。
(歡迎授權合作夥伴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