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峰言峰語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中央社。)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知名餐飲企業鼎泰豐趁年後轉職潮擴大徵才,其中有職缺薪資高達 45K,服務生 39K,洗碗作業員 35K,吸引 3 百名求職者到場。外界好奇,當資方哀哀叫《勞基法》讓人事成本上漲的同時,為何鼎泰豐總能開出讓勞方嚮往的漂亮薪資?來看這篇分析。(責任編輯:黃彩玲)

圖片來源:中央社

#重點1
#台灣中小企業比財團更值得尊敬

今天這篇文章是要談為何《鼎泰豐》的人事可以給到營收的48%(《BO》編按:2019 年 7 月,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表示,員工薪資占總營收比重已從 48% 大增至 56%。)但在聊這之前,先談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無論是從稅賦(公民應盡的責任)、國際化(能否在國外有出色的經營績效),台灣的中小企業,都比台灣那些走不上國際,整天利用政商關係剝削國民的財團好上千百倍。

台灣壽險財團炒作房地產,拿走你一生多數所得

事實上,台灣企業要分二類來看,一個是中小企業,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不受政府保護,事業都是胼手胝足打拚出來的,這樣的企業值得尊敬。另一類是不長進的財團,搞關係要特權,然後一天到晚要政府保護他們。

經濟學人:台灣金權關係超越中國,全球前10名

是的,這些財團在國內利用尋租而吃香喝辣,平日告訴台灣員工「要努力、要爭氣,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競爭力」,但面對自由競爭時,這些財團開始豎起了『民族主義』的大旗,義正辭嚴地要求政府保護,似乎忘了他們對員工的教誨。

淘寶攻台,momo總經理:有國家這樣讓人侵門踏戶的嗎?

講老實話,台灣的勞工是面臨普遍性的自由競爭,政府甚至引進外勞來打擊本土藍領(美其名為產業力提升,實則降低財團成本),而台灣勞工的工時已經是全球前三高就算了,結果還繳出了全世界最高的稅(與歐美國家同樣高稅收,但全民卻是低福利),這樣的勞工困境,結果台灣的財團老闆還常說台灣員工不長進。

奇葩稅制:薪資四小龍最低,稅率四小龍最高

相反地,台灣財團利用各種特權與關說,搞壟斷與寡佔,最後就是民不聊生。舉例來說,台灣的汽車關稅高達 30% 以上,結果就是台灣民眾收入不到美國一半,買車還常比美國人貴出一倍,說穿了,這就是拿全民的錢去補貼財團,然而,就在補貼了 40 多年後,這些財團還是踏不上國際,最後只能繼續留在島內剝削人民。

這樣的雙重標準,普遍見於台灣的財團老闆身上,也因此,你會發現台灣財團很少能走的上國際的,像是常見的鋼鐵、水泥、銀行、壽險、汽車、機車……基本都是靠地主財力與特權起家的,而在之後的經營也只會抄襲西方,鮮有自己在地的創新。最後的結果,就是走不上國際,然後整天在島內靠夭政府的保護還不夠多。

反觀台灣的中小企業,沒有傲人的起步資金,沒有優惠的稅率,更沒有黑箱操作的經營權(想想政府如何安插人馬到國企單位,想想財團如何拿到 SOGO 經營權),完全必需憑自己的能力來打拚,在這種沒有保護的狀況下,反而能開出燦爛的花朵,像是鼎泰豐、85 度 C、茶飲產業……都能走上國際,而這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所以很多台灣人有錯誤的認知,以為企業大就代表有競爭力,其實不是的,『能走上國際』才代表有競爭力,由這個標準,你再去看台灣的銀行業、壽險業、建築業、重工業……雖然他們營業額很大,但基本上都走不上國際,為何?競爭力不夠啊~~

而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正如風雨中的花朵最為嬌艷,同理,不需要保護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企業(蘋果、IKEA、LV 會叫他們的政府保護他們嗎),因為國外政府深知,需要保護的企業也茁壯不了,而且全民還會因此受害。

所以,想要真正成為一流的企業,想要真正想走上國際,我覺得 momo 總經理不該抱怨政府保護還不夠,而應該很有骨氣地請求政府開放競爭,正如你們平日告誡員工的:『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最後,有時候我在商周或今周刊看到在吹捧這些財團老闆「戒煙成功」「半馬跑完」,來暗示這些財團的成功,是因為這些富二代的毅力所致,我看了都快吐了,尼瑪,你們媒體人的底限在哪裡?這些財團的成功,真的是因為這些富二代的毅力所致嗎?還是靠上一輩的政商關係?消費者花錢買你雜誌,結果你拍馬屁到這麼沒下限?

