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公司(Apple)前首席執行長Steve Jobs重視設計,曾說「設計講究的是使用經驗」,必須兼具美化與功能性。圖片來源:Unsplash ,CC licensed。
Apple(蘋果公司)前首席執行長Steve Jobs曾說過:「Design is how it works(設計講究的是使用經驗)」。多數人誤以為外觀做得好就是設計,設計師只負責將產品美化就好;但設計不該只是表象的美學與觸感,而是發揮功能讓人有感、覺得好用!
Steve Jobs這席話,深深影響立法委員吳思瑤,她堅信「設計就是創新!」充分發揮設計力可以讓平凡的事物,變得不平凡。但事實上,當台灣設計人在世界各大設計獎項中獲獎無數,每年還有一萬多設計相關學系的學生畢業,卻面臨畢業即失業,因為台灣的設計力尚未完全產業化,無法全面與社會接軌。
而我們的政府都沒作為嗎?
台灣設計產業毫無「錢」景,讓人才只能往外流?
終於,有人聽見設計人的聲音!吳思瑤發號施令,督促公部門整合台灣設計資源、引導設計產業發展,她在750天內成功推動「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於2020年設置成立,訴求「設計力就是國力」,期許MIT(Made in Taiwan)升格為DIT(Design in Taiwan)。
吳思瑤調查發現,台灣的工作環境對設計產業並不友善,不只工作量龐大,許多公司只給一個月兩萬多元的薪資,甚至有人工作10年都沒被調薪過,毫無「錢」景可言,連帶影響的是越來越多設計人飛往外國發展,導致台灣優質人才外流。
「他很有才華,但之前居然只能在旅宿打工,每個月拿不到兩萬元薪水,我真的很不捨!」吳思瑤舉自己辦公室的一位助理為例,現在負責她的新媒體操作,也是設計學系畢業,但加入團隊前竟找不到合適工作,顯然「設計弱勢」的案例曾出不窮。
吳思瑤一直思考這個問題,「難道台灣政府一點都不看重設計、不鼓勵創新嗎?」

台灣的設計人找不到工作,只能被迫離開家鄉,到國外發展。圖片來源:Pexels,攝影師 VisionPic .net ,CC licensed。
台灣不能只當「MIT」!吳思瑤用750天催生出「台灣設計研究院」
其實,公部門推動設計產業很久了,成果卻相當有限。吳思瑤深入研究相關政策,發現關鍵的制度失靈,因為主掌設計產業發展的組織,竟然是經濟部轄下的第四級單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經費寥寥可數,幾乎都得自己對外承攬業務找財源,自顧不暇如何發揮正向的政策影響力?
相較之下,創意大國英國在1944年就成立「設計議會Design Council」,丹麥也創設世界第一個國家設計長,砸下重金發揮設計力,又像是鄰近台灣的南韓,在2010年成立「設計振興院」,專責工藝與設計的研究發展,系統性地培植設計文化與產業,造就各種「韓流」。
吳思瑤還發現台灣推動設計的一大隱憂,就是設計產業還停留在「製造」思維,「台灣公司一向偏重cost down,不熱衷投資產品的設計,忽略了設計能夠帶動額外的附加價值,所以很多產品都是大眾臉,不只欠缺美感,使用者需求也往往被忽視。」
台灣設計產業不是沒有發展機會,而是又被政治拖累,因為台創中心曾在2011年研擬升格為獨立部門,增加經費並且提升功能,但歷經部長換人、政府改組等重重因素,台創中心一再被流放邊緣,升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這些政策偏差讓吳思瑤起心動念,必須擴大政府的力量,扶植設計產業,翻轉經濟結構。
「這件事情我撿起來做,還衝得更猛,我2016年當立委以後,花了750天搞定。」回首這750天,吳思瑤諮詢上百位建築、設計、藝文界的友人,蒐集設計人對產業的期待,並且召開無數大型論壇,獲得國內外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寶貴經驗,再反映給政府部門,經濟部、文化部官員以及民間人士更把她的國會辦公室當成「灶腳」,開了「N次」會議。
終於,在吳思瑤的努力與監督之下,行政院今年核定台創中心升格為台灣設計研究院,是遲來的喜訊。
未來的台灣設計研究院,預計扮演整合資源的要角,融入台灣本來就很強的製造能量,透過創新增加產值,「設計力」將成為台灣重要的國家戰略。

南韓透過「設計振興院」,看重設計力的發展,委請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打造的「東大門設計廣場」,成為首爾的著名地標。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讓設計變成跟喝飲料一樣平常!吳思瑤要各部會通通動起來
既然「台灣設計研究院」成為國家發展重點政策,各部會應該通通動起來,導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吳思瑤說,所有部會的主責業務都可以有設計元素,尤其結合地方創生,像是客委會的「浪漫台三線」政策與藝術家合作,藝術策展匯集更大的觀光能量,更發揮創意與國營事業台灣啤酒合作,推出限量版石虎包裝啤酒,「一般的產品加入設計元素立刻加值,大受市場歡迎。」
老字號台鐵也因為車廂改造過於老派的「中華民國美學」,遭社會批評後重行檢討,集合台灣一流設計師投入,剛推出不久的集集線火車車廂就大獲好評,台灣美學整個升級。
吳思瑤認為,只要公部門把政策融入Design Thinking,設計的意識就會充滿生活,打造更多的美感與好感。
「設計和生活已經息息相關了!」吳思瑤舉例,「看展」已經成為台灣人的休閒活動,而且台灣近幾年的設計相關展覽多不勝數,台北的世界設計之都以及屏東、台南等地舉辦的設計展,都造就可觀的參與人次,松山文創園區、華山藝文特區也變成年輕人最夯的熱門景點。
因此,台灣設計研究院未來將整合公私部門能量,挹注更多資源於設計產業發展,同時強化設計教育、扶植產業轉型創新,透過設計力讓經濟加值,也帶動社會創新,設計就能進入大眾的生活,「要讓設計變成跟喝飲料一樣平常。」

吳思瑤拿著印有石虎設計作品的台灣啤酒,強調設計會使產品加值。攝影:洪永彬。
「台灣設計研究院」讓台灣升級為 DIT!讓設計成為新國力
吳思瑤強調:「設計太重要了,況且台灣已經是WEF評比的世界四大創新國,亞洲第一,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強項白白浪費。」所以,設計思維要普遍落實在公部門、產業和民眾的生活當中,MIT才能進化為DIT。
培植台灣的設計能量,吳思瑤不遺餘力,也許推動設計產業難以兌換為實質的選票,但她堅信台灣的設計力透過台灣設計研究院的成立,將能大大提升國際競爭力,而這樣奠基於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才是台灣在世界立足最強大的優勢。

培植台灣的設計能量,讓 MIT進化為 DIT。圖片來源:台灣設計展 Taiwan Design Expo臉書粉專。
(本文歡迎合作轉載。首圖來源:台灣設計展 Taiwan Design Expo 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