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新上路的 108 課綱主打「培養學生勇於實驗的精神」,希望能打破台灣「填鴨式」教育的框架。

為了不讓好政策淪為政治口水,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逆轉聯盟,在10月19日共同發起與主辦「教育永續發展論壇」,邀請到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台北市長柯文哲等17為專家,帶你一起找答案。而 BuzzOrange 也於當天同步直播。以下精選與談摘要,一起來回顧論壇的精彩內容。(責任編輯:徐子捷)

教育永續發展論壇大合照

2019 教育永續發展論壇大合照。圖片來源:教育永續發展論壇。

教育就是國防!教育創新 x 官民協力加速智慧未來

台灣教育真的能向外看、向前瞻嗎?108 課綱能成功嗎?這是近年來許多台灣家長和教師中的疑問。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逆轉聯盟共同發起「教育永續發展論壇」,10月19日邀請到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與柯文哲同台對話,提出解方關鍵就在「教育創新 x官民協力」。

開場對談中,唐鳳、柯文哲同台討論如何透過官民協力推動教育創新。唐鳳說:「『酷課雲』最好的優點是有條件拋棄智財權,採取創用CC授權條款,讓外縣市自由存取,教材混搭,台北的教材、教法在外縣市不合拍時,可以融合在地元素;這項開放原始碼的運動和觀念,與Google理念相同,不只省錢,還可演進,帶動教育現場創新,互動共好,不管做什麼修改,分享到社群,花50到100億,創造上千億效果。」

108課綱上路,強調素養導向核心能力,但涉及考招制度變革,仍引起許多家長不安。曾參與108課綱的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詮釋新課綱是從「剛性課綱」改為「柔性課綱」,意即「學生不能再依賴老師、老師也不能再依賴教育部,提供標準答案。」唐鳳也指出,在工業時代的教育可能是預測產業需求,依據需求提供教育,但面對來,誰也無法預測12年後,社會和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沒有水晶球,無法預測,但如果學生能成為自主、終身的學習者,就不用去預測未來是什麼模樣。」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覺得,過去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沒有不好,是因應了當時台灣代工型產業發展需求,但如果你期待GDP(國內生產總值)永遠停留、不必成長,那就繼續填鴨教育好了。

柯文哲表示,隨著網路盛行,沒有使用網路的人將成為社會邊緣人,也會使貧窮世襲。除了上述硬體的搭建,軟體就是台北市「酷課雲」,這是國家軟實力的展現,可以視為國防工業,撥100億作互動教學,全中國小孩都上均一教育平台,就是反統戰。

柯文哲強調,教育其實也是國防一環,如果花100億把教材輸出到中國等中文使用國,威力比買戰機強。北市為加速校園e化,編列16億預算,將在108年底完成校內10G的高速光纖網路布建,109年底前建置5737間智慧未來教室,其中2425間透過85吋觸控螢幕取代傳統投影機,透過教育載具進行鏡像投影、雲端資料共享,小學三年級以上每生一載具,老師可從黑板前走入學生中,帶來多元的數位學習。另外,台北市政府的「酷課雲」與嘉義縣政府簽訂MOU,免費提供數位內容給嘉義縣學生使用。

柯文哲提到,教育是社會階層流動的管道,隨著數位學習時代的來臨,沒有能力接觸網路資源的弱勢孩子將更難以翻身。因此政府應加強軟硬體配套,透過科技縮短學習落差。柯文哲強調:「教育是國家軟實力的展現,應像國防一樣看重建設,光靠台北市來做不夠,應列成國家計劃。」

柯文哲認為,面對快速變動的世界潮流,教育的主體應該改變,不能只教老師會的,更該教學生需要的,終身學習更是必然趨勢。他認為,政府有責任建立平台,讓企業、民間單位能在平台上更有效地運作,發展教育創新。唐鳳也認同理想的教育創新,可以由民間發想點子,政府再協助搭建舞台,產生正向循環。

