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週末是一年一度的金馬獎典禮,因為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提及「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再加上歷屆金馬影帝涂們頒獎時貌似有回敬意味,說道:「特別榮幸再次來到『中國台灣』金馬獎頒獎,我感到了兩岸一家親」,造就外界正反辯論喧騰一時。

不僅兩岸的網友們對此爭論不休,許多中國電影人因而爭相在微博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地圖表達立場,更有中國網友在金馬獎得主傅榆導演的臉書貼文下表示抗議,也有人認為一場國際性的典禮不該因此失了焦。

本文作者焦糖 陳嘉行對於中國客人(影人)們的話雖不理解但是尊重,但是他想要強力澄清「從來就沒有政治歸政治、娛樂歸娛樂」!一再被強調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言論,是否連民主、人權、自由少不了呢?
(責任編輯:黃梅茹)

左為文化部長鄭麗君,右為金馬獎得主導演傅榆。首圖來源:中央社

文/焦糖 陳嘉行

在台灣媒體上你能公開稱呼我們為中國台灣,雖然大家聽了不舒服,但能理解客人的政治正確就不太意外。

或許你們明早(11/18)就搭機返國,但請記得今晚發生的就叫言論自由,你可以說別人不喜歡聽的話,腦袋裝著與大家不同的想法,大鳴大放或保持沈默的決定權都在你身上,在這塊小土地上即便是總統也不能(會)為難你。

政治與娛樂真的有辦法分開?

我們台灣人也經歷過與你們相似的年代,曾經我們對於批判政府聊政治同樣戒慎恐懼,如今我們稍稍進步了,會把握在大型頒獎典禮上大聊政治,而且越是政治不正確收視率就越高。

今年,你們看到的彩虹 V 就是要支持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的公投,看到蘭嶼的小朋友舉著「核廢搬出蘭嶼」,我們漸漸明白從來就沒有政治歸政治、娛樂歸娛樂,而是政治與娛樂互為因果。

「限娛令」不就是政治對娛樂產業範疇的極致表現嗎?!

《BO編按》:據上報,中國限娛令持續擴大,中國廣電總局 9/20推新草案,會緊縮台港澳藝人工作空間,台港澳藝人的政治立場、言論自由也會受影響。

我非常習慣意識形態對立的情況,因為不同才是溝通的契機;只有立場想法衝突擦撞時,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產生動力,讓我們更想了解自己的過去與想去的未來。

關於「中國台灣」、「中國一個都不能少」

謝謝客人的「中國台灣」與網民的「中國一個都不能少」,讓我們確信即便我們使用近似的文字,說著相似的語言,但我們確實不一樣。就如愛家公投一直強調自己三個公投案所缺少的本質——「愛LOVE」,越不存在的就得吶喊的越用力。

金馬獎之所公正,是因為評鑑標準只限於到底是不是好電影,即便就是拍來罵政府罵黨主席罵國家領導人,只要夠精采就能得獎。

所以得獎人說她想說的話,有什麼問題嗎?!

延伸閱讀

「歷史年表 Google 就有,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它幹嘛?」找出自身的首要競爭力,才是教育關鍵
作為全台人口老化之冠的嘉義,公共運輸須有最精準的運作模式
傅榆導演最新貼文:中國網友在我臉書怒罵和攻擊,我看完並不特別憤怒或難過

(本文經原作者焦糖 陳嘉行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