講真的,要真的比毅力,這些財團老闆都比不上我高中同學阿米,阿米有天心血來潮,突然說要『戒打手槍』,這一說,馬上嚇壞了那些戒煙成功、半馬跑完的朋友,所以,這些財團老闆真的要讓人佩服,先立下個『戒打手槍』的目標再來請媒體報導吧!因為這件事,據後來臉色紅潤的阿米說:真的很難!

#重點2
#為何鼎泰豐能給到48%?

談完中小企業比台灣財團更值得尊敬後,在這裡再談一下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我認為的台灣驕傲:鼎泰豐。

這是因為有網友在我部落格所轉貼的文章《25%,人事成本的天花板》,附上了遠見雜誌的報導《鼎泰豐用 48% 營收照顧員工》,表明以 25% 為上限是慣老闆思維,至少要像鼎泰豐這樣達到至少 48% 才是好老闆,但這種想法可能沒這麼正確,峰仔在這解釋一下。

25%,人事成本的天花板
鼎泰豐用48%營收照顧員工

其實一般餐飲業的毛利率約在 5-6 成(飲料業能到 7 成),以 50% 的毛利率來說,扣掉店租 10-15%、再扣掉水電雜費與稅 10%,就只剩 25%,所以《25%,人事成本的天花板》一文談到人事費用以 25% 為上限,是合理的,因為若再超過,就要賠錢了。

那為何鼎泰豐能給到 48%?主因是它的小籠包毛利很高,峰仔猜至少有七到八成。此外,除了毛利率高外,鼎泰豐的營業額也非常高,如此一來,就會使店租、水電、稅費、雜費的各項佔比進一步下降,因而讓它有能力去給到員工更多。

然而,若換另一個角度思考,你會發現,鼎泰豐能給到那麼高的薪資,其實是消費者付出了過高的成本,但這沒有爭議,因為這是自由市場的願打願挨,也是峰仔覺得鼎泰豐了不起的地方:訂價這麼高,還一堆人搶著吃。

回過頭來說,一般中價位或平價位的餐飲,薪資佔比是無法到 48% 的,因為你的毛利很可能只有 50%,真的如鼎泰豐扣掉了 48% 的人事,那只剩 2% 去付房租、水電、雜費、稅費?這不太可能。同理,換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平價餐飲人事佔比雖沒鼎泰豐高,卻把價格回饋給了消費者。

最後,是否為慣老闆,其實也跟趴數沒關係,主要還是要看員工實際的薪資福利。有可能人事佔比僅 20%,但薪資與福利卻都遠優於同業的,也有可能人事佔比 50%(因為生意很差,員工又請的多),但公司給員工的薪資卻很低。

結論是,鼎泰豐確實是台灣驕傲,但不代表其它中小企業不佳,因為它也回饋了你更低的物價,真正讓人不恥的,可能是你從沒想過的台灣財團。

推薦閱讀:

【別覺得台灣薪資比中國低】數據顯示:即使你領個 23K,也已輾壓了 95%的中國人
【中國菁英教我的事】花 5 年天天學習「拉開同儕差距」,才是個人競爭力的根本
「大陸領先的,台灣應該追得上;然而台灣領先的,大陸可能追不上」
四海遊龍創辦人如何在 1989 年,號召五萬人逼李登輝成功打房?
【當你節衣縮食付房租】西門町店王一個月收 3000 萬房租,直接打趴了 70%上市櫃公司
香港人想找一個地方睡覺,有多難——香港青年面臨的三種窘境

(本文經原作者 峰言峰語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