人才「成長性」是關鍵,科技業盼教育界勇於改變

「在台上的少講一點,在台下的多講一點,這就是創新教育的開始。」第二場對談由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台積電策略財務業務開發處資深處長李俊賢以企業角度說明教育創新的重要性。簡立峰指出,台灣過去的教育著重於「解決問題」,因而台灣只能培育出技術型人力,卻缺少提出問題、發想創意的人才,「企業現在要找的不是會什麼的人,因為需求在變,要找的是有學習能力的人。」

「大家願意try,不要怕失敗。」李俊賢強調,108課綱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勇於實驗的精神,以及持續學習的自信。簡立峰也認為台灣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因此讓孩子自由發展創造力非常重要。他同時呼籲,父母應適時學著放手,才能讓孩子突破同溫層,因為「你不放手,他不可能學會。」

推動大規模數位學習,需要軟硬體並進與整合

在子題一「談教育科技,當軟體與大數據融入學習」部分,教育部次長范巽綠、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PaGamo/Boni Inc.執行長葉丙成、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分享了政府、企業、學界在推動教育科技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首先指出台灣數位學習政策過去以發展點、線為主,每個縣市發展的線上教育平台都有各自的系統,現在的中小學數位學習計畫期待能進入「整合階段」,讓每個點、線能連成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整合眾人之力並不容易,簡立峰董事總經理提醒,若要讓教育科技、數位學習更普及,我們不只要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動機,自己也必須身體力行,更主動去吸收線上學習資源:「不只孩子需要學習,成人也需要教育、老人也需要教育,現在線上學習資源很豐富,等待有心人去發掘,落實教育的改變要從自己開始。」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以自己在各縣市推動成立 KIST 公辦民營學校的觀察,指出數位學習不只要處理硬體問題,協助老師走過教學的適應期」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不只是陪伴孩子,也要陪伴老師從過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數位融入的模式,協助老師度過最困難的初期導入階段,讓老師能看到孩子學習曲線往上拉的成果,未來就會更有意願嘗試數位教學,進而建立數位學習在現場的生態系。

葉丙成則認為,大眾應跳脫「教育是免費的」思維,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可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他舉 Pagamo 閱讀素養課為例,讓負擔得起的家庭付費使用,同時又能捐助資源給弱勢孩子:「教育是有價的,有價才能形成產業鏈,讓孩子能有更多樣、優質的學習資源。」

范次長也指出,人才培育是重要課題,期望數位融入教學能夠進入師培教育系統,影響每年 14 萬以上的中小學老師,未來在優質的教育人才基礎上,整合政府、NPO 與企業的力量,讓教育科技更加落實於教學現場。

教育是一場接力,需要政府、企業和 NPO 的協力

在子題二「談偏鄉教師培力,有人才有教育」中,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劉安婷 、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王慧蘭、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王馥蓓、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一起探討如何對於培養人才到偏鄉、如何讓資源導入高需求小學的可能解方。

國教署署長彭富源指出,偏鄉常有正式教師員額不足、流動率高的問題,政府正透過經費鬆綁、提高聘期、增加行政人員配合解決。不過,當我們談偏鄉,也不應忘記偏鄉小校有其優勢,「偏鄉因為人數少,對於適性化、個別化的教學,提供非常友善的條件」,應該把這樣的優點發揚出來。

屏東大學王惠蘭教授則指出,偏鄉老師面對的挑戰不只是教學、行政負擔,更困難的是補足城鄉差距對孩子的影響:「偏鄉老師其實更像文化工作者,要花更多心力去了解每位孩子的生命歷程。」因此,如何培育人才到偏鄉、如何讓資源真正流向高需求的地方是眾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她也指出,TFT 目前實施的浸潤式培育,就是一個可參考的模型。

談到人才培育,奧美董事總經理王馥蓓則笑說,其實 TFT 培養的人才和企業所需的人才很像,具備四個關鍵能力,包括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發揮影響力、受挫復原能力和付出實踐的能力。這四個能力才能讓教師能系統性地分析問題,進而創造改變。

