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日下午 1 時 30 分左右,警方再度在香港中環畢打街釋放催淚彈。首圖來源:中央社

香港的反送中抗爭進入第五個月,這兩天又出現令人不忍卒睹的新畫面:抗爭民眾在與警方對峙的過程中,於光天化日之下遭警方開槍,接著香港多起校園動亂事件,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在內的校園出現電影場景般的火光。身在台灣的我們,除了悲傷,更多的是訝異:究竟這場抗爭,要如何才能畫上句點?

香港議題是中國的內政,抗爭者還沒搶到「現階段在國際社會的正當性」

我在自己的粉專及相關評論中早已經多次指出一個網路上支持香港市民同溫層所不願接受的現實,那就是「香港議題是中國的內政」。曾有網民不諒解我為何要澆冷水,但我是從外交跟國際關係的專業跟經驗來分析。事實證明,近來幾個品質不錯的臉書粉專(如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也開始引用了我這個說法。

香港反送中事件的悲傷難解,本質在於這是一場「正當性之戰」,港府(及背後的中南海)及抗爭民眾雙方用肉身慘烈相搏,爭的卻是整起事件「正當性」(legitimacy)的詮釋權。

外界沒有注意到的是,正當性是流動的。這也是反送中抗爭發展迄今,外界感到無力的原因之一。別誤會,我並非說抗爭民眾目前沒有正當性。準確的講法是,抗爭民眾尚未搶到「現階段在國際社會的正當性」

反送中始於《逃犯條例》,今年五月份時,當香港社會逐漸討論逃犯條例的嚴重性時,香港市民當時擁有百分百的正當性。

而隨著《逃犯條例》已正式撤回,今日的抗爭訴求已轉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我已經多次在文章中講出,每一場社會運動會有最佳目標,但也要有次佳目標,更要有退場機制。五大訴求倘都能達成,當然是最佳目標。假如有困難呢?有沒有哪一項目標可以暫時妥協拿掉?有,我認為是「雙真普選」。

原因很簡單,香港原本就沒有雙真普選,一國兩制原本就到 2047 年到期,如果現在中共給香港雙真普選,難道到了 2047 年再收回嗎?香港市民屆時願意嗎?如果全中國只有香港有雙真普選,那其他城市不會跟著要求嗎?換言之,香港的民主大門一開,民主的浪潮將如洪水席捲整個中國,中南海勢必陷入統治危機,而這是中共絕不會冒險的事。

網路上有人希望小英總統呼籲國際介入香港事件,坦白說我是完全反對的。介入他國內政在國際政治上是非常敏感的事,即便如強國美國在面對諸類指控時,縱使真的有介入都會矢口否認,所以怎麼可能明著要求小英總統介入香港事務呢?

這一點,我想小英的外交國安團隊都很清楚。所以小英總統呼籲國際社會「關心香港」或「撐香港」,屬於情感支持,比較沒有問題,但如果要「呼籲國際社會介入」,那就有政治風險了。

美國大選因素,讓香港議題成川普手中籌碼

我觀察香港事件的發展習慣從國際社會的反應切入,尤其是美國的回應。美國已經進入2020大選倒數一年的關鍵交鋒期,川普總統在外交戰場上得逐漸從「以戰養戰」轉換為「確立城池」。

以美中貿易戰來說,沒錯,川普的強勢的確奏效,中國主談者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一路屈居下風,但也是時候務實收割了,所以美國對於第一階段的貿易戰協議念茲在茲,這部分包括美國農產品出口至中國。道理很簡單,美國中西部農業州是川普 2016 年的大票倉,但也在美中貿易戰受到重大衝擊,川普的確感受到壓力必須在與中國的貿易戰中設下停損點。在這個背景之下,香港議題成了川普手中的籌碼。國際政治就是這麼現實,很難令人接受,但千真萬確。

用這個脈絡來理解美國國務院在11月11日發的聲明,就更清楚了。該篇聲明用了一個中性標題:香港情勢(Situation in Hong Kong)。聲明內容不長,大抵重複之前美國的立場,包括呼籲雙方(港府及抗爭市民)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重點是,美國譴責各方暴力,並呼籲雙方展現克制;香港的自主(autonomy)及法治(rule of law)是美國國內法給予香港特殊經貿待遇的關鍵,中國政府應該遵守 1984 年的中英聯合宣言云云。注意到了嗎?美國是譴責「各方暴力」,不是「港府(警)暴力」。也就是說,美國的立場是,雙方使用暴力者都應該負起責任。

反送中運動已成「正當性之戰」

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香港情勢當前的關鍵是「正當性的詮釋」。

一開始因為逃犯條例而起,當時是「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抗爭市民掌握道德的制高點,擁有滿滿的正當性及國際社會的同情。

目前逃犯條例已撤回,但港府犯下太多令人髮指的罪行,抗爭市民要挑戰、要求回應的已經不是「社會議題」,而是「港府的統治正當性」。一言以敝之,現在的狀態不是「社會運動」,而是「準革命」(quasi-revolution)。

問題是,香港市民在革命這件事,不見得呈現百分百的支持民意。革命要付出巨大的慘痛代價,而且不一定會成功,最困難的是,革命一定要有一群主要領袖或團體帶領,而不能只有 Be water。如果抗爭市民沒辦法精準且強力定位自身行動為「革命」,那港府就會將其定調為「暴動」(riot)。

Social movement、revolution 及 riot,這三個詞就是我剛剛所說的「正當性之戰」。

香港的下一步會怎樣呢?很難說,但大學校園的火光暴力將重創香港社會知識精英階層對港府僅存的微薄信任或期待。香港不會再是年輕世代所盼望成長且貢獻所學的城市,青年學子們不會期待它的繁榮,中產階級會想方設法離開這塊土地並脫產,外商會開始找尋類似台灣或新加坡等,可以替代香港成為亞太總部的國家。

香港不會再是香港,已然定局。

而中南海不再在意香港不是原本的香港,這才教人唏噓。

願台灣的我們,能永遠保有台灣的台灣。

(本文經專欄作家 劉仕傑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