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愛河,首圖來源:Chi-Hung Lin,CC licensed。
最近,一個自媒體正在網路上發酵 —— 1000個來自高雄的北漂故事,這裡頭集結了高雄異鄉遊子在外北漂的心路歷程。儘管這群人來自高雄,卻發現自己無法深入理解高雄,藉由每個人自由地分享故事,他們也想探討:「我們的高雄,到底怎麼了?」更希望能將這些聲音傳播給社會,讓早已停滯發展的高雄,朝向正確的方向。
一位離開家鄉高雄北漂到新竹至今滿七年的高雄人,正在回顧這段歷程:北漂第一年的第一個月,他看著戶頭裡 —— 同事早已習以為常的 3 萬多塊的薪水,對他而言,卻是改變與期待的開始;因為他曉得,這是平行時空下,在高雄只能賺著 2 萬 6 低薪的他遠遠無法企及的。
經過歲月流逝,年節時候回高雄的他,看著城市一點一點改變、家中兩老的頭髮也漸漸少去,且期盼兒子能夠在高雄埋根;有個想法也不斷在他心中浮動,「到底什麼時候,我才能回故鄉工作而不是當北漂的遊子?」,他只想結婚生子、盡那份為人子女的孝道。
另一個 18 歲北上,今年已滿 32 歲的高雄「北漂前輩」也不為過。儘管他的月薪平均有 5 萬 5 之多,對於一年要拱手將 12 萬送給房東,他實在無法忍受。現居在長年飄雨、需要汲汲營營才能生存下去的台北,自己與動不動就花十幾萬戴牙套、常常出遠門去歐洲旅行的悠哉台北人,成了最大對比。沒存到錢,過著小資拮据生活的他不斷問自己:我到底在台北做什麼?
讓我們一一解析這些身不由己的遊子,為什麼離開高雄
若不希望異鄉遊子對高雄只有牽絆而不想有牽連,就該正視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對這些青壯年人口來說,雖然離開家鄉不情不願,不過他們在意的良好升遷機會與符合物價的薪資,高雄目前給不起。
大多數人認為,北漂的高雄人只因在地薪資過低,才頭也不回轉身離去。事實上不只如此。
當一個問題拋在你面前,你會如何抉擇?「現在投入職場,想想 5 年後的升遷機會,你願意待在高雄還是前往台北?」許多人勢必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
因為高雄的工作對於 40 歲以下的年輕人,是相當殘酷的。許多高雄企業中高階級的職位,大多被工作二十餘年的長者霸佔,無論到什麼產業亦同。年輕人還能怎麼辦?願意留下來的人如果沒有關係打通關,就只好乖乖花大把光陰(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窩在最基層的位置,等待向上攀升的時機。高雄的企業清一色都被老人、關係人卡死,沒有背景的年輕人想要獲得升遷機會是難上加難。
有高雄人在網路上分享弟弟與朋友的工作經驗:弟弟北上工作,六年後薪資早已兩、三級跳耀來到月領 11 萬以上;反觀待在高雄的朋友,出社會十年了,卻只從月薪 2 萬 7 調整為 3 萬 5,如此大幅度的薪資落差,確實也造成高雄青壯年人口流失的主因。
北漂遊子真的多嗎?根據高雄市政府民政局資料統計,2011 年至 2017 年期間,高雄市總人口數僅增加 2,442 人,平均每年增加不到 400 人;高雄的核心發展區域如苓雅、三民、鹽埕、前金、新興及前鎮等地區 7 年內每年的淨遷入人數(遷入人數減遷出人數)皆為負值,苓雅及三民區平均每年淨遷入人數為 -1,650 以上,代表許多地區人口有減無增。
當你看著高雄 15~64 歲主要工作族群人口總數你會瞠目結舌,因為 7 年內此年齡層的人口居然減少了 44,745 人,當青壯年族群、亦即主要勞動人口不斷下降,會發生什麼效應?

高雄捷運,圖片來源:Joe Lewis,CC licensed。
大量年輕人北漂、人口嚴重老化,只會延緩這座城市的創新與成長機會
除了人口外流,目前高雄65 歲以上人口 7 年下來大幅增加了整整兩倍 —— 10 萬人之多,是六都人口老化指數增幅最高的。
這幾年的高雄,政府看似不斷進行美化工程與建造華麗設施,真的吸引到外來年輕人了嗎?
有高雄市民對於這些建設體悟是:如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以及所有正在趕工的演藝廳般的建築,大多屬於「文化性質」,是給予有錢有閒人士娛樂所用,「一般老百姓工資低廉、吃飽飯都有問題了,每天加班加得像條狗,誰還有閒情逸緻欣賞藝文活動、提升文化素養?」當人民對施政無感、人口問題持續惡化,只會對高雄市整體競爭力構成威脅,也阻礙高雄創新與成長的機會。
另外,人口老化不僅意味勞動人口比例降低,社會吸收新知識、新觀念速度變慢,技術創新能力也會相對下降,再者,當老人護理、醫療的消費不得不增加,就會排擠生產性投資的比例,造成目前甚至未來的產出或所得減少。
依據天下雜誌 2017 年幸褔城市調查指出,高雄市在六都中競爭力的總排名只比台中市高,經濟力指標在六都中排名墊底。
該如何讓北漂的「鮭魚」們洄游、重現高雄的繁榮?
隨著人口流失,也漸漸影響著高雄的產業與經濟。
今年初,在高雄經營近 30 年的精品百貨無預警停業,也陸續資遣 200 多名員工。對於店家歇業的消息,許多高雄人感嘆以前該區域兩旁得店面都是滿滿人潮,現在街道上的人少了,顧客減少影響著店家的生意,更讓他們走向歇業的結局。也再次點出近高雄將主力放在捷運、各個藝文場館大型建設上,根本對現今不景氣的大環境、蕭條的經濟無益處,人口還是繼續外流,期盼政府能夠改善高雄現在困境。
要想讓高雄回歸繁華,首先,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目前高雄的主要經濟產業 —— 金屬製造,石化及鋼鐵業並沒有提供就業機會,依據 105 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統計資料提到,這些產業的從業員工人數不到 5 萬人,僅占高雄 5% 比例。再加上少子化的循環,整個城市似乎少了一股安定且吸引人才的力量,也讓青壯年擔心「工作沒有未來」,北漂問題才愈顯嚴重。
換言之,後續市政規畫者如果想解決青年外流情況,就不應該再以舉辦活動,美化市容為主,而應找出高雄市的比較利益產業 (如老人醫療與照料,農業產銷等),並長期規畫,才有可能為高雄注入新血,留人留才。
許多高雄人即使遠在他鄉,仍然時時刻刻想念這個有山有海、熱度破表的城市,甚至以身為高雄人為榮。他們知道,「高雄人很好,但高雄的就業機會很不好;高雄不需要悲情,高雄需要被灌注活力。」其實,只要堅持改變,就能讓高雄面目一新、成為真正的「幸福城市」,讓北漂遊子願意回來的日子更所去不遠。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Chi-Hung Lin,CC licensed。)