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1986年的車諾比事件,成為世人對核能災變的代名詞,並在近年隨著相關議題的激情屢屢再被提起。對於這一場堪稱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災難,我們該如何去看待?
三十年過去,眾人所熟悉的地理名詞,對於那些在災區裡真實活著的人們,看見的又是什麼光景?(責任編輯:翁筠茜)

圖片來源:青鳥書店。
獨白:找得到蚯蚓,雞一定很開心──安娜,自願返鄉者
最初的恐懼
最初的恐懼從天而降,隨水漂流⋯⋯但不少人無動於衷。我發誓!比較年長的男人只要幾杯酒下肚就說:「我們可是曾經遠征柏林,還打敗敵人。」他們會誇口自己是打勝仗的人,牆上釘了多少面獎牌。
某天早上,在花園和菜圃發現鼴鼠窒息而死,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恐懼。究竟是誰弄死牠們的?鼴鼠通常不會從土裡面爬出來。我發誓肯定有什麼東西把牠們逼出來!
我兒子從戈梅利打電話來:
「看見金龜子了嗎?」
「沒看見,連雞母蟲都沒有,不知道躲哪去了。」
「那麼蚯蚓呢?」
「找得到蚯蚓的話,雞一定很開心,可惜沒有。」
「這是前兆──金龜子和蚯蚓消失表示有大量的輻射。」
「什麼是輻射?」
「媽,輻射是會死人的。快勸老爸離開,過來我們家待一陣子。」
「可是菜圃的菜還沒種完⋯⋯」
能當聰明人,誰想做傻瓜?當初大家都覺得失火又如何,反正只是一時的,再加上從來沒聽過原子這種東西,所以根本沒有人在怕。我對天發誓!我們原本的家非常靠近核電廠,直線距離是三十公里,如果走公路的話是四十。居民都住得很滿意。那裡可以買到品質和莫斯科一樣好的商品,除了香腸便宜之外,肉的供貨也很充足,選擇又多,所以我家那口子訂好車票便搬了過去。那段時光真的很幸福!
如今只剩下恐懼⋯⋯大家總說,以後人會滅亡,但青蛙和蚊子會活下來;世界上還是會有生命,只是沒有人而已。四處流傳著天馬行空的故事。喜歡聽的都是傻瓜啊!可是寓言故事也不全然是虛構不實,這道理早已是老生常談了⋯⋯

圖片來源:青鳥書店。
輻射到底長什麼樣?車諾比核災是捏造出來的嗎?
每次打開收音機,都會聽到他們不斷拿輻射來嚇唬我們,可是我發誓在充滿輻射的環境我們反而活得更好。你看,有人給我們送柳丁過來,還有三種不同的香腸。雖然是鄉下地方,但要吃什麼都有⋯⋯我的孫子、孫女跑遍世界各地。
小孫女從法國回來,跟我說:「奶奶,我見到鳳梨囉!」法國可是攻打我們的拿破崙他老家啊⋯⋯第二個孫子,也就是孫女的弟弟,特地到柏林去看病;希特勒就是從那裡開坦克過來侵略我們的呀⋯⋯時代變了,一切都不一樣了⋯⋯是輻射的錯嗎?還是另有原因?輻射到底長什麼樣?可能電影裡看得到吧?你們看過嗎?是白的,還是其他顏色?有人說無色無味,有人說是黑得像土一樣。假如沒有顏色,豈不和神沒有兩樣──凡人雖然看不見神,但祂無所不在。
管他們怎麼嚇唬我們,園子的蘋果、樹上的葉子和田裡的馬鈴薯還不是長得好好的⋯⋯我覺得根本沒什麼車諾比核災,都是捏造出來騙騙民眾的⋯⋯我妹和她先生搬到二十公里外的地方住,離這裡不遠。才住兩個月,鄰居就上門抱怨:「你們家的乳牛會傳染輻射,害死我家的牛了。」「輻射怎麼傳染?」「當然是用飛的啊。像灰塵隨著空氣到處飄。」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可是確實有這麼一回事。
廣播和報紙還不肯透露消息的時候,蜜蜂老早就知道不對勁了
核災爆發那陣子,我家老頭養的五箱蜜蜂整整三天沒有一隻飛出來過,全部躲在蜂箱裡靜靜等待。老頭子在院子慌慌張張:「怎麼會這麼倒楣?染上霍亂了嗎?還是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我們事後從當老師的鄰居口中得知,原來蜜蜂的生理系統比人還精明,一有狀況牠們立刻就會察覺到了。廣播和報紙還不肯透露消息的時候,蜜蜂老早就知道不對勁了。一直等到了第四天,牠們才飛出來。
我們家本來也有黃蜂,牠們把巢築在門外的屋簷上。明明沒有人動它,某天一大早卻統統消失了。活的不見蹤跡,死的不見屍體。過了六年才又回來築巢。害怕輻射的不光是人,連動物、小鳥,甚至是樹木也一樣害怕,只是樹木不會說話,所以才沒說出口而已。科羅拉多金花蟲倒沒受什麼影響,一如往常,把我們種的馬鈴薯吃得只剩葉子。牠們和我們一樣,早就百毒不侵了。
有誰想死呢?死亡是多悲傷的事啊!那種痛論誰也無法平復!
現在牛奶不能喝,豆子不能吃,野外的蘑菇和漿果禁止採集,肉得泡水三個小時,連煮個馬鈴薯都還要把水瀝乾兩次才行。儘管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我們也不敢和自己的性命過不去。我們要努力活下去⋯⋯
政府警告我們,水不能喝,但水能不喝嗎?每個人的體內都有水,沒有水哪活得成。即使是石頭,也含有水分。不過話說回來,水是永恆的嗎?水生萬物⋯⋯這個問題該問誰呢?沒有人知道答案。對神我們只祈禱,不質問。我們要努力活下去⋯⋯
莊稼發芽了,這莊稼真是好啊⋯⋯

圖片來源:青鳥書店。
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首次完整俄文直譯,台灣版特別收錄核災30周年紀實攝影)
作者: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原文作者: 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譯者: 陳志豪
出版社:貓頭鷹
推薦閱讀:
【青鳥專欄】陳耀昌醫師:我想用一部大河劇,還給台灣近代史一個交代
【青鳥專欄】在那個處處可見 MIT 標籤的年代,台灣政治轉型背後的一批「無名英雄」
【青鳥專欄】「人類永遠都會有說故事的需要」一本書的形成竟是如此不容易
(本文摘錄經青鳥書店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青鳥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