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底德國總理梅克爾宣布啟動工業 4.0 後,各國也隨之跟進,現在中、美、日、韓等各大工業國都制定了相關政策以推動產業,至於作為全球製造重鎮的台灣,2015 年馬政府時代推出生產力 4.0,2016 年民進黨執政後,將政策再次聚焦於機械業,將智慧機械納入 5+2 產業創新計劃,促進國家整體產業升級轉型。
長期位於科技產業第一線的時代力量新竹市立委候選人高鈺婷,以其專業經驗指出,政府的智慧機械政策相當精確,可以有效協助台灣製造業轉型,因應未來變局的挑戰,不過在政策的細膩度、政府單位對製造業的專業認知,還有提升空間。
高鈺婷在工研院任職十年,長年與產業打交道,她指出台灣製造業對勞力的倚賴相當深,1980 年代台灣出現第一波自動化浪潮,那次雖然淘汰掉一些家庭小工廠,中大型製造業仍可靠低廉人力成本支撐下去,後來台灣勞工意識抬頭,適巧兩岸開放,提供了更大批的低價勞力,讓無意轉型的台商前往中國,以既有的型態繼續經營。不過這幾年中國不斷拉高勞工福利,過去的土地、能源及低工資優勢不再,再加上各國都在推動智慧製造,高鈺婷直言:「勞力密集的製造業這次可能躲不過去了,不轉型就會被淘汰。」
台商回流,政府應協助乘勢轉型

半導體產業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圖庫。
今年中美貿易戰啟動,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達 25% 的關稅,導致台商過去仰賴的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模式失靈,台商掀起一波回流潮,不過高鈺婷指出,過去台商前往中國是以勞力密集為主要生產模式,這次回流若仍不改其宗,繼續以人力製造為主,對台灣產業的轉型則無助益。
因此在這波回流潮中,政府除了提供低利資金補助外,還應該提供優質數位轉型環境與政策支援,再以穩定的基礎建設、民主政體與完整數位產業供應鏈為後盾,形成新興的數位製造產業聚落,「在吸引廠商回台時,讓他們可以藉這波浪潮乘勢轉型,這樣一來回流的台商對台灣經濟發展才有正面意義。」高鈺婷認為。
除了協助回流台商轉型外,原本就立足台灣而且是扮演我國經濟基礎的中小企業,高鈺婷表示政府也應該從不同面向協助轉型。今年初政府的智慧機械政策開始讓國內企業申請智慧機上盒,用來做工廠設備的機台聯網,不過高鈺婷認為要做智慧工廠,光只有系統、設備仍無法成事,「智慧工廠的關鍵是經營策略,只有設備沒有策略,還是走不到智慧化。」高鈺婷表示,智慧製造是透過數據的累積與分析,制定出正確的方向,必須打破「只要花錢建立智慧系統,一切就會水到渠成」的迷思。
產官兩方都要建立新思維
轉型思維不足的不僅是中小企業主,高鈺婷認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新製造時代的理解也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是企業最強力的後盾,如果對數位製造的技術認知不足,如何幫助企業發展?」她指出全球製造變化快速,過去一度被產業認為未來難以翻轉的全球化思維,現在又轉變為全球供貨、在地生產的逆全球化機制,廠商一旦跟不上這種生產模式,很容易就被邊緣化,但在企業面對這種劇烈轉變的時刻,中央與地方公務體系應該要具備同等思維,才能精準協助廠商。
另外對於現在的政策制定,政府為了避免圖利廠商,往往防弊會遠重於興利,高鈺婷認為這個比重值得重新思考,她指出政策防弊理所當然,但是在智慧製造這種新興趨勢啟動時,需要透過大型企業作為指標帶動產業,因此她認為政策的影響層面要從大方向看,「政府可以往興利方向適度放鬆,不要害怕圖利廠商導致台灣產業轉型失去動能,至於防弊就可以交給專業科技立委來做。」
她觀察目前市場狀態指出,從現在各國政府與歐美大廠廠商積極布局來看,數位轉型不只成為製造業的既定趨勢,而且步伐會越快越快,這對仍處於工業 3.0 甚至是 2.0 的台灣製造業者帶來龐大壓力。
「智慧化仍是新議題、新概念,不僅多數企業陌生,政府機關內的多數公務員對此也不慎熟悉。」她指出在此狀況下,台灣產業啟動數位轉型的風險相當大,一但起頭錯誤,不計算浪費的資源,最好的時機一但錯失,後面能否再追回來就很難說了。而這也是此刻國會需要夠專業科技立委的原因。高鈺婷在科技領域磨劍十年,不但了解科技產業的最新概念與技術狀況,也能理解身處第一線與全球強大競爭者拚搏的台灣廠商痛點,而也唯有具備科技技術與實際產業運作的兩大專業,才能此一關鍵時間點協助政府與製造業者跨出正確的第一步,為即將到來的智慧製造競局做好準備。
(歡迎授權合作夥伴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