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台積電有意在屏東興建全台最大太陽光電廠,估計土地面積高達上千公頃,據《自由時報》報導,地點可能會在屏東的平地造林地(人造林)上,消息一出就引來環保人士批評。

對於環保人士堅持平地森林應以森林形式維持,才真正具有環保意義,作者認為這觀點有盲點,因為完全沒把「機會成本」納入考量!「機會成本」對台灣發展能源政策,到底有多重要?(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免費圖庫 Pexels

文/ 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機會成本最早原是經濟學的基礎概念,但這個概念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其實任何人類決策都會與它直接相關,而且人們其實不需學經濟學,在個人行為中其實大致上都會考慮到,但有趣(其實更大程度令人難過)的是,在公共決策考慮中,由於很多選擇的成本與所帶來的好處並非由個人承擔,因此人們很容易忘記機會成本的觀念。

就連平地森林是否該設太陽光電廠,也需以機會成本為考量

機會成本指出,我們每做一個選擇,都會喪失其他的選項,而那些其他選項中對我們評價最高者之價值,就是機會成本。以地面型態太陽光電廠是否適宜設在平地森林區為例,人們很容易會直接認定,我們若堅持平地森林就應該以森林的形式維繫下去,那就可以保住當地的森林、野生動物、生態環境、以及一切的森林所能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因此這個堅持就是環保的行為。但這是錯覺,這個堅持可能是(相對)環保的,可能不是,因為,這個堅持的好處,還沒有拿來和它所涉及的機會成本拿來一起在同一天平衡量。

我們固然可以選擇(至少暫時)不考慮地面型光電廠,但這是有機會成本的,這意味著目前的發電、能源系統型態會持續下去(至少在屋頂型光電擴散速度與發電佔比還不足以替代大部分傳統能源之前)。若我們本來是用燃煤發電,那麼我們這個決定的機會成本就是碳排放的全球氣候變遷成本、空氣汙染的環境與健康成本、以及燃煤其他各類成本與效益綜合計算之後的結果。我們若選擇天然氣、燃油、核能、水力、風力等,也都會有其各自的機會成本。

簡單的說,任何發電方式都有其環境、經濟、社會層面的各類成本與效益,假定我們僅關注環境層面,那麼任何發電方式都會有某種程度的環境衝擊,我們所要做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若我們關注的是整體社會生態體系的運作,那麼就要考慮整體環境、經濟、社會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或兩利相權取其大。

台灣能源決策面臨兩難:憂心空污問題,但又不打算發展地面型光電

回到台灣真實的決策情境。現實的狀況是,太陽能與風力所佔能源產出比例還是很低的,所以台灣目前主要仰賴燃煤、燃氣、以及程度較低的燃油、核能以及水力發電。若我們選擇不在某個特定區域發展太陽光電,其代價就要看我們本來最優先想要取代的發電方式而定。

我假定(事實上台電目前是這麼做),台灣目前民意最憂心的是空污問題、尤其在中南部(當然燃煤還有碳排放問題,但一般而言,台灣社會還是更關切空汙),所以目前太陽光電與風力逐漸發揮功能時,台電主要是把這額外的供電餘裕拿來降載燃煤電廠。換言之,當我們決定(至少暫時)不發展地面型光電時,我們需要清楚認知,我們目前的機會成本主要就是燃煤發電所帶來的衝擊。那麼,我們會做、該做哪種選擇?燃煤或太陽光電?

若只考慮屋頂型光電,也還有 2 大因素要擔心

有一類主張是,若我們僅考慮屋頂型光電,那麼在避開地面型光電的可能衝擊之後(包括生態的、排擠其他土地用途等),在太陽光電與燃煤之間的該有選擇就很清楚了。這個推論我固然同意,但還是需指出,限制僅能推動屋頂型太陽光電的決定本身,還是有其機會成本,因為以下因素:

第一,屋頂型並非全無限制條件,而這些技術上、財務上、制度上、產權上、個人意願上的諸多條件,會抑制屋頂型光電的整體裝置容量還有擴散速度。而這兩者都很重要,當裝置容量和擴散速度不足以有效的替代燃煤等傳統發電方式時,限制僅能(或優先)推動屋頂型光電因此損失的發電能量,終究等於是無法替代燃煤發電。所以,這是決定僅推動屋頂型的機會成本。

第二,時間很重要。許多人憂心地面型光電的可能衝擊,因此主張我們須謹慎,不須如此趕時間,所以應先利用屋頂,等到屋頂的潛力用盡之後,再來考慮地面型。這個考慮固然應該,但就涉及到的基本問題是,我們為何需要迫切的解決問題?我們可以思考,若空汙問題僅能緩慢的、幅度有限的改善,這所引致的健康、經濟、環境、政治社會成本是否是我們能承受的?這是台灣尺度的問題。若放眼全球尺度,其實多數科學家非常擔憂目前碳排放總量與增幅已經逼近臨界點上限,一旦越過臨界點,接下來會引發無法估計的全球氣候與生態的系統鉅變(regime shift)。那對全球多數人而言,包括台灣,會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

這是我們若不盡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所可能要承受的巨大成本。當我們理解這些問題面向之後,就可以回頭省思:現階段若完全不考慮地面型太陽光電,真的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環保、或永續嗎?我認為這有很大的思考空間。還是再次呼籲台灣社會,切莫忘記這個事實:任何決定都有其機會成本!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

延伸閱讀

【風機每轉一次,大家銀行存款就多一元】能源設施不再是社區討厭鬼,歐洲「1 妙招」讓全民對能源轉型有好感

「隨手關燈很可以,能源稅再說」一一 9 圖表分析台灣人環保意識的「過半假象」

【陸之駿專欄】為什麼台灣寧願用進口能源發電,也不發展本土的地熱發電?

(本文經原作者 戴興盛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平地森林是否適合改做太陽光電場?社會生態系統韌性分析之四:機會成本〉。首圖來源:免費圖庫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