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北市議員王欣儀粉絲團

2011 年,美國公布一份《人力資源調查報告》,其中提到超過一半的美國雇主表示,很難找到具備高等數學、高等物理、高等化學知識的員工——因為數學、物理和化學是基礎科學,是現今科技發展的原動力、科學根基,各產業都要借重擁有這些基礎科學知識的人才,展延出創新機會。

也就是說,沒有基礎科學人才,國家就沒有創新、沒有未來。

STEM 相關行業的薪水,比其他行業高出 26%

於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在 2011 年國情咨文發布《總統 2012 預算要求和中小學教育改革藍圖法案》,提出創新與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宣布推動「STEM 課程」,培養基礎科學人才。2014 年更投入 31 億美元在 STEM 教育,增加培訓、聘請相關背景教師。

歐巴馬卸任,現任美國總統川普承襲 STEM 教育策略,主打從下而上的民間創新,從「教育促進就業」主軸入手,順應自己所喊「美國製造業回流與復興」,爲美國勞工找回過往 20 年美國製造業流失的 500 萬就業機會

除了美國,英國皇家工程學院也表明每年要增加 10 萬名主修 STEM 的畢業生,新加坡、馬來西亞也不斷鼓吹 STEM 教育。」

針對國外的 STEM 潮流,中華民國 STEM 教育協會副理事長、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說明,各國爭相導入 STEM 是因為 STEM 領域的職位增長速度,是其餘工作類別的三倍,而且 STEM 相關行業的薪水通常比其他行業高出 26%!而且路透社報導,美國特定大學畢業的學生,經過十年後可比同期他校畢業生的薪水高出 2 成,如果主修是 STEM 領域,薪水又會再度加倍

歐巴馬與川普的做法策著眼「科技發展」,為當下及未來社會培養「製造業大軍」,也提升整體人民薪資。

我們也應該推動 STEM 教育,解決台灣人才斷層造成的長期低薪

STEM 教育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能讓世界大國美國傾力推動?

STEM 四個字母代表: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與數學 Mathematics 等四大塊領域,它的教育概念的核心是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法、運用科學、數學、科技知識找出解決方法,培養創新型人オ。

正因為強調科學、數學這些帶動創新能力的知識,STEM 教育被美國政府、企業視為「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政策和人才投資」的關鍵,因此亞馬遜、Facebook、Google、微軟等大企業曾各自撥出 5,000 萬美元,協助設置 STEM 課程,而這些公司都是最需要創新人才,協助企業維持競爭力的科技巨頭。

美國積極投資人才升級的做法,看在長期關注教育問題的台北市議員王欣儀眼裡,他認為,台灣正面臨跟美國一模一樣的困境,企業都想創新,但找不到擁有相應能力的人才,而政府帶頭改革的腳步卻不夠快:

台灣在全球國家發展競賽落後,人口紅利消失、國際人才競奪與人才斷層,導致產業轉型升級驅動不足,以及實質薪資停滯。但是政府卻似乎沒察覺人才的教育問題,得從根基改革!」

王欣儀說,就像美國發現國內人才流失、人才斷層造成的產業發展困境,所以大力推動 STEM 教育升級人力,並具體提升薪水;面臨相同挑戰的台灣,應該盡快推動 STEM 教育,提升人才競爭力,也解決台灣人才因產業創新受困而沉痾已久的低薪問題。

推動 STEM 教育概念,機器人是相當具代表性的教材

當然,人才斷層、產業創新不力,不只是美國跟台灣的問題。拉近到台灣所在的亞洲來看,不論東北亞、東南亞國家,都正為了從根基提升人才競爭力努力作為。

南韓為了讓產業需求和人才教育能銜接,1973 年時政府特別制定「產業教育振興法」,因此越來越多「職業高中」出現,和機器產業、造船甚至半導體業建立就業網路;玩機器人就是其中一個課程,以此引導學生入門 STEM 強調的科學思考和數學知識。

南韓政府甚至直接帶頭支持,讓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有機會透過玩具、遊戲等方式,接觸基礎機器人教育,電視台也會轉播機器人競賽,參賽者從學生到業界人士都有。新加坡則是從 2007 年起,就要求國小每週要上 2-4 小時的機器人課程

根據台師大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論文研究機器人在 STEM 教育中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並被認為是非常切合 STEM 教育的主題。因為機器人教學的優點在於,學生不僅需要使用他們在科學、數學方面的知識,更必須動手製作機構、結構,挑選適當的材料與零件進行實作,達到知識與實作並重的目的。

因此,如果想從基層教育開始推行 STEM 教育概念,導入機器人教育會是最快做法。

曾帶著兒子參加國際機器人大賽,王欣儀說自己先是觀察到美國 STEM 教育趨勢,又在亞洲鄰國體會到機器人教育扎根的重要性,所以在市議員任內,促成台北市舉辦第一屆格鬥機器人公開賽,希望從這開始,讓台北市開始正視 STEM 教育:

「但如果美國用 STEM 來解決國家發展問題,台灣該做的不會只是在台北市辦比賽。

我希望能進一步讓 STEM 概念,透過在基層教育導入機器人教育逐步推動!」

憂心台灣人才創新力不足,連帶影響台灣產業發展競爭力,王欣儀說自己雖然以市議員身份推動台北市府關注機器人教育,但這概念應該全面推動到全國,因此決定從議會前進國會,透過國會殿堂之力,推進政府正視培養學生科技思維、創造世界的能力。

機器人教育進入台灣基層教育,有什麼挑戰?

不過,如果要具體在台灣推動 STEM 教育,以機器人教育打頭陣透過基層教育導入,該怎麼做?

「最大問題是教材與師資」,王欣儀以自己的教養經驗為例,他的兒子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對機器人設計產生濃厚興趣,六年級開始學習寫程式語言、投入機器人競賽,但卻面臨一個學習困境:

「我兒子從最基礎的樂高機器人教育套件開始學,但學完之後,我們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更進階的課程……」

像王欣儀一樣,願意主動讓孩子在學校正規課程外,發展科技知識技能的家長不在少數,但後續的教材與師資問題卻讓他們苦惱。

美國有歐巴馬直接帶頭宣布,要在 10 年培養 10 萬名優秀的 STEM 教育相關領域教師「但是台灣在機器人教育領域的師資、教材教具,付之闕如!」

因此,決定要前進國會爭取教育資源的王欣儀,在宣布參選 2020 年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後,針對他的 STEM 教育方針具體點出,在新課綱尚未落實前,每個學校的機器人教具、教材或數位教學方式不能沒有統一標準,所以相關教具機器人,應該由政府負擔才能有效推廣。

王欣儀也特別強調,除了教具之外,同時也需要向美國政府做法看齊,推動培訓 STEM 教育師資,從教育場域開始從長計劃台灣人才培育作法,「孩子透過老師引導學得好,才會想一直學習下去!」

延伸閱讀

【孩子們需要好老師】台灣數位教育師資不足問題,正在扼殺孩子未來
【被政府遺忘的孩子】台灣超過 3 成未滿 6 歲的孩子,無法被納入幼兒團保的保護網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