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程啟峰
今年8、9月,籠罩台灣的幾場暴雨,是對地方政府的一大考驗。
9月9日當晚,台北市的忠孝東路變成『忠孝東河』,因為即時強降雨超過100毫米,已經超過排水標準!不過,20分鐘不到淹水旋即退去,台北市推動「海綿城市」的成果逐步顯現。時間往前推,8月23日同樣雨炸南台灣,即時降雨破百,馬上一片水鄉澤國,高雄市至少 73 處淹水,大寮甚至最長淹了7天,讓治水「重北輕南」的雜音又響起。
然而,如果從建設的資源投入來看,事實是,高雄擁有全國最多、15座滯洪池,十多年來治水已經花了303億,佔高雄總負債2,474億的八分之一,卻仍然無力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
治水成果不佳,只是高雄建設成效不彰的一個例子而已。近日批踢踢一篇《高雄市過去10年來最有感的進步是?》文章,引來不少人高雄人直接酸:「高雄最有感的進步是負債」,然後頻問「錢,花到哪裡去?」「根本沒花在刀口上!」
高雄到處看的到建設,為何「成效」看不到?
一名高雄醫學大學的眼科醫師投書,提到高雄民生路大排水質淨化工程,淨化機具及建設只有約十公尺,但卻挖除剷平原有約一公里的排水溝兩旁的花草樹木,再重新鋪上新植栽草坪,實有浪費之嫌。
還有,最近剛落成的「衛武營國家藝術廳」,雖然外表風光,但市民質疑,市府同期間卻沒有投入資源培植在地文化團體,空有這些場館建設,只是邀請一堆國外團體來演出,對於高雄人的就業又有多大幫助?
另外被批評的少不了高雄捷運,每天載運量18萬人次,根本還不到當時申報計畫下修預估載運量(每天75.6萬人次)的4分之1,使用率也不如預期。高捷啟運民過 79年提出計畫,啟用至今超過10年,初期投資1813.79億的建設經費,並未幫高雄交通都會發展帶來實質效益,而至今也沒有解方。
去年(2017年)斥資2,500萬舉辦的燈會,從大年初三開始一連14天,天天放煙火;今年卻破例取消,原因是因為年初空污太嚴重。不少高雄子弟不禁要問,如果沒有空污問題,難道我們就打算這樣每年花大錢放煙火,卻還是不檢討花這些公帑的效益是什麼嗎?
高雄建設回報的「生產總值」,不到其他縣市的一半!
依據 105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資料顯示,高雄市生產總額佔債務比例 (其概念類似GDP/債務之比) 約 14.3 倍,為桃園市的十分之一,約為其它縣市的二分之一。若計算 2015 年至 2017 年「高雄市營利事業銷售額」占其債務的比例,高雄市這 3 年的平均值為 16.8 倍,約為桃園市的十分之一,台北市的三分之一,其它縣市的二分之一。
簡單來說,高雄市這 20 年來,花了大把的利息錢,大量舉債建設,但這些建設回報的生產總額或是營利事業銷售額,卻只有其它縣市的一半,甚至是桃園市的十分之一。
高雄舉債全台最高,「繳的利息」比投入社福的還多!
缺乏成效的公共投資,最嚴重的傷害不是短期的資源浪費,而是長期的財政風險。
財政部 107 年 8 月份公布的「各級政府公共債務統計表」,高雄市總負債金額高達 2,474億新台幣,且舉債金額已經達到法定舉債上限之 90% 以上,是全國地方政府之首。
若以平均每人負債金額來計算,高雄市人均負債約為 8.9 萬元,台北市人均負債約為 3.5 萬元,新北市約為 3.6 萬元,桃園市約為 1.25 萬元。換言之,一位高雄市民所背負的債務,比台北市、新北市再加上桃園市三位市民的負債總合還要高。
同時,即便是「低利時代」,高雄市每年支付的利息仍然嚇人!根據「高雄市政府財政局 107 年度施政計畫與預算配合對照表」內容顯示,高雄長、短期借款每年光是利息就高達 21.1 億元,平均每位市民每年要背負約 800 元的利息。每年支付利息的金額,比高雄市 106 年度社會福利總支出 (約 15.6 億元,包括清寒低收入戶救助,身心障礙補助與兒童、老人褔利等) 還要多出 5.5 億元,而且還賺不回來!
舉債錯了嗎?非也,但別「債留子孫」
從學理的角度來看,負債並非毒蛇猛獸,以零負債來經營一家公司或是管理一座城市,並非聰明之舉。因為當有好的投資機會時,若堅持不負債而不投資,雖省下舉債所應付的利息,但也喪失獲利的機會,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未來的競爭力,得不償失。若可以藉由適度舉債,積極提供相關建設來帶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則未來的稅收自然會成長,財政基礎便會穩健,城市建設才有足夠的財源挹注,而此等良性循環才是民眾所樂見。
來看看高雄歷年所提撥的「債務還本金額(今年僅 37 億元)」,似乎已透露高雄市政府對債務處理的窘境。其中一種情況是,高雄市財務狀況已不建全,只能不斷的舉新債、還舊債,慢慢地債還,但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償所望」。所以,依「舉債創收」理論,市府必須有所配套,不能節流,就要開源!
無庸置疑,高雄需要進步,就需要建設。面對嚴重的高舉債問題,高雄市未來要重新思考的問題,絕對不是追求「零舉債」,而是如何「聰明有效益」的把錢花對地方。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特色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新聞局臉書。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