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2020年總統大選被視為是「國家保衛戰」,總統蔡英文與國民黨參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都不約而同公開宣示要「捍衛中華民國(台灣)」,而公視節目《青春發言人》因而對台灣高中職生進行「國家認同」的大調查。

從調查中發現,有近 8成的台灣青少年認同「我是台灣人」,另外「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兩岸現況,也有4成的支持度。究竟,是原因影響台灣青少年的國家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作者的分析。(責任編輯:徐子捷)

台灣高中職學生如何思考台灣的未來

「台灣高中職學生如何思考台灣的未來」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擷取自公視青春發言人網站。

文/管中祥(中正大學教授)

台灣青少年對「我是台灣人」的認同感上升

公視「青春發言人」節目作了一個台灣高中職學生國族認同調查,台灣高中職生如何思考台灣的未來,調查的結果可以看這個網站。製作單位請我寫一小段分析,大致了推論青年世代了國族認同轉變的因素,也給各位參考。理由主要是來自最近幾年我跟高中公民、歷史老師的交流,以及多次到中學演講與學生接觸的經驗,比較是長期的觀察。

不過,這份問卷的調查期間是在2019年6月21日至7月14日,也正是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相信,這場運動的發展也影響了台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只是目前沒有進一步的分析。

問卷的結果顯示出高中職學生對台灣的國家認同及政治參與遠高於以往,雖然從文化的角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略有增加,前世代也不斷強調,「台灣、中國同文同種、血脈相連」、「關公、媽祖也是來自中國」的情感訴求,即使如此,新世代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上,與過去有明顯差異。

近八成高中職生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近八成高中職生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圖片來源:擷取自公視青春發言人網站。

影響青少年的4大因素:教育、兩岸交流、新住民與社會運動

首先,近年來的中、小學教育有兩個主要的影響,一是,過去台灣基礎教育偏重中國觀點,高比例內容介紹中國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而現行的教育內容強調本土與世界接軌,認識台灣的文化歷史,逐步擴大到中國、亞洲及全球;其二則是公民教育不像過去偏重個人「道德」與社會「倫理」,而是將個人連結於社會,了解現代社會制度,以及公民應有角色及責任,甚至在公民課程中包含了社會運動、公民不服從等章節

其次,相較威權時代,兩岸互動更為頻繁,不論出自什麼交流原因?對中國的印象為何?都讓人更了解到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以及民主、自由及法治的區別。而中國近年來的擴張,嚴重影響多國內政,也讓人與中國保持距離

再者,台灣本是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早期渡台的閩南與客家人,以及1949年隨國府來台的「外省」新住民。此外,90年代至今,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新移民已有65萬人,多元的人口組成和過去極大的不同,新世代青年當中有相當比例的是新移民之子,因而也發展出台灣新世代的新國家認同

最後,近年來社會運動年輕化,參與社會改革的學生不限於大學,也有不少中學及小學生。台灣人的民主實踐從小就已養成,不但建立起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也培養了人民可以改變社會的信心與能力

以下是該節目的片花,也歡迎參考: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

推薦閱讀

「2014我們挺柯文哲都沒錯,錯的是後來改變的人」一一柯文哲和民進黨分手,到底是誰的錯?

【18 歲的台灣人經歷了什麼】見證學運開花、中共打壓等 78 個政治事件,「天然獨」成青世代的核心價值

當一個人說出「我是台灣人」時,我們如何知道他心中是怎樣的「台灣人」?

「中華民國不是誰的專利,台灣也不是誰能夠獨佔」──蔡總統國慶演說跳脫民進黨論述,也解構國民黨意識形態

(本文經原作者 管中祥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出處:台灣青少年國家認同為何轉變?》。首圖來源:擷取自公視青春發言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