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ennis,CC licensed。

時間回到70年代,那是個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為全球第一大,還創造「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繁榮時期,一天得靠 10 幾萬名從業人員輪三班。

但曾幾何時,談到高雄經濟就是怨聲載道?

高雄只剩空景,百業為何不敵「產業轉型」?

批踢踢一篇文章「高雄現在剩下什麼?」討論高雄現況,引起巨大迴響。點出1980年代,台灣開始轉型成高科技產業時,「高雄已經再也沒有大面積的空地,可作為產業園區使用,第一個科學園區選了新竹,後續的中部和南部的科學園區,也都選了台中和台南,獨缺高雄」,高雄最後只爭取到「路竹科學園區」,自然無法增加高雄市區的人口和商業動力。

一名高雄在地人就直言,「高雄招商能力差,產業轉型做不好」,讓身邊差不多年紀的朋友,不是往中北部跑,就是跑國外了,「 在地薪水當然能低就低了,因為金流像死水一樣」、「人家海港型購物商場都寧願去台中港,不來高雄港,不是說高雄是引以為傲的海港城市嗎?」

整體產業衰退的結果,就是落入青年外流、人口老化、產業再難創新升級的惡性循環。大專以上畢業青年,在高雄發展各產業平均受薪待遇及期待待遇之間,大約平均差七千元;換言之,不分性別與學歷,高雄地區之就業實際待遇,大致都比期待待遇來的低 20-25%。更甚者,還有網友抱怨,「有台商朋友在北京發展很久時間,近幾年想回來高雄開工廠,但是幾次跟公家機關談過後就放棄了,光是環評與消防就把你卡得死死的」。

最後落得「外面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流光光」的慘況,高雄因而更難吸引「新創公司」到高雄設據點;且就算高雄近年推各種文創產業發展政策,也都因缺乏足夠的人口結構與素質,無法支撐轉型成功。把所有問題串在一起,導致高雄整體城市競爭力節節衰退。

可你知道,這樣的衰退花不到五年?

高雄曾是「全球第一加工出口區」,10 萬員工一日三班輪

根據高雄市政府發佈的「105 年度高雄工商普查統計結果」,相較於 100 年的普查結果,六都中,高雄市的生產總額成長率敬陪末座,衰退(-9.7%) 約一成左右。

然而老高雄人的回憶,當年高雄港可是日夜燈火通明,碼頭裝卸工人萬頭鑽動,靠港埠帶動運輸業、餐飲業。2000年,高雄港的吞吐量可是全球第 3 名,自由貿易港區的生產總額更高達 181.56 億元,為什麼?

因為特殊的區域優勢,加上石化與金屬材料的上游基礎工業,讓高雄孕育出其他縣市難以超越的「金屬及石化製品」兩大應用產業,還有許多冠軍隱藏其中,像是小港區基本金屬製造業,就貢獻全國同業產出高達 25.5% 生產總額;岡山區生產的螺絲、螺帽,貢獻產值就佔全國金屬製品製造業 5 %。

而高雄的其他傳統產業,像是梓官區的「木竹製品製造業」、大樹區的「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岡山區的「廢棄物清除、處理及資源回收處理業」、三民區的「獸醫業」等,也都是當年排名全國各區第一的特色產業,民間企業生命力強勁,有高達 17 個業別,附加價值高達 30%,和北部的資訊電子產業不相上下。

究竟為何當年的「那些優勢」,突然都派不上用場?

高雄輕盈轉型並不難,注入「創新活水」而已

大家開始思考,是優勢不在,還是「高雄不認真做自己的優勢產業?」如果高雄的強項是港口,為什麼要不斷發展不需要港口的高科技和軟體,「比方說,台灣畜牧不管養雞、養豬、養牛…,都是從國外進口穀物,所以對高雄港就很依賴了」;也有人點出「高雄不缺電,然後有水、有土地、有捷運、有高速公路,然後離市區又那麼近,高鐵也不遠,又有橋頭新市正住宅區做配套,多完美阿!」

的確,幅員遼闊、兼具山海與文化優勢,高雄的產業轉型的概念,應該是以更有遠見的「商業服務創新」結合「海港城」為特色來發展,並善用高雄既有的金屬、機械、製造加工等行業優勢,導入數位轉型的升級資源,讓本地傳統製造企業升級。

而執行上,一方面兼顧重工業升級,融入第三級的工商服務業,而非複製過去政府「主導特定產業」的模式,相反的,學著運用政策工具,主動出擊「大力招商引資」。另一方面,投注更多經費在創新生態上,以吸引人才留駐,千萬別複製現狀,2千多億的舉債多花在硬體建設上。

總的來說,高雄極需要一股「創新活水」才能輕盈轉身;方法百百種,但誰敢執行,考驗未來新市府的智慧與魄力。

(本文歡迎合作轉載。首圖來源:denni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