對於資源流動和和配給議題,與談人都認為,需要透過政府、企業、學校和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共同協力。公共政策永遠不可能完美,因此需要民間和企業共同努力彌補這個缺口。透過打造有連結的團隊、建立交流平台,盤點現有的資源和現場的問題,讓政府、企業、NGO 各自做擅長的事,才能讓資源真正流向高需求的地方。

最後,劉安婷也引用教育部部長潘文忠所說:「希望我們的老師和孩子,先成人,然後成材。有人,才有教育。」透過偏鄉教師人才培育和資源流動,讓孩子成人、成材,是眾人的期待。

學習不只在學校,也發生在家庭、社區

在子題三「談孩子最需要的陪伴,一個都不能放棄」,邀請到了台灣逆轉聯盟協會三位共同創辦人劉宜中、郭志彬、廖文華探討課後照顧機構對弱勢兒少陪伴功能的重要性,與在現今法規下所面臨的經營挑戰。

逆轉逆轉聯盟協會理事長劉宜中提及,台灣目前約有三分之一孩子基本學力為 C 級,其中約 90% 為弱勢孩子,他們普遍處於家庭教育失能的處境,而面對少子化但弱勢孩童卻增加的趨勢,對台灣未來競爭力也形成隱憂,課後照顧單位陪伴孩子重新產生學習的自信和動機,實際上也是經營台灣的未來。

高雄飛揚協會創辦人郭志彬牧師則分享到弱勢課輔機構的經營處境,指出依現行制度課後照顧機構定位為社會福利機構,目前全台約有 300 間課後照顧機構,如果可以從教育部門開始進行官民合作討論,將有助於發揮更大的效果。

夢想之家創辦人廖文華牧師則提出,教育不只發生在學校,也發生在家庭、社區,而課後照顧單位補足嘗試種種教育功能的不足,卻普遍面對資源不足的困境,需要「陪伴」的不只是孩子,許多課後照顧機構負責人也亟需支援陪伴。

對照政府與民間各類課後照顧機構的任務,亦不乏交集與協力空間,期待藉由三位逆轉聯盟的共同創辦人的第一線觀察與分享,能反映當前教育現場的真實需求,捲動更大的討論。

我們相信,所以我們在實踐的路上

透過分享,讓改變的人看見了彼此。教育不只是在學校裡的教學,發揮創意,成為了人人都能參與的行動。

在論壇尾聲,除了三位論壇主辦方呂冠緯、劉安婷、劉宜中的致詞分享,教育部次長范巽綠也特別現身,分享她從教育永續論壇中所獲得的感動。

范次長表示,很高興能看到更多跨領域的年輕人投身教育領域,她回顧在二十年前的教育生態系是封閉的,只有通過國家考試的老師才能在學校進行教學,但現在推動學校社區化,並鬆綁師資聘用、培育的法規,還有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TFT 與逆轉聯盟協會等等 NPO 的出現,都為整個教育生態系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范次長也說:「現在年輕的世代,更在意公益的實踐,比起追求高薪,更願意為了建立公平的社會出力,不論你來自什麼領域,只要你願意付出自己的專業去打造新的推動模式,就能成為社會改革的力量,而我們連結在一起,就會成為很大的力量。我其實很討厭去區分什麼官、民,我認為,對政府來說,民間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夥伴,整個力量要聯合在一起,當民間有需求時,教育部就該去找到對應的合作方式。」

推薦閱讀

【台灣教育跟上聯合國的腳步】不要用分數定義孩子!台灣小孩真正需要的是:探索、認識自己

「一天能賺一兩千就好,幹嘛要認識 ABC」偏鄉小孩的真實世界,打破這群老師對教育的想像

偏鄉教書看見的南北差距:身為教育人員我可以肯定,台北的確占盡了好處

(本文訊息由 教育永續發展論壇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永續教育論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