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投榮光公園內凋零的楓樹是在地人的共同回憶,吳思瑤與建築師劉冠宏決定重新栽種小楓樹,巧妙將書架依偎樹枝,讓這座讀樂樂公園圖書館富含故事性。圖片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
「誰會在公園看書?有錢幹嘛做這個?」
第一座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落成前的1個小時,吳思瑤先被一名路過的大姊破口大罵,讓她在心情忐忑的狀況下,主持第一座公園圖書館開幕。但就在一個小時後,看見許多社區居民熱心帶著書籍參與捐書活動,還有許多孩子到場迫不及待找書閱讀,「這是最美麗的畫面,也給了我往前走的信心」。
從那天開始,吳思瑤更加堅定要把設計帶進社區,把閱讀帶進生活。
改變國人的閱讀習慣!吳思瑤建10座「讀樂樂公園圖書館」
接近藝術與文化,可以選擇到美術館、音樂廳,但得花錢買票,有一定門檻。對此,吳思瑤說「從閱讀進入文化最簡單」,因為不管閱讀文學、雜誌、漫畫等書籍,都可以隨時隨地發生,更能成為日常習慣。
然而,當人們的閱讀習慣改變,實體書店逐漸沒落,吳思瑤希望振興台灣出版業,又能建設鄰里,於是策劃「讀樂樂公園圖書館」。半年多來她親自募集2千多本書籍,與建築師、設計師規劃10座公園圖書館,11月底將全數落成,各具特色。

吳思瑤推動「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親自募集2千多本書,提供鄰里閱讀。圖片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
例如「黃金屋」,坐落天母新光三越後方的天福綠地,是由興建豪宅的建築師黃惠美、郭旭原設計、建造,將公園最核心的量體「涼亭」,透過黃色支架,堆疊出象徵累積知識的空間,讓「書中自有黃金屋」具象化。
另一座,在北投榮光公園裡的「小楓樹開學了」,則因該公園內有一棵為里民所愛的樹木,因為生病死去移除,給了建築師劉冠宏靈感,決定延續樹木的生命與精神,在公園內種下象徵新生的小楓樹,枝葉依偎書架盎然而生,書本和綠芽錯綜交替,為榮光公園找回從前的綠色榮光,吳思瑤看見成品時說:「我希望閱讀的種子跟著小楓樹一起萌芽、紮根。」

建築師黃惠美(左)、郭旭原(中)當初聽到吳思瑤提議推動讀樂樂公園圖書館,二話不說投入設計,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完成精美的主題建築「黃金屋」。圖片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
而且,讓她更感動的是,原以為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落成後,放置的書籍可能會遭人毀壞或偷竊,但經過兩個月來的觀察,吳思瑤發現書籍不僅完好如初,還有當地居民會自行捐贈添置書籍,「這就是台灣公民道德的展現。」讓整個計畫規劃時期的那些艱辛與不安,都像過眼雲煙。
「公園可以有不同想像」── 吳思瑤用行動說服里長與居民
吳思瑤說,這十座位於士林北投的公園圖書館的經費,都是她自己募款而來,願意捐錢的團體企業也不是一開始就非常踴躍,都抱持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所以募款也沒有非常順利。所以她只能提供每座6萬元的預算給設計的建築師們,這樣的預算連基本工程材料費都不夠,所以建築師們幾乎都是公益投入。
而吳思瑤也特別邀請台灣非常知名的建築評論家王俊雄教授擔任策展人,做專業的把關,半年多來召開數十次的設計會議,要求每一位創作者把設計作品互相比稿、滾動式修正設計圖,設計案遭其他人打槍更是經常上演,大家求好心切都「來真的」;更甚者,不夠的經費,設計師或建築師還得自行掏腰包吸收。
待設計定案後,地方溝通更是一大難事,「我很重視公民參與,不是專家單方面決定方案就好,我一直叮嚀每位專家要與社區『共創共生』。」吳思瑤悉心帶著專家們拜訪里長,來回討論多次,里長們也在這個產出過程中,看見這個計畫的嚴謹,絕對不是像一般爭取市府建設一樣,只要交給廠商就好,一座在里民一起見證參與的公園圖書館,與社區的關係就能更為密切深厚。
雖然還是會有里民們不一定馬上能接受在公園裡閱讀的做法,但吳思瑤觀察到公園裡使用體健設施的長輩,玩遊具的小朋友,還有溜狗或只是滑手機的人們,慢慢的會因為「公園裡有書」而產生不同的空間使用可能。尤其是最有好奇心小孩子們,是最主動去書櫃翻書找書、坐下來靜靜閱讀的族群。

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落成後,大朋友帶著小朋友到場讀書。圖片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
吳思瑤秉持「讓社會正能量繼續下去」的精神,帶動地方創生
這樣的公園圖書館計畫並非吳思瑤首創,一年多前吳思瑤受邀出席設計團隊「美好關係」的《蒲公英書席計畫》邀請,擔任北投永欣綠地基地的代言人,該計畫就是公園裡閱讀的創始,一年來已完成各地包括對岸中國共60座的書席,但礙於許多居民無法體會設計意象,且書席沒有太多防風防水的經驗,導致毀損率高,計畫在一年後陸續退場。
但在這個計畫中,吳思瑤看見一股「相信」的力量,她決定接下傳承棒子,號召建築、設計界的友人,選定北投天母的十座公園打造公共共讀空間,修正過往失敗經驗,建構「蒲公英書席2.0」,也就是現在的「讀樂樂公園圖書館」。吳思瑤說「讓台灣社會源源不絕的正能量繼續下去」,她身為民意代表有更大的地方能量,還能藉此連結整合更多新資源,帶動地方創生。
推廣閱讀也親自寫書,吳思瑤出版《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
吳思瑤投入士林北投公共服務多年,對當地的自然資產、人文環境產生濃厚感情,除一頭栽入建置「讀樂樂公園圖書館」,日前更集合在地公民團體,合作出版《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人文書籍,採集當地文化歷史、經濟生活、設計工藝、公民社會與旅行、食物等。《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可以說是吳思瑤耕耘地方15年的集大成,也是獻給在地最真摯的禮物。

吳思瑤拿著書籍。圖片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

吳思瑤耕耘士林、北投15年,日前出版《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書籍,忠實記錄當地人文故事、風土民情。圖片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
「我希望是政治圈的文化人。政治是我的事業,文化是我的志業。」
吳思瑤說,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計畫是希望大家可以愛上在公園裡閱讀,而出版《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是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裡愛上這片土地。
很多人也許認為文化政策曲高和寡,也不是爭取選票的利器,但無論連任立委與否,吳思瑤推動讀樂樂公園圖書館、出版《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人文書籍,都是希望能透過政治力量,為社區營造長遠的文化生活氣息,只有這樣才能植基在地的DNA,強化居民對土地的認同,這就是最近最夯的地方創生觀念,讓地方創生在都會區也能實踐。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吳思瑤